《天桥上的魔术师》重现中华商场风华
自从1992年拆除,后人无缘再见的「中华商场」,近来透过公共电视《天桥上的魔术师》剧组的实景重新打造和细腻还原,未演先轰动,唤起了许多老台北人的回忆。
二月初,知名主持人黄子佼在脸书分享了一则关于台北老聚点讯息,吸引7000多人按赞、转传。随后一个月内,包括艺人孟耿如、乐评人马世芳及各个怀旧社群媒体接力曝光。突然间,全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早已不复存在的熟悉街廓,使得被疫情蔓延的台湾,多了一个方寸喘息、让心灵停歇的桃花源。
包括导演侯孝贤1986年上映的《恋恋风尘》:男主角文远带着女主角素云在中华商场逛街;另一部吴宇森执导,同样在1986年上映的电影《英雄本色》,一开始由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也是站在中华商场信栋与义栋之间的天桥。
这个自1961年启用,直至1992年拆除,硬生生被台湾人抓回记忆图库的地点,正是座落在中华路林荫大道上的「中华商场」。那时,捷运还没兴建,铁道也还贯穿在马路上,它一度是全亚洲最大的百货大厦,记实了素有台版浅草之称的西门町,于上世纪末的辉煌时代,也乘载着老台北人过去30多年的回忆。
自从在地表消失后,中华商场只能留给后人凭吊,所幸,透过《天桥上的魔术师》剧组美术的巧手,才让似曾相识的景象,一一重现你我眼前。
这部公视出资的电视剧《天桥上的魔术师》,由《血观音》导演杨雅喆执导,预计2021年夏天上映,内容改编自国际知名小说家吴明益笔下的魔幻写实小说,讲述1980年代,9个在中华商场内生活的孩子,和天桥上一名魔术师相遇的10个故事。
没想到,未演先轰动,更在网路上创下高声量,连公视内部都「始料未及」。
其中,高度细腻复刻场景,最被热议。这是由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的王志成,带领美术团队自2018年开始考察,寻找照片、相关影像,如实还原中华商场内将近50间店面与住家。
原先拍摄《天桥上的魔术师》共1.5亿元的顶级预算,剧组大手笔耗资其中8000万元,打造出占地约两公顷的剧场实景,一举将单集制作费用,从每集1550万元攀升到近2000万,创下台湾电视剧史上最高规格,但也因此产生近5000万元的资金缺口。
「台湾社会正在集体重新思考1980、90年代,对2020年如今有什么意义?」台北艺术大学助理教授李明璁,是公视邀请前往剧场的参访人员之一。他在脸书两度分享现场拍摄的照片,引起大批网友共鸣。
李明璁比喻,假设有一名碰到中年危机的中年人,他看见中华商场的照片,回忆起年轻时在这里买过制服、谈过恋爱景象,这历历在目的往事,足以让人重思年少时理想、当年激越的豪情,进而反省,如今的自己何以无法一本初衷?
1980、90年代,台湾正值解严,政治上,慢慢形成现今的两党制度;经济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湾急速开放,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都纷纷涌入……。
「1980年代等于一个序曲,影响了现今整个社会40~60岁的台湾人,中华商场的全盛时期,就是他们的青春!」李明璁说。
「当社会成熟到一个地步,人们才会开始怀旧,」李明璁形容,国家发展就像一个人正全力往前冲,只有在某个阶段慢了下来,才会回头看,比如日本人会怀念昭和时期、英国人遥想二战时期的日不落国年代。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有一个黄金年代、Good Old Days的想像,」李明璁以知名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所拍摄的电影《午夜巴黎》中的主旨为例,1980年代的台湾并不懂得怀旧、就好比目前中国有许多地方,也无法耕耘出对怀旧的渴望。
只是,怀旧的背后,还需经济跟政治的参与,火才烧得旺。新北市长侯友宜2月18日前往拍片现场参观,允诺将倾力保留场景,期待将来可以开放民众入场参观。
「白天是店、晚上是家」中华商场的时代记忆 事实上,那时候政府决定在西门町兴建中华商场,原是为了整顿违建。
1949年,一群跟着国民政府来台流离失所的人,落脚在西门的铁路旁,摆起地摊、搭起竹棚,随着时间过去,形成一条一公里长、多达1661户的违章地带。1960年,政府决定拆除,原地改建成钢筋水泥建物。隔年启用一连八座的三层楼建筑,并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命名。
违建解决了,新的问题却一一浮现,由于这些被安置在中华商场的摊商,能力只够承租一处店面,无力另租住处,只好一家子挨在店里生活,使得明明是「商场」,后来却变型成「住商混合大楼」。
根据《联合报》在1963年、中华商场建成两年多后的统计,八栋大楼共1644户平均约两坪大小的店面,仅开设683个商店,其余都成了住家。
而这样一来,也让中华商场的面貌变得复杂——许多小孩在大楼里喧嚣吵闹、住户晒衣「万国旗」飘扬,让中华商场不单纯只是一处商业场所,连带勾起三代人世居于此的回忆。
从时间的流转来看,《天桥上的魔术师》背景设定的1980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剧烈变动,一是政治氛围的解放,另一则是生活水平和流行文化的蜕变,此时也正值台北的商业气场,由西区为尊的核心轴线,转向东区。同时因应铁路地下化和捷运兴建,让西门町陷入交通黑暗期。
「这个场景是台湾电视史以来最大的投资,」李明璁说,过去大家都羡慕美国好莱坞的各种细腻场景还原,「这次我们也做到了!」
透过大量的报章、杂志、电影或电视的影像纪录,剧组高度还原当年风貌,不仅广受好评,也让这部戏未演先轰动。比如1988年,摄影家萧嘉庆老师给文化大学新闻系刊物《文化一周摄影报》的同学们出作业:每人用10卷底片拍摄中华商场24小时,于是产生了3000多张黑白照片,记录当年的中华商场庶民生活。
40年前,中华商场横跨西门町铁路的天桥上,人们熙来攘往,孩子在商场内奔跑,走过一间一间店铺,沿路商家的叫卖声、火车经过的轧轧铁轨声,都要透过这出戏,回到你的面前。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城市学》频道;更多文章请上官网:https://city.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