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三月三」 黎族文化传承如何走出「五指山」
4月2日,在海南省中部的「海南屋脊」五指山脚下,3000多名黎族儿女身着传统服装,首次相聚在黎峒文化园黎祖大殿,以乐舞告祭先祖袍隆扣,迎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最盛大的节日——「三月三」到来。
在五指山市「三月三」文化广场上,观看「打柴舞」的观众人山人海,旁边的黎族苗族特色美食商品一条街也挤满游客,而离市中心不远处的另一个节日文化展示点——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却是门可罗雀。如今,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黎族文化传承迎来新机遇,也面对新挑战。
据馆长李华权介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建于1986年,2011年开始免费对外开放,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加速,来五指山旅游的人增加不少,但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数量有限。
「来参观的人以外国游客和专家学者为主,普通游客不多。平日也多是老年人来看。」李华权说。
在物质民俗展厅里,来自河北衡水的67岁退休职工傅胜分和妻子郑素兰看得津津有味。他们是第一次来民族博物馆参观,「我们之前就在电视上看过有关黎族的报导,挺感兴趣,就过来看看。」
▲2007年4月19日,海南省五指山市的黎族群众参加「三月三」顶棍比赛。(图/新华社港台部提供)
在傅胜分看来,这些民族文化都是「老祖宗的宝贝」需要传承,「就像很多年轻人喜欢流行歌,对戏曲民歌等不感兴趣,这与社会环境有关系,但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不能丢,需要好好保护和发扬。」
海南省民宗委政策法规处处长徐世书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地理位置较偏远是影响游客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现在国际旅游岛带动了整体五指山的旅游,预期未来参观人数会增加不少。」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入岛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现在是海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独特。其中黎族打柴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等文化民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纺织技术鼻祖」黄道婆就是在海南向黎族同胞学习了织锦技术后,才改进织机并将其带到中原地区。
在黎族纺织技术展厅里,新华社记者碰到了当地两位元「90后」黎族姑娘。来自琼州学院23岁的大三学生韦静洁已经来过很多次,而另一位在外省读书的符丹却是第一次来。作为黎族人,她说自己对很多物质和文化民俗并不了解。
现在,韦静洁在学习黎文。因为虽然很多黎族人会说黎语,但目前能识能写黎文的人不多了。学习语文教育专业的韦静洁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其他黎族伙伴的努力,把黎族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文化魅力独特。在徐世书看来,民族文化是海南文化魅力的重要来源,除了通过举办少数民族的文艺会演、传统运动会和服饰展演等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还要更多「走出去」传播。
「黎族有句谚语叫『刀要磨才利,狗要带才灵、人要教才精』,还是要加强传承,多主动传播,让黎族具有数千年历史和特点的文化走出五指山。」徐世书说。(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