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虎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二野共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万人,其中投诚、俘虏160余万人。在战斗中,二野官兵牺牲3.7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200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麾下的虎将更是声名赫赫。
将军何处不战场——陈赓
陈赓,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员,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朝鲜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
陈赓是一员驰骋沙场的猛将,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一贯勇往直前,不计个人安危。同时,他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率部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赓在鄂豫皖苏区工作。那时他的军事才能已名扬红军内外。陈赓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13师第38团团长和第12师师长,率部参加了黄安、商(城)潢(川)和潢(川)光(山)战役,取得了重大战果,为保卫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赓任军委干部团团长。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陈赓率干部团在水深流急、险要异常的江面架设浮桥,保障全军通过。在贵州赤水土城镇的激烈战斗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增援部队未到,陈赓率部发起反冲击,把敌人阻挡下去,保证了中央首长的安全,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赞扬。
4月,陈赓和政委宋任穷指挥干部团巧渡金沙江,一举袭占皎平渡。之后,中央红军靠干部团夺取的7只小船,连续数昼夜抢渡,全部渡过了金沙江,将数十万围追堵截的敌人甩在身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过草地时,陈赓毛遂自荐,率领担架队,护送生病的中央领导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陈赓先后任红1军团第13团团长和红1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全国抗战爆发后,陈赓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他率部开赴华北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指挥所部连续取得了七亘村、黄崖底等战斗的胜利。太原失守后,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导地位。
从1937年底开始,陈赓率部与第385旅一部粉碎了日军的六路进攻,参加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组织或参与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伏击战以及长乐村等重要战斗。特别是1938年4月由陈赓指挥的长乐村战斗,歼灭日军2200余人,对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后,陈赓率部转战冀南和鲁西北地区,1939年2月在威县香城固地区设伏诱敌,歼灭日军第10师团精锐一部,创造了平原诱伏战的模范战例。1940年夏太岳军区成立,陈赓兼任司令员。8月,陈赓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正太铁路破击战和榆辽战役中,沉重打击了深入抗日根据地腹心地区的敌人并攻克榆社县城。1941年8月,第386旅与山西决死队第一纵队等部合编为太岳纵队并兼太岳军区,陈赓任司令员。从此他便和政治委员薄一波一道,担当起组织领导这一地区抗战的大任。
从1942年11月开始,陈赓参与组织指挥对沁源日军的围困战。此战历时两年零5个月,累计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被八路军总部誉为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典范。在长期抗战中,陈赓领导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战果累累,成为令人尊敬的抗日民族英雄。
1946年10月,国民党政府和中共中央同时颁布停战令,陈赓奉命前往临汾、太原参加和平谈判。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击破国民党的造谣诽谤,陈赓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和太原中心执行小组赴绥远前线实地调查。
当时,阎锡山非法留用的日军600多人正向解放大军南山头阵地进攻,陈赓冒险到火线上制止,并亲手抓住一个日本兵,如山铁证迫使阎锡山再也无法抵赖留用日军的罪行,执行小组被迫公开承认阎军利用日军攻打解放军的事实。
