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义卖志愿服务等 家长吐槽:孩子业余任务太多
“上周才交完一篇征文,这周还有一篇,周末学校还组织了跳蚤市场活动。”近日,广州一名家长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感叹说,孩子的“业余任务”有点多。写征文、义卖、设计班徽、志愿服务,甚至还有上街找错别字……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广州中小学课外活动不断创新,一方面获得不少家长点赞,认为能给孩子带来收获;但也有不少家长抱怨,认为这些课外活动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教别人学粤语自己收获也不少
“要上街找招牌的错别字?麻烦。”市民周先生的孩子在读小学五年级,周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上两周接到学校的通知,要家长带着孩子到街上寻找各种店铺招牌、海报或者告示牌的错别字。“我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就干过这种事,当时还有指标。”周先生告诉记者,刚开始他对这个任务比较抵触,不过小孩反而很有兴趣。抱着顺便逛街的想法,他在周末带着孩子出去找错别字了。
“结果根本逛不成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周先生有点哭笑不得地说,“小孩看到每块告示牌都要站在前边研究一番,比游客看得还仔细,发现有可能错的地方还要我马上用手机查,态度比做题还认真。”一天下来,父子二人虽然没有找到中文错别字,却发现了几个英语翻译错的地方,有几次两人还争得脸红耳赤,最后只好让小孩抄下来回去请教老师。“一天下来最后发现还挺有趣的,不但他学到了东西,我也有收获,能出去走走就完成一项作业总比周末待在屋里写作业强。”周先生表示。
对于学校布置的特殊作业,家长李先生与周先生一样表示赞成,认为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李先生的小孩在天河区读初二,之前曾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给外来工子女教粤语的志愿活动。“这样既帮了别人也增加了孩子学习粤语的兴趣,他一开始没准备好,就去跟小朋友聊天,结果发现不行,上了一节课回来后乖乖找资料备课。”李先生介绍,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一类的志愿活动,孩子可以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他认为的课外活动的意义所在。
家长要找熟人帮小孩设计班徽
家长徐先生的孩子今年读二年级,他说,孩子在一年级入学发生的事情依然让他记忆深刻。在入学之后不久举行的家长会上,班主任提出,因为学校要组织校运会,每个班都需要有一个班徽,希望同学们和家长们踊跃提供设计方案。“一开始是我儿子自己画了一个方案准备交上去。”徐先生说,本以为这种任务就是让小学生随便发挥一下,开始时不太在意,可是上交那天的中午就接到了小孩的电话,说有些同学交的是电子稿,看上去比自己画的认真多了,哪怕与其他手工画的同学比,自己的作品也太随意了一点。“要改!要帮忙一起改!”他从电话里听出了儿子的意思。于是,父子俩研究了一个晚上,用电脑画板画出来的效果还没有手绘好,“小孩说这是老师第一次布置的任务,总不能与其他同学差太远了,还主动提出加班加点再想想。”徐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
为了让小孩好好休息,徐先生只好向一名从事设计工作的朋友求助,把小孩的初稿拍照发给朋友,让朋友再润色一下……“听说有的学校做班服也要家长帮忙做设计,有要求高的还要打板出初样,根据初样再修改。徐先生笑着说。
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商家瞄准学校需要办活动但资源有限的机会,借承办的名义把商业元素带到校园中,这是家长普遍的担忧。
10月19日,看到学校老师介绍某种金融产品,一位小学生家长感到很意外,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商品为什么可以进校园?
这名家长告诉新快报记者,学校老师在介绍商品的时候,把家长“自愿购买”这一“重要的事情”连讲了三遍,广而告之。
无独有偶,上述家长还反映了一些问题。此前不久,他收到学校发给家长的信息。其中,有一个通知的内容是:为了配合相关部门的计生工作,需要家长填表和交计生证明复印件,此外还有对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介绍。“难道这些也是学校的工作?”该家长表示不能理解,但最后还是配合完成。该家长称,对学校老师向学生介绍商品的做法完全不能接受。“假如家长随意在老师家长沟通平台上发布商业广告和活动,老师和其他家长会怎么想?”
过程比结果重要
对于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家长有赞有弹,不过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市内各中小学的教师对此反应淡定。有学校校长表示,教育是立体式的,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活动,是融合教育的出发点。有小学教师表示,学校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家长不必太紧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不用打分”,“过程比结果重要”。
“其实就是一个给家长和孩子更多时间相处的机会而已,这和考试不一样,不用打分。”陈老师是在黄埔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她告诉新快报记者,留意到网上吐槽学生经常被要求写征文参加各种比赛的文章,“有的学校的做法是把征文和语文课布置的作文合并,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否则有家长会有意见。”陈老师坦言,学校有时候接到各种征文的约稿,老师也很头痛,“不给面子不参加不行,参加了又自然希望拿到好成绩”。
陈老师建议家长不必太紧张。“以设计班徽为例,大部分班级都会遇到参加校运会的情况吧,总不能美术老师给几十个班各设计一个班徽,班主任发动同学或者有这方面技能的家长帮忙设计也是情有可原。”她说,遇到这种事,首先是家长要放轻松一点,然后还要引导孩子不要进行攀比,小孩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做得好不好,可能和以大人的角度看的结果不一样。在校方看来,这种集体课外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机会,如果太突出个人反而与初衷背道而驰。另外,课外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手工作业到最后都是拼家长”的观点完全无助于达到这一点。“一句话,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是我们一直在引导家长的。”陈老师告诉新快报记者。
一位小学校长表示,该校开办课外活动有几条原则。首先当然要判断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价值,没有这个最关键的标准就会背离融合教育的初衷。其次,还要考虑是否含有商业因素,如果有就需要慎重。同时,学校也会考虑课外活动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额外压力,如果学校近期的活动已经比较多,就不宜再组织新的活动。最后,活动能否办起来,还要看活动与学校特色文化有没有联系。
“校方一般从以下几点去策划安排活动:一是与学校特色关系密切;二是没有商业因素或商业能与教育匹配;三是若由社会机构承办,最好能与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这样较易发动起来,成果也较有权威性。”该校长向新快报记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