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有看头”的文化与“有为”的山东

11月20日,山东省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工作座谈会在曲阜召开,就落实省委《关于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进行研究部署。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山东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在向着文化强省挺进的新征程上,山东勇担使命任务、积极主动作为,一路探索、一路实践,努力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化先天优势为发展强势、化生动实践为发展声势。

在这里,“看不见”的文化带来看得见的效益。

2023年,山东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430家,实现营业收入7484.9亿元。文化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山东大力实施“山东文脉”“山东手造”“山东智造”等六大工程,出台发布《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构建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

纵观近来的文旅消费热点,文创IP“落地生花”、手造产品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山东智造”助力文化数字化……山东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制造等融合发展、跨界合作,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不断扩大的文化产业规模、日益增强的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全面提振的文旅消费,都是山东锚定文化强省建设,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的“有为”体现。

在这里,“看不见”的文化带来看得见的体验。

走进曲阜尼山圣境,大型礼乐演出《金声玉振》让希腊伯罗奔尼撒大学教授乔治亚·桑塔基-卡拉马努从中感悟到了儒家思想与古希腊道德哲学的相通之处;

来到青州博物馆,和韩熙载一起通过夜宴图穿越回北宋,与赵明诚、李清照“对话”,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博物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文化体验感大大增强;

漫步“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相对抽象的文化在这里变得具化实化,传统的人文地理要素以更适应时代需求的面貌焕发出新活力……

对传统的文化形式进行加工改造,赋予新的表达,一个个更有看头、更具热度的文化“新玩法”,背后折射出的,是山东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为”。

在这里,“看不见”的文化带来看得见的文明。

山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推进道德建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近年来,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等创新举措,并出台《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等。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文明风尚浸润齐鲁大地,传统美德见于每个人的言行之中。“厚道”“善良”“义气”不仅是“山东人”给人的鲜明印象,更是山东人用行动支撑起的闪亮标签。截至目前,山东共有1189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居全国前列。

地理上的“山东”由一个个文化上的“山东人”持续丰盈着内涵,而这彰显的,正是山东构筑各具特色的载体和路径,让道德文化入脑入心,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正能量的“有为”。

在这里,“看不见”的文化带来看得见的自信。

“不日新者必日退”,延续文化血脉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山东不断搭建高端平台,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力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走出去”。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实施“儒学大家”计划;建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设立海外尼山书屋;济南、青岛、潍坊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创新开展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

当今世界,文明相处之道就是文明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和包容共存。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载体的山东答案里,是构建起畅通的国际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让海外受众“看得见”“听得着”“记得住”的“有为”。

“有看头”的文化,必一端系于传承,一端系于发展。

孔孟之乡山东以悠悠历史文脉起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中,写就一次次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

此次召开的座谈会,提出的一系列任务要求,必将进一步加快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让文化工作更加贴合时代发展、契合群众需要,彰显文化大省的责任担当。

文/张艺凡

灼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