1946年7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同蒲前线敌军处于绝对优势,陈赓根据形势采取运动战多次击溃敌军,取得了闻夏、同蒲等战斗的胜利。9月22日,在临浮战役中,陈赓指挥部队向敌整编第1旅发起进攻,24日,全歼了所谓的“天下第1旅”,击毙敌第2团团长王亚武。
这次战役是陈赓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灵活地将运动战和游击战结合起来,指挥部队英勇作战所取得的胜利。闻夏、同蒲、临汾,三战三捷,党中央连称“意料之外”。为此,中央军委专门发出《关于陈赓纵队作战胜利通报》,高度评价了陈赓的指挥艺术。
1947年夏,鉴于形势的发展,中央军委决定调陈赓纵队西渡黄河,配合彭总司令的部队进行陕甘宁边区保卫战,保卫党中央。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赓认为决策有待商榷。于是,他借去陕北开会的机会,向毛泽东袒露了心声。
7月19日,陈赓来到党中央驻地定边县的小河村。毛泽东亲自出来迎接,并称赞道:“你们在晋南打得很好,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把蒋介石吓坏了,现在要你们再吓吓蒋介石,这一次要把他吓疯。”
陈赓没有在优秀的战绩面前骄傲,他的心思还在新的战略决策上。陈赓认为,党中央让自己率部西渡黄河是消极防御,而不是积极进攻,应该“南渡黄河,东杀西砍,再给敌人胸膛插进一把刀子”。
毛泽东得知陈赓的想法后,激动地说:“好!好!你真不愧是陈赓,我知道你很有一套。”
最终,中央军委经过研究,接受了陈赓的建议,决定刘邓、陈赓、陈粟大军布成“品”字阵势,互为掎角,向敌人展开大规模进攻,派陈赓兵团南渡黄河,由晋南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
1947年8月,陈赓率领由太岳纵队、第10纵队、第38军组建的兵团部队迅速渡过黄河,突破蒋介石的三百里黄河防线连续解放10座县城,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狼狈异常。不久,陈赓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伏牛山东麓展开主力,歼敌万余。
陈赓率队一路势如破竹,接着于11月制定了“豫西牵牛”计划,寻机歼灭李铁军兵团,以有力地配合挺进中原的中原野战军主力作战。
“豫西牵牛”计划实施以后,敌军李铁军部果然中计,主力被拖到西峡口、夏馆一带达半个月之久。不知自己已落入圈套的李铁军,还得大胆吹嘘已将陈赓“主力”逼进深山。而此时,陈赓部队早已和华野部队在平汉路展开大规模破击战,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这时,蒋介石急了眼,忙调兵实施南北夹击,李铁军率整编第3师北上增援。而陈赓顺势变“牵牛”为“赶牛”,并请华野帮助。李铁军见势不妙,将部队撤至祝王砦地区进行防御。
25日19时,进攻开始。至26日20时,敌第5兵团之整编第3师被全歼,敌少将参谋长李英才、少将副师长路可贞等6000多人被俘获,李铁军仓皇出逃。后来,“豫西牵牛”成为了陈赓数次战绩中为人称道的杰作。
1949年2月,中央军委下令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陈赓任兵团司令兼政委。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陈赓的第4兵团于23日全部渡过长江,向浙赣线挺进,沿途攻克了上饶、横峰等地。5月22日,解放南昌。26日,中央军委令第4兵团归四野指挥,进攻白崇禧集团。陈赓指挥第4兵团连续解放了十座县城,进入井冈山地区。
6月,林彪决定在长沙、衡阳地区发动对白崇禧部的大决战。陈赓认为当时与白崇禧部决战的条件尚不成熟,毅然致电中央军委表明看法,并建议令部队迂回广东。他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陈赓按毛泽东指示指挥第4兵团与第15兵团进军广东,于10月14日解放了广州。部队连广州城都没进,就乘胜追击逃敌。
正当围歼敌人在望的时候,林彪又下令:“如广州敌人逃窜,我不要追击……”电令下达到各军,陈赓考虑如果放走逃敌,任其逃到海南岛,将不利于解放军解放海南岛,这也违背了毛泽东的指示,因此,急令各军按原部署行动。
10月17日,毛泽东电令第4兵团乘胜追击,否定了林彪的命令。陈赓指挥部队终于在26日12时在阳江全歼逃敌近50000人,历时一个月的广东战役胜利结束。
11月7日,陈赓兵团配合第四野战军各部发起广西战役,至12月14日广西全境解放。1950年1月,陈赓率第4兵团进军滇南,在蒙自袭击了敌人飞机场。在个旧、屏边地区歼灭敌第26军,在元江、滇池地区歼灭了敌第8军,活捉了敌副司令汤尧和第8军军长、自称“骁将”的曹天戈,并最后肃清了滇南残敌,解放了云南全省。2月,陈赓出任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3月上旬,陈赓兵团的两个师北上参加西昌战役,至4月7日全歼了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王牌”胡宗南集团。
“将军何处不战场”,累累战绩,已成为了大将陈赓人生轨迹上的重要标志。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料敌如神,指挥若定,连战连捷,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建功在中原——王树声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与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7日,于北京病逝。
