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首長的舊挑戰:明確的公運政策

公路总局在业界苦等十七年后,上星期五初审城际客车的运价,接下来要看交通部怎么核定票价。十四日台铁公司说要增开北高间(四小时快车)新自强号列车,从目前一班加到四班,十分看好这项服务。这两则小小业者动态,却质问了严肃的政府角色:「如何维系健全的市场?」

首先,不论国家资源或净零目标,台湾都应该「发展公共运输,抑制(!)私人交通」。顾虑选票,后者不敢明言,但前者也从来不讲清楚:「没有明确扶植的法律,没有稳定的补贴预算」。政府没有明定其资源分配的角色,就欠缺合宜健全的市场机制,就不免有前述讯息:业者求生存的被动反应。

试问,当客运业调票价每每落后于物价,当主管机关用恩给式态度拖延审议,所谓审议核心「十八项成本」,这么多年来,当然是各自一本帐,当然是在成本线攻防。怎么可能去衡量开拓乘客的措施和配套的激励,去争取收入线(乘客量)的成长。结果,全国的客运线几乎都靠补贴,乘客总数年年下降,疫情间急降,现在还只恢复不到七成。

铁路市场也没多清晰。台铁二○一五年推出千亿元四大采购计划。其中四二○亿元买五十列自强号列车,目前正次第上线。高铁二○○七年通车,初期运量低迷,当时台铁可能想多买列车保住长程市场。今天,看到连假高铁壅塞,一下子投入几倍运能,是为了消化买来的列车吗?或者是有什么新公司的谋略吗?交通部就任由这样重叠服务吗?

其次,去年为了争取年轻选民,政府推出多项降低生活开支的优惠,以通勤月票为名的TPASS也搭上了特别预算列车,今后要不要把这项优惠放进年度预算?又怎么跟既有的浮动式补贴整合?要不要订定更正式的大众运输补贴法,来规范各级政府的公共运输责任和策略?

趁着疫期后帮助公运的道德诉求,加上通勤族加持的TPASS票证,目前的大众运输市场更有必要清楚定位!卓院长说老问题找新答案,其实老答案一直都在,也从来就只有一个答案!

交通业务里「道安、观光、台铁安全」,都是大题目,也多半有大环境的共业,不是交通甚至政院首长可以单方面改变的。但是面对空污和友善交通,清楚而优惠的公共运输系统是交通部不悔的职责。也只有让业界在被鼓舞的公共交通环境中力争上游,提供进步服务,「先给后要」,才敢引进带棍子的私人交通市场机制,也才有蓝图能吆喝全民向净零排放迈进。

交通部资源多,很容易结合民意,工程决策往往不需要伤太多脑筋,但是撒钱以外的事该谁想呢?拍胸脯说一五○○亿元的屏南快速公路两年后就动工不难,交通部愿不愿意说两年后让公路客运乘客数止跌回升?李部长愿不愿意任用花不到百分之一经费就做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