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宪打完疫苗身体不适 台大医揭主因

综艺天王吴宗宪日前PO文表示自己打完疫苗后,出现许多不适症状 (图/吴宗宪脸书)

艺人吴宗宪今年第一次接种流感疫苗,日前却透露,接种流感疫苗后感到晕眩,担心无法顺利工作录影,更亏自己「本身抗体很好,就不要『假会』」;艺人赵庭也自述,打完疫苗后腹痛、陷入昏沉状态,更形容自己像是「鬼压床」。对此,卫福部长陈时中表示,有些人感到不适时刚好想到先前接种过疫苗,但两者未必有因果关系

对于吴宗宪的状况,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建议,如果打完疫苗出现不适,应直接就医,「而非上网去PO这些事情」。但吴宗宪说,诊所人员有建议他回诊,不过他因为工作太忙而作罢,现在很健康不需就医;并强调,自己是公众人物,发表文章、交换心得是日常,没有目的性,也不搞政治。

陈时中则说,有些人感到不适时,刚好想起来之前打过疫苗,但这不等于他的不适由疫苗所引发,任何情形都有可能,但相关新闻影响力大,容易引发民众诸多联想。但无论如何,任何通报案例官方都不敢掉以轻心,都会主动了解情况及关联性等。

医师指出,造成晕眩的原因很多,因施打流感疫苗引起的并不常见,建议吴宗宪就医检查。(图/pixabay)

不良反应通报数量上,疾管署统计,今年度流感疫苗施打数量约为435万剂,截至目前接获80件不良反应通报,26件严重不良反应;其中13件属延长住院/危及生命或死亡之案件,症状或诊断包括心肌炎蜂窝性组织炎、休克、呼吸困难、急性心肌梗塞蜘蛛膜下腔出血、急性中风等。

注射流感疫苗后晕眩不常见 医师推测和上了年纪有关

韩国近日传出多起施打流感疫苗后死亡的案例,国内也有4人在接种疫苗后死亡,虽然目前均研判和疫苗无关,仍引起民众对流感疫苗的疑虑;如今艺人自曝打完疫苗后也出现不适,更加深民众对疫苗的恐慌。

不过,台大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师张銮英指出,晕眩和肠胃炎在流感疫苗的副作用中并不常见,而且造成晕眩的原因非常多,例如睡眠不足、焦虑、甚至害怕疫苗的预期心理,都有可能导致晕眩。加上近日韩国的事件,可能让民众对疫苗「很有感」。

预防接种小组召集人李秉颖医师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眩晕和疫苗不见得有直接关系,推断可能是上了年纪而眩晕。而且,目前没有报告指出接种流感疫苗会引起眩晕症,很多疾病发生可能只是跟疫苗接种有时间上的巧合,而不是真正有因果关系。他也建议,吴宗宪应就医详细检查。

施打流感疫苗会有哪些副作用?

其实,流感疫苗和任何疫苗一样,都有可能出现副作用。根据疾管署网页资料,接种流感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少数人会全身性的轻微反应,例如发烧、头痛、肌肉酸痛、恶心、皮肤搔痒、荨麻疹红疹等,一般会在发生后1~2天内自然恢复。

严重的副作用,像是立即型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声音沙哑气喘、眼睛或嘴唇肿胀、头昏、心跳加速等),发生机率非常低,如果不幸发生,通常于接种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

还有其他曾被零星报告过的不良事件,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和血液系统症状。前者像是臂神经丛炎颜面神经麻痹、热痉挛、脑脊髓炎、以对称性神经麻痹为表现的格林巴利(Guillain-Barré)症候群等;后者则如暂时性血小板低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出现紫斑出血点、出血时不易止血等。

2原因让民众对流感疫苗「很有感」 放轻松、正常作息降低不适感

新光医院家医师医师柳朋驰日前接受《康健》访问表示,今年民众对流感疫苗反应相对比较恐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人是第一次接种流感疫苗,这些人可能本身对疫苗的信任感较低,或者本身体质对于药物或疫苗的反应比较明显,因此施打后可能放大不良反应,也可能真的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今年疫苗抢打情况特别明显,很多人可能担心抢不到疫苗,施打前未如实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身体状况,例如感冒、有特殊慢性病或用药,如果医护人员也没有再做理学检查、确认诊断就施打,就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事件。

至于打完疫苗后有没有什么方法能缓解或减少副作用发生?张銮英说,目前没有明确证据显示有效的方式,建议只要维持正常作息,保持良好健康习惯,例如多喝水、足够休息,并且放轻松,其实不太会有明显副作用;而且季节性流感疫苗已施打10多年,民众真的无需太过恐慌或焦虑。

陈时中强调打疫苗利多于弊,持续向国际争取购买

或因相关新闻影响,近来流感疫苗接种率有下降情形。对此,陈时中说,民众有可能因忧心有副作用而观望,不过过去经验显示,整体接种率达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时,接种需要性就会下降。无论如何,「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打疫苗是利多于弊」。

为增加群体免疫力,官方正积极争取加购疫苗。陈时中表示,国际上有相关货源,目前官方正积极争取,任何安全的厂牌均纳入考量。时间上当然希望尽快取得,但疫苗货往往预先被订购,有些国家施打率没那么高、打不完的才会给我们,因此只能说有眉目,但时间上不会太快,且数量尚难掌握。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