王树声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与其他出身富裕的“公子哥”相比,王树声却没有蛮横无理的品行。他极富正义感,对地主恶霸等专横行为极为不满。为了改变这样的世道,王树声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之后,他在党的教育和帮助下,进行武装斗争,毫无顾虑地镇压地主恶霸,为老百姓讨回公道。从此以后,王树声的革命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然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却是国民党阴谋的开始。发动内战的导火索已经被蒋介石点燃。
为做好迎战准备,王树声根据党中央指示,将豫西的部队进行了调整,组成第1纵队,计划北渡黄河,开赴华北。在等待启程命令时,王树声接到南下的命令。
大军南下,军令如山。1945年10月,第1纵队与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华南下支队,在桐柏山区会师,组成新的中原军区,并将主力整编为两个纵队,王树声任中原车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
王树声指挥所部在桐柏山区活动了一个时期,又奉中央电令,率1纵队沿北路东进,于12月25日经信阳明港附近,越过平汉铁路。王树声率1纵队三个旅一路东进,连续攻克汝南埠、息县县城和光山县城,歼敌1600余人。
1946年1月8日,中原部队南北两路主力于光山、经扶(新县)以西地区会师。此后,为恪守国共两党达成的停战协定,部队撤离光山县城,拟绕道向苏北津浦路东的新四军靠拢。然而,没有遵守停战协定的国民党军却预谋在先,当第一纵队行至光山泼陂河时,遭到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困。
1月10日,国共双方公布《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中原军区部队恪守停战命令,主力部队在罗(山)礼(山)经(扶)光(山)地区集结待命。
在坚持中原战略期间,王树声鼓励部队官兵:“敌人胆敢进犯,就狠狠揍它;它要缩回去,就好好练兵。”为此,他制定了系统而严格的练兵方案。让那些受过正规军训的干部或战士做教官,训练指战员从立正、稍息、左右转、开步走等基本动作起。王树声也跟大家一起操练,而且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让教官一定要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动作角度够不够标准。正是由于王树声的部队驻扎于此,泼陂河湾周围到处都呈现出一派龙腾虎跃的练兵景象。
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者,王树声的眼光是长远的。他深知,打败了蒋介石,要建立新中国,更需要文化知识,干革命,枪杆、笔杆都重要。于是,王树声没有放过这次让全员战士学习文化的好机会。在练兵的间歇,战士们又开始了文化课补习。
这样的日子过了不久,细心的王树声发现有些战士的脸色不太好看,于是他亲自到各个连队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很多南方战士吃不惯面食。于是,王树声决定把大米尽量分给南方籍战士多的连队,情况遂有所好转。
不仅如此,王树声又与政委戴季英想出了办法。他们组织了一批擅长做面食的北方籍战土,到各连队作指导,教炊事员们蒸馒头、擀面条、烙油饼……这样,花样经过翻新,官兵们胃口大开,精神倍增。
1946年6月,正当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妄图全歼中原军区主力之际,中原局、中原军区根据中央的预定部署,具体作出了部队突围的作战方案,决定把向西突围的主力部队分作南北两路、其中南路由王树声率领第1纵队,从孝感、花园间突破敌人的平汉路封锁线,向西挺进。
6月24日下午,王树声亲自向第1纵队第1旅旅长皮定均下达命令:1旅原地抗击、牵制敌人,掩护主力两进;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在3天内找不到我军主力的行动方向,坚持到29日军区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围方向,自行突围。
在王树声的指挥下,第1纵队各旅当晚进行了秘密调动和集。1旅先以部分兵力从正面吸引和牵制敌人,并以一部分兵力于白天向东行动,造成主力向东突围的假象,以掩护中原军区主力山其不意地向西突围。6月25日,王树声率1纵队2旅、3旅9000余人组成的南路军,分别从光山泼陂河、砖桥和经扶浒湾驻地出发,冒着急风暴雨,踏上泥泞的西进征途,迅速向罗南宣化店靠拢。
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悍然发动对个原解放区的全面围攻,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随即展开。
6月29日夜,李先念率北路军由信(阳)南柳林、李家寨突破敌军封锁,越过平汉铁路;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经过艰苦鏖战,在花园以北的王家店,突破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封锁线,跨过襄河,闯过滔滔汉江,打垮敌人的前堵后截,于8月初到达祟山峻岭的鄂西北。
之后,王树声担任中共鄂西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军民创建了鄂西北根据地。
1947年6月,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标志,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当时,王树声病未痊愈正在解放区休养。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他执意要求随刘邓大军南征,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
