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从能源危机到区域合作新格局
区域大国或中型国家透过永续发展议题,建构以区域为本的影响力网络。图/美联社
永续发展是全人类的议题,无人能够独善其身,又或者置身事外,而在后疫情时代的现在,全球化逐渐复苏,地缘政治与永续发展的关系,已不只是国家间的权力竞争,更直接影响着全球如何共同处理环境问题。从各国推动再生能源、到合作减少碳排放,每个决策背后都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这些互动不仅改变谁拥有重要资源、谁掌握关键技术,更凸显出全球要共同实现永续发展时所面临的真正挑战。
■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影响
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不仅暴露欧洲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当欧盟在极短时间内被迫重组能源供应链,全球天然气价格飙升导致亚洲发展中国家转向更廉价的煤炭,直接影响《巴黎协定》的减碳目标,例如印尼和越南原本计划逐步淘汰燃煤电厂的时程,就因能源危机而需要调整。由此可见,地缘政治事件得以让不同区域间产生连锁反应,并使得全球永续转型面临挑战。
在新能源领域,地缘政治竞争已发展为全方位的系统性布局。美中两国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延伸至标准制定、市场主导权与产业链发展等多个面向。美国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3,690亿美元的能源转型补助,不只是产业政策,更是一项重塑全球绿色产业版图的战略规划。而中国则透过「一带一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再生能源,除了拓展市场,更致力于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绿色技术标准与产业生态系。此竞争态势使永续转型的资源与机会,进一步向少数大国集中,加深全球发展的差距。
此外,在关键矿产的竞争亦是值得关注的焦点,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钴矿为例,它是绿色经济的核心,是手机、笔电与电动车电池的关键材料,这个拥有全球60%钴矿储量的国家,正成为大国关注的焦点。中国企业已参与刚果80%的钴矿开采,而欧美则透过「关键矿产联盟」等倡议,试图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然而,这场竞争不仅推高电动车电池的成本,更让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面临挑战,同时也影响当地的社会发展与资源管理问题。
■国际合作的版图与蓝图
然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亦伴随着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例如「损失与损害基金」(The Loss & Damage Fund)的设立即为重要进展,不仅是对气候正义的回应,更开创跨越南北差异的新机制。因此,当国际合作框架能够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即使在地缘政治紧张的情况下,实质性进展仍是可能的。
笔者观察到更多的是,区域大国(或是中型国家)透过永续发展议题,建构以区域为本的影响力网络。以印度主导的「国际太阳能联盟」(ISA)为例,这个最初聚焦热带国家、现已扩展为全球性的组织,透过技术共享与集体采购机制,协助降低发展中国家采用太阳能的成本门槛。此外,日本推动亚洲零排放共同体(AZEC),针对东协十国及澳洲等区域伙伴,运用日本在氢能、氨能等清洁能源的技术优势,打造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区域联盟。各国建立区域群组,可以发现除了在传统安全的议题上,非传统安全议题似乎也掀起一场新型态的全球竞争,在为全球永续发展绘制蓝图的同时,如何超前部署自身的影响力版图亦是关键。
放眼未来,全球永续发展的方向在于建立更具适应力的合作机制,地缘政治虽然为永续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也推动治理模式的创新,当传统的国际合作框架受到考验时,多元化、分散式的合作网络反而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永续发展已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成为重塑全球治理的重要动力,各国必须认识到,面对气候变迁等跨境挑战,构建包容、灵活且有效的合作机制,才是化解地缘政治困境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