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迎戰綠天鵝 企業面臨四挑戰

考量台湾地理位置、外销市场及产业分布等情形,台湾企业可能遭遇的绿天鹅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侵袭、自然资源与能源供应中断、健康与卫生危机、供应链冲击,以及气候诉讼风险。

为防范上述绿天鹅事件,许多台湾企业己积极因应,但就我们贴近产业实务观察,台湾企业在因应过程中正面临以下四大挑战:

一、市场混乱,无法掌握正确资讯

因应台湾2050净零,金管会发布「上市柜公司永续发展路径图」,分阶段推动全体上市柜公司于2027年完成温室气体盘查,2029年完成温室气体盘查之确信。大型企业要求供应商伙伴提供碳盘查数据(提报减碳数据),琳瑯满目的温室气体法规、五花八门且成效不一的培训课程,以及良莠不齐的顾问服务,让有心好好想推动碳管理之企业造成资讯混乱,使其更焦虑。

此外,经济诱因与补助措施的施行可带动企业减碳意愿,例如 : 2023年公告老旧汽车汰旧换新温室气体减量奖励办法,但整体经济诱因的设计和实施,常因政策变动而产生不确定性,抑或资讯不透明,从而让企业失去减碳之诱因。

二、减碳沦为口号与漂绿工具

承诺减碳目标为展开碳管理的第一步,但应要对应有实质的规划与作为,否则将只是沦于口号。如科学基础减碳目标倡议组织在2023年11月给全球139家企业与金融组织标注 「承诺已移除」的标签,包含Amazon 、Yahoo Japan,以及三家台湾制造业,且名单仍在增加中,目的就是要警惕企业应言行一致,谨慎看待自身的承诺。

此外,PwC《2023全球投资人调查报告》指出94%投资人对企业永续报告含有「未经证实的声明」,有「漂绿」疑虑,比例较2022年87%增加,代表实际绩效可能有夸大不实。

三、气候科技资金错位且不确定性高

根据PwC 《 2023年气候科技现状报告》,气候科技相关投资占比逐年提升,截至2023年第3季为止,累积气候科技投资占创投资金比率已达10%。但须特别留意的是,风能、碳捕捉及储存、氢能、食物浪费、替代食品等技术减碳潜力较高的技术并未获得较高的资金投入。此外,这些技术之成熟度、实际效能、市场接受程度及经济规模化,不确定性都还相当高,但却都是达到净零之关键技术。

四、一味转嫁碳成本,可能失去竞争力

因未来碳税/费、碳交易等机制向公司收取温室气体费用,而使相关费用转嫁至商品价格中,称为隐性成本。根据PwC 《2023年隐性碳成本》研究,在净零情境下,以台湾电脑、电子及光学产业的隐性碳成本为例,可能较现有情境下增加44倍。

这些隐性成本,在现况已开始发生将实际收费,如环境部预计2025年起征收碳费,然而,我们观察到,目前已有台湾企业直接以转嫁「碳成本」之方式进行因应,但相反的,也有企业(例如Apple)承诺不会将碳排放成本转嫁在产品销售价格上,会透过有效碳管理方式,与供应链伙伴合作使用洁净能源及开发可再生回收材料,让碳排成本或支出做有效控管。

以上二种不同管理思维,仅在一念之差,但可能会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更甚至生存力。为此,要迎战上述挑战,预防「绿天鹅」事件,如何落实气候治理即为解方,建议可从「标准」、「人才」、「工具」、「制度」突破困境,将「危」转「机」,从中获取商业机会,带动企业绿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