1947年10月,中原局决定建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行署和军区,任命王树声为鄂豫军区司令员。鄂豫军区包括湖北东部和河南东南部诸县,人口750多万,历来为兵家必争重地。这里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党领导人民没间断过对敌人的斗争。王树声一到这里,就向老区群众宣传:“现在的形势和中原突围时大不一样,刘邓大军已牵住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就要在大别山周围和蒋介石决一胜负。我们是大别山人民的子弟兵,再不会走了,一定要和大别山父老共存亡,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战斗到底。”王树声的一席话,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又掀起了一股支援革命的热潮。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实施战略展开的过程中,连续进行向北、商南、光山三次作战和孙家店、高山铺两个战役,歼敌2.3万余人,相继解放息县、固始、潢川、罗山、光山、经扶、商城等23座县城,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重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豫东南的商城、固始、潢川、光山、经扶(新县)、罗山、信(阳)东属于鄂豫区管辖,商城则是鄂豫区党委、行署、军区的活动中心。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敌人的心窝。此时的蒋介石眉头紧皱,急调33个旅的兵力,妄图乘解放军立足未稳,将其就地消灭或赶到淮河以北,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
此刻,配合刘邓主力共同对敌的任务就落在了王树声的肩上。从1947年初至次年2月,刘邓大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30万之众的围攻和“清剿”,支持与筹建了各级政权和地方武装,保护了土地改革,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1948年春,由于全国战局的需要,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投入逐鹿中原的大决战。国民党军乘机侵入大别山区,四处建立据点,实行“筑寨并村”,制造“无人村”,恢复保甲制度,发动疯狂“扫荡”,各地反动民团也向群众进行血腥报复。
因敌我力量悬殊,王树声避其锋芒,率部暂时分散于深山峻岭,与同民党军周旋。在频繁的战斗中,他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断以刘邓首长的指示向大家敲警钟:“部队纪律不好的现象如不纠正,我们肯定站不住脚;部队纪律坏,是政治危机的开始,政治危机就必然带来军事危机。”
坚持中原作战,条件是艰苦的。即便如此,王树声也决不允许部队进占民房,更不准住老百姓的屋子。军队司令部就常驻在庙宇、祠堂,而王树声的全部家当也只有一扇门板,一捆稻草,一条军毯和一包衣物。
王树声率领部队在敌军的严密“包剿”中,利用空隙,穿梭出击,先后痛歼了固始、商城等地的保安团多股,击毙或生擒潢川、光山、商城、经扶四县反动指挥官陈履谦和国民党鄂东战地视察小组正、副少将组长刘心怡、周齐稷等官兵4000多人,向最后的胜利不断迈进。
1948年夏天,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发动了开封、眼(县)杞(县)和襄(阳)樊(城)诸战役的强大攻势,迫使蒋介石将“扫荡”大别山的部分军队外调。王树声出势利导,由山地转向平畈,向敌军事力量薄弱地区展开反击,并提出“坐北朝南”的发展方针。
时间进入年关,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打响了。“清剿”大别山的国民党正规军大批撤走,留下的不过20余团。王树声抓紧时机,分兵出击,积极配合淮海大战,先后发起了解放新县、固始、商城、光山、潢川、罗山县城的一系列战斗。
1948年10月8日,王树声指挥鄂豫军区部队,从南北两面同时向新县县城发起攻击。战至黄昏,守敌不支,弃城而逃。鄂豫军区部队乘胜追击,歼敌200多人,新县县城遂告解放。
从1931年2月王树声率领红军首次攻克新集,使之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至1948年10月王树声又率鄂豫军区部队攻克新县县城,使之成为豫南全境解放的先声,王树声为大别山革命斗争的胜利建树了卓越功勋。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王树声率部乘胜向豫南残敌发起全面攻击。光山、潢川县城守敌惊慌失措,弃城西逃。光山、潢川县城和平解放后,鄂豫军区部队进击罗山县城,经反复争夺,两易其手,最终于3月31日收复。
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重新建立起来的大别山根据地,又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后方和各路南下部队的桥头堡。此时,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一面乘胜消灭残存境内的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为南下大军扫清障碍;一面大力组织声势浩大的支前运动,动员一切力量筹粮备款、修桥开路、运送物资,支援大军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豫南革命老区就筹粮1800多万斤、柴草3000万公斤,出动民工60多万人次,修筑公路620多公里,修建桥梁222座,并提供了大批款项及军用物资,展现了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
