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你家小孩独立吗?

文/彭涟漪王惠英

台湾妈宝社会极有可能「再升级」:依照「孩子生愈少愈宝贝、妈宝指数愈高」逻辑推论,台湾少子现象持续恶化势必加深妈宝危机。今年秋天入学的这批小一学生,数量首度跌破18万,又是个「里程碑」。

妈宝情形有多严重?最近有位名人在网路上公开抱怨她的老公「今年35岁,不会自己剪脚指甲,受伤不会自己擦药,不会换灯管……。」

再举台北市某明星高中高一学生举办的暑假南部同乐行程为例,学生一致决议不希望父母跟团,但为了让父母安心,找来承办旅行社为父母办行前说明会,一班学生才40人,却来了30多位父母认真聆听。

旅行社领队不仅详细说明每站景点、住宿旅馆、每餐饭店,甚至还提供游览车车龄、保养历程司机照片和行车纪录。如此缜密的说明够了吧?不!一位妈妈询问:「这司机过去有犯罪纪录吗?」关心得如此无孔不入,让领队傻眼到回答不出来。

妈宝现象有多普遍?一位北市公立高中老师Nancy以所接触到的学生粗估:每十人有一个是妈宝,她观察,他们基本的生活能力很差,例如给了纸箱、要他打包自己的物品搬到新教室,这些学生竟完全没概念该怎么做,而且这些人普遍有较没有主见、较不积极的表现。

不够独立的孩子通常也没自信

有些家长太过操心孩子,整天「盘旋」在孩子的周围,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降落」在他们的身边提供指导或协助,成为大家熟知的「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结果造成孩子成年后仍缺乏独立性

缺乏独立性有什么坏处?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公布最新的研究报告,针对461名18~25岁的大学生进行访问后发现,「直升机父母」栽培出来的孩子,不仅在买衣服、处理室友关系或交男女朋友等方面较难独当一面,也较渴望获得来自外部的鼓励、支持和指导,同时也欠缺「我做得到」的信念,不太相信自己能独立完成事情。

不幸的是,过度教养的问题似乎愈演愈烈。近年来,「直升机父母」出现了升级版,被称之为「割草机父母」(Lawnmower Parents)。

顾名思义,「割草机父母」不等困难或挫折出现后立即给予协助,而是一直走在孩子的前面,随时为他们清除生活中的一切障碍,积极准备通往成功的道路。他们通常过分注意或轻易满足孩子、为孩子拟订过多计划、不让孩子独自面对、处理问题。

妈宝相似词:尼特族、归巢族或啃老族已是全球化的社会现象。义大利每年约有8千件成年子女要求父母支付生活费的官司,呼应了心理学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言:「母爱的最困难之处,不是抚养小孩长大,而是协助孩子独立出去。」

家长要培养出能够独立的孩子,必须先懂得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诗集中谈到,「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从弦上射发的生命箭矢」,父母要做的是尽力将弦张满,让孩子可以像箭般的疾驰远射。

独立的面向有哪些?

从事幼教长达30多年的吉利幼儿园长柯秋桂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分为两方面来看:一是生活的独立,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好;一是思考的独立,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力,同时还能把想法实践出来。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务长周志宏进一步指出,当孩子长到18岁时,代表脱离儿童期并进入成年阶段,可从下列三个不同的面向去检视独立的能力:

1.生存──能够照顾自己的食衣住行,包含是否愿意去工读

2.生活──自己会不会安排有意义的生活,包含工作、休闲、学习和人际互动等,并且能够自我负责。

3.自我实现──对自己的生命有觉察,开始思考学业及职涯

孩子从几岁开始学习独立?「儿童出生之后,离开了母亲子宫这个『牢笼』,迈出了独立的第一步,」蒙特梭利教育学派的经典著作吸收性心智》指出,独立的历程,从出生就开始,先是身体控制、生活自理,接下来展开精神上的独立。

先有安全感,才能勇敢独立

为确保孩子独立,用最激烈极端的训练方式是否效果最好?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副教授涂妙如研究指出,孩子要先能与父母建立起安全依附的关系,才能放心追求独立,而这种安全依附关系,大约在孩子3岁左右就已经完成。

涂妙如指出,幼儿安全依附父母和独立是相冲突的吗?非也,能安全依附的孩子,脑内有个内在运作模式:「我不会被孤立、被抛弃,可以往外冒险」,相信:「即使我看不到,但当我有需要,我知道能找到家人来帮忙,我可以放手做,因为我知道家人就在那里」,因此放心去独立。

研究幼儿首度进幼儿园时与照顾者的分离焦虑多年,涂妙如观察到,10个幼儿中9个有分离焦虑,「2岁初入园的幼儿通常会哭一个月,小班新生大概会哭半个月,中班的新生大概会哭3、5天」。她说,幼儿基本上是绕着照顾者、也就是他们的安全堡垒在转,愈不安全依附的幼儿其活动范围的距离愈短,看不到照顾者就会产生焦虑。

独立要从小训练、循序渐进

独立有哪些阶段?辅大儿童与家庭学系教授林惠雅指出,国小学生自主思考层面少,主要是生活上的自理训练;但到青少年阶段,生活独立不是大问题,自主思考要求高,而独立发展的机制有二,一个是孩子展现实力,致使父母信任他们,而放手让孩子自主。另一个机制,她认为是在青少年阶段的晚期,也就是大学时期,离家独立。

林惠雅进一步说明,「大学-离家」就像个门槛或转捩点,具有社会象征的意义,意味着「长大成人」。而「大学-离家」亦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积极的意义是借由「大学-离家」,让青少年学习自我生活和自我决定的能力,这些学习而得的能力是迈入成人角色之先决条件。消极的意义是「大学-离家」所造成的物理空间和距离的「离」,可说是传统社会中「顺」(顺从父母)和「离」(自主)的另外解决之道。

大型跨国研究显示,个性愈独立的孩子,成为人生胜利组的机率愈高。生活的独立可以仰赖日常自理、动手做、参与家务劳动来训练,而思考上的独立则可以借着多讨论表达想法、多阅读来训练。而且是要长时间持续不间断的做,「独立必须是从小训练来的、不是忽然断裂式的,」林惠雅表示。

延伸阅读:

父母作法经验分享:掌握8原则, 教出独立好孩子

启发孩子动脑,才学得好

德国婆婆:妈咪也要有下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