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路迢迢 名号有了仍背债

红藜先生吴正忠在2018年怒烧百大青农证书。(本报资料照片

青农、新农返乡虽有成功案例,但仍在挣扎中或黯然退场情形也不少。曾当9年青年农民新竹35岁林姓男子原本从事金融业,因发现外公笔记而毅然种起海梨柑,也善用金融知识及网路行销,原本已有一批顾客,但后来发现工人难请、宅配品质不佳,最终走上弃农之路。林男感叹,农业之路很难走,小农想走出去并不容易。

林男以宅配通路为主,起初遇上宅配厂商品质不稳,海梨柑寄出1个星期但顾客却还收不到,他则是忙到要在果树上处理客诉问题,伤透脑筋。为此他提高成本换了另家宅配商,却因果园位在偏远山区,宅配商不愿前往收货,逼得他自行载到宅配站点,却又提高时间及成本。

林男说,务农利润不高,但他不愿承受因宅配品质不佳导致被顾客退货的压力,加上在采收的忙碌时刻工人难请,连年纪渐长的双亲还得爬着陡峭山坡帮忙采收,更让他心中不忍。

栽种海梨柑期间,他也曾面临橘子冻伤,但政府却只补助椪柑、不补助海梨,「即使都不补助都比仅补助单一品种好」,加上出货被盘商剥削,让他感叹「农业这条路愈走愈艰辛」而决定弃农。

台南学甲搭建温室种植玉女番茄的吴明哲,曾在全联以自有品牌「志佳园」上架,加上网路行销,闯出名号。务农8年,吴明哲前4年半工半农,45岁那年毅然退休全心投入农务全家人一起帮忙,还贷款增辟温室要增加产量,但产季固定加上市场竞争,4年来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一度觉得「好累」,还好今年3、4月搭上外销列车,8成以上小番茄卖到香港产期外也开始尝试种植洋香瓜,希望能增加收益

至于以原住民传统作物红藜闯出一片天,并当选全国百大青农的台东县达仁乡红黎先生」吴正忠「鲁瓦」(Ljuwa),在部落种植红藜,四处奔走行销,开发各式相关商品,甚至在美抡奖名扬海内外。虽然种植红藜让族人收益增加,但吴正忠反而负债800万元,自嘲是「唯一变穷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