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体育之研究》(体坛走笔)
今年高考,毛泽东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成为新高考Ⅰ卷语文作文的阅读材料。这篇于1917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论文,精辟阐释了体育的内涵、地位和作用,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随着《觉醒年代》等电视剧的热播,这篇数千字的文章再度“刷屏”。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历程以及文中的经典论述,引起了年轻人的热议。
如今,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理解和接受,全民健身、强身健体的意识也越来越多地外化于行。100多年后的今天再读《体育之研究》,熠熠生辉的字句不止“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论断,文中对于体育、健身和健康的诸多观点依然能够给人启示。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之研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是基石。没有强健的体魄,德与智便成了镜花水月。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重德智而轻体育的现象,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短板。学校里的“小胖墩”“豆芽菜”数量不少,肥胖率和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难言乐观。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强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发展,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和掌握体育技能,从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往被视为“边缘学科”的体育,正在“咸鱼翻身”,在中考乃至高考中加重分量。
“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对于体育教育的形式主义,《体育之研究》中的“诊断”,对于今天仍有警示。体育课的时间上来了,体育考试的分数增加了,但如果体育课只是走过场,做不到教会、勤练、常赛,孩子们就学不会真本事,终究难以从根本上增强体质。
“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一则无自觉心也,一则积习难返也,一则提倡不力也,一则以运动为可羞也。”――与100多年前相比,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早有了质的变化。全民健身的提倡和普及,让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和时尚。未来,还得一步步改变“积习”,坚定不移地加强体育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参与的体育环境。不能让繁重的校外培训,挤压了青少年强身健体的运动时光。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力的增强、体育价值的回归、健身理念的普及,今天的中国已将建设体育强国设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体育,也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