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急症照护 忽略隐形成本缺配套
台湾在宅医疗学会创会理事长余尚儒认为,将长照权限下放予在宅单位,并视急症病患治疗所需,提供「临时额度」予以弹性运用,才能确保疗程期间照护量能充足。(萧嘉蕙摄)
一般住院目的不外乎接受精密检查、进行外科手术或密切监控病情,在宅急症照护属于第三种情况。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符合诊断明确、治疗简单的要件,适宜由在宅医疗团队以远距病患监控(RPM)提供妥适的居家医疗照护。然而逐一检视卫福部提出的在宅照护执行环节,忽略四大隐形成本及一大配套缺口。
社团法人台湾在宅医疗学会理事长余尚儒指出,医院急诊病患转衔在家住院过程,护理师负责沟通联系、备妥病历资料,急诊医师则与在宅医师进行交班,试办计划未涵盖上述转衔成本;在宅端高效配合对接,承担沟通成本;远距监护系统设备安装、故障维修仰赖资讯技术人员,是资讯科技成本;计划执行之初有赖「母鸡带小鸡」,衍生教学成本。
在宅急症照护亦含长照服务,急症病患在宅治疗期间,往往面临长照额度达标或服务项目不符所需,「在家住院,陪同外出要干什么?需要的是增加每日到宅服务次数。」
余尚儒认为,将长照权限下放予在宅单位,并视急症病患治疗所需,提供「临时额度」予以弹性运用,才能确保疗程期间照护量能充足。否则待长照管理单位重新评定失能等级、拟定照顾计划,早已错失时机。
台湾在宅医疗学会常务理事、罗东维扬诊所医师陈英诏坦言,全台提供在宅医疗服务的院所仅1400多家,相较全台2万3000家医疗院所还是很小众,近几年一直没成长,最大问题在于服务提供者没有相应的经济诱因,在宅医疗应是一份「专业」而非爱心事业。
他指出,政府为避免医疗过度资本化,长期刻意压抑医疗费用,使台湾的医疗偏向社会主义,但相较其他医疗公共化的已开发国家,台湾政府投入的医疗预算明显不足。带过卧床家人就医的民众就知道就医过程有多困难,常消耗一天时间,不仅病人累,陪病者也很辛苦,照顾者若从事日薪工作,陪就医当天就没有收入。
根据健保资料库统计,使用在宅医疗的病人虽然门诊费支出上升,但医院住院率及急诊就医率明显下降,所以总体健保支出是减少的。
陈英诏认为,在宅医疗不仅减少健保、长照及社会成本,也保障困难就医者的医疗人权。经费来源不应单靠健保,建议政府规画其他部门预算挹注在宅医疗,来源可更多元化,提高医护人员投入意愿,让更多家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