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事了,牵涉面很广,6名核心高管无一免责,证监会挨个点名

虽然我们看到上市公司被罚款的很多,但实际上,证监会监管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后向罚款,而是希望做到前向预防,把一切可能的违法违规都掐灭在摇篮里。

所以,除了罚款,证监会的行政处罚还有几个比较轻的层级,比如关注、问询,都是为了提醒上市公司,行为可能已经越界了,该收手了。

而警示、监管,则是针对上市公司已经违规,但不严重的情况,做一个点名批评,希望上市公司好自为之,尽快改邪归正。

而如果到了警告、罚款,那就是说违规已经很严重,必须给予惩戒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收到了证监会的提醒类函件,但没有被罚款的上市公司们,应该感谢证监会的及时敲打,否则,可就在违法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近日,上市公司睿智医药就被证监会十分全面地敲打了一回,一封警示函,挨个点名了上市公司及其6名核心高管,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等无一免责,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既然是警示函,按照前面的分级,就是属于违规了但并不严重的情形,不过,事情不大,牵涉面却很广,睿智医药犯的错着实不少,证监会足足罗列了6大点。

归纳起来则有三类。

一是资产减值的评估问题,资产减值属于损失,不算或者少算对公司是有利的,而睿智医药存在该减值的没减值,或者该减100的只减80的情形。

这一条背后的意思,其实大家可以自行揣测。

二是没按要求披露信息,上市公最基本的一条是真实、准确地披露信息,如果对于该披露的信息敷衍了事,就会误导投资者,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这一条是态度问题,体现了上市公司如何看待投资者。

三是内幕信息的管理问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违规叫内幕交易,就是知情人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股票,上市公司对知情人应该特别管理,以避免出现内幕交易。

如果对内幕交易疏于管理,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另有目的。

看看,上市公司常见的违规矛头都有了,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化成股民的巨大灾难,睿智医药的确实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睿智医药上市于2010年,当时的名字叫量子高科,主营益生元类配料和食品,后来改名量子生物,再后来重组收购了医药企业睿智化学后,才叫睿智医药。

睿智化学是做医药研发服务及生产外包(CRO)的,干的事情与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一样,2010年曾在美国上市,而2013年又私有化退市了。

2018年,量子生物收购了睿智化学100%股权,或者也可以说睿智化学借壳上市了,毕竟,资产重组后名字都改成睿智医药了。

当年睿智化学净资产4.2亿,而收购评估价是23.4亿,溢价了4.6倍,一收购过来上市公司就背上了16亿的商誉。

其实吧,溢价收购都不说了,要命的是,睿智化学2017-2020年的业绩承诺没完全达到,使得睿智医药2021、2022年不得不做商誉减值,累计计提了8个多亿损失。

2021年的亏损与此不无关系,2022年扣非也是亏损的,账面盈利靠的是卖掉了一个子公司的资产。

两次改名,睿智医药从原来的生物食品公司变成了生物医药公司,规模也翻了好几番,行业份额至少能排到第四,但落实到具体的投资回报上,却不尽人意。

当年上市的时候募资额是4.7亿,除去手续费入账4.4亿,而这13年来,累计分红只有1.8亿,离填平股民的“债“都还差一大截。

如果要问这一过程中谁最有眼光,当属最早的实控人王丛威。

2014年,公司名字还叫量子高科的时候,王丛威就开始大幅减持,1年多的时间里,先后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先套现了两亿。

然后2016年,又把剩下的一共24%的股权比例,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全部卖了,一次性套现12.7亿,接盘的正是现在的实控人曾宪经及其一致行动人等。

也就是说,睿智医药的第一代实控人王丛威一共套现了近15亿离场,再看现在的睿智医药,总市值仅剩38亿,王丛威赢得相当彻底。

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睿智医药还得继续走下去,但愿董高监们能汲取教训,把心思好好花在经营上,别辜负了睿智医药的2万多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