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统治的网路时代 阅听人更要懂得如何逃离同温层
▲在同温层里,没有客观的事实,只有属于这个同温层里的主观认定。偶尔逃离同温层,才能看见较完整的事实全面。(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文/林建江
2017年10月1日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露天音乐节发生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枪击事件,枪手从Mandalay Bay饭店的32楼朝露天音乐节的观众开枪扫射,造成了这场59人死亡、超过五百人受伤的惨剧;这也是自2001年911恐怖攻击以来,在美国本土所发生最严重,也最血腥的攻击事件。
这么重大的事件受到全球关注是可以想像的。实际上不仅是全美各地的电视台或媒体,来自世界各地的网民们也相当关注这次的枪击事件。美国警方在稍晚证实枪击事件的嫌疑人是来自内华达州的一名64岁男子Stephen Paddock。不过在正式的讯息尚未公布之前,就有网民在内容农场网站4chan提供错误的讯息,指出枪击事件的主嫌是一位名为Geary Danley的男子;这项错误的资讯很快地便在网路世界中散布开来,除了Gateway Pundit网站错误地刊登了这条新闻,连Google也成为假消息散布的帮凶──Google搜寻引擎错误地将4chan所刊载的误传讯息列在搜寻结果的第一条;脸书的平安通报(Safety Check)功能向用户推送许多实际上与受害人和凶手无关的假消息;推特(Twitter)也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形,许多与枪击事件无关的人被报导为失踪。
▲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发生后,Google误将内容农场4chan所刊载的错误讯息置顶,导致男子Geary Danley被误为枪击案凶手,遭受不白之冤。(图/翻摄自Twitter/Ryan Broderick)
然而,在被演算法所统治的网路时代,这样的情形绝非特例。还记得去年希拉蕊与川普的美国总统争夺战吗?这场争夺战除了让同温层(Stratosphere)这个名词突然间大红、美国主流媒体的专业程度受到大众的质疑,那些发布假新闻的内容农场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与自己的立场接近的讯息,人们往往会倾向相信,并借此强化自己的心理认同;这样的状况出现在网路时代,让人们更容易展现不同的偏见与恶意、更容易找到与自己意见相仿的同类,一起在那个同温层里让那些偏见与恶意不断地相互增强、扩大,也让不同意见浮现的机会降低、让与事实不符的谣言广泛流传。在那样的同温层里,没有客观的事实,只有属于这个同温层里的主观认定,一切与主观认定不同的资讯或想法,完全地被排除,仿佛从未存在一般。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事件,我们对于同温层的存在有了更多的认识,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同温层仿佛防护罩一般,将不属于同温层内的「事实」隔绝在外,尽管这样的事实存在不容否认,却永远不可能被同温层内的人们所「接收」与「接受」。
笔者曾在川普当选后,在数位时代网站的观点专栏中刊载一篇名为「川普当选后,同温层又红了起来」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提出了五个「逃离」同温层的建议,事隔将近一年,不仅许多媒体对于如何避免类似事件依旧手足无策,文中所提到的这个五个建议也仍然值得参考采纳:
1. 多认识不同领域的人(友直、友谅、友多闻);2. 资讯来源不要过於单一(避免被误导);3. 培养专业领域以外的兴趣(不是说要T型人才吗?);4. 偶尔看点平常不会看的书(这样才能发现、培养新兴趣啊!);5. 最后,别宅了!出门看看真实的世界吧!(荧幕上见到的不一定是真,亲眼见的总该是真了吧!)
在虚假与真实互相干扰也互相盖台,新闻媒体工作者对于本身所产制新闻对大众的影响往往不够重视(注1),真正的事实常常无法获得应有的重视,各类层出不穷、匪夷所思的「后事实(Post-Truth,或译为后真相)」(注2)却大量地充斥在各类媒体中,身为阅听大众的一份子,怎么能够不小心应对?
注1:<媒体失效的年代(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作者贾维斯(Jeff Jarvis)所提出“A Postmortem for Journalism”的概念,他认为不仅学者、媒体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应该在网路以及各类行动装置充斥的现代,应重新思索「媒体」在大众心目中的感受与意义,对于新闻内容本身所具备的“告知(Inform)”功能也应更加重视。(原文出处)
注2:后事实(Post-Truth)是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选出的年度字汇,它的定义是「情感与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与论的状况(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也就是指一般大众让「感觉凌驾理性」,宁可相信天边的谣言,也不愿意认可眼前证据的现象。
好文推荐
人工智慧是辅具,不是取代!
●作者林建江,世新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本文授权转载自2017年10月20日《台湾立报》。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保留删修权。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