各路大军顺利通过大别山区渡江南下之后,流窜四处的国民党残匪又乘隙溜回鄂豫皖边区活动。白崇禧不甘心失败,于1949年5月派土匪头子汪宪、樊迅等潜伏到大别山,妄图在此建立所谓“游击根据地”,开辟所谓的“敌后第二战场”。
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王树声又率领部队担负起剿匪的重任。1949年8月,王树声任鄂豫皖剿匪总指挥部总指挥,亲自指挥南北两线的剿匪斗争,仅以半年时间,就歼灭和生擒匪“鄂豫皖边人民自卫军”司令汪宪、樊迅以下1.5万多人,为新中国的诞生建树了卓越功绩。
战场“扬”勇——杨勇
杨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三军团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5师14团政治处主任,第4师10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1、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34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3旅旅长,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1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5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1月6日杨勇于北京病逝,终年70岁。
杨勇的战友都知道,他完全衬得起这个名字,战场“扬”勇。
杨勇很早就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926年,他组织童子军并担任队长,参加对土豪劣绅的斗争。加入红军队伍后,先后参加了中央根据地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洵口作战中,还获得了三等红星奖章。
此后,杨勇的战绩一路飘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杨勇依然勇猛过人。
1945年11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成立,杨勇担任了司令员。7纵队下辖3个旅,1.6万人。在杨勇的带领下,7纵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连克鲁西南的郓城、巨野、嘉祥3城。如此佳绩,得到了军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通令表扬。
1946年4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停战谈判达成的协议,在关外首先向东北解放区发起进攻;在关内则积极向各解放区周围调集军队,进行局部性的进攻和蚕食推进。从6月底开始,国民党军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内战。
为了进行自卫战争,杨勇带着第7纵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拼杀在冀鲁豫战场上。首先,参加了陇海路汴徐段自卫反击战。在战斗中,杨勇把运动战和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结合了起来。
经过13天的奔袭,杨勇率部攻克砀山,并协同3纵队围歼国民党军181旅及29旅1个团。为粉碎敌人的进攻犯,在定陶战役、巨野战役、鄄南战役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敌整编第3师和41师、47师各一个旅,接着又参加滑县战役,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歼灭了大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霸占冀鲁豫、打通平汉路的计划,有力地配合了山东、苏北的作战。
1947年3月,第7纵队与从晋察冀归建的第1纵队合编为新的1纵队,杨勇为司令员、苏振华为政治委员。到了7月,全国战局发生了变化,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率先于6月底突破黄河防线,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杨勇率领1纵强渡黄河后,按预定计划将郓城驻敌包围,于7月7日黄昏时发起总攻。由于总攻前杨勇做了深入侦察,掌握了敌情,选择了敌人防御薄弱的西门作为主攻方向,采用集中兵力、火力先突破一点,接着扩大战果的战法。经一夜攻击,全歼了国民党军的两个整旅,生俘敌副师长理明亚以下8500余人,毙伤敌2000余人。郓城战斗的胜利,为正在进行的鲁西南战役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1纵获得军区通令嘉奖,并记大功一次。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和陈谢兵团成“品”字形,在国民党统治区站稳了脚跟。这让国民党很害怕。因而,蒋介石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白崇禧统管豫、皖、赣、湘、鄂五省的军政大权,动用了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绝对优势兵力,大肆制造无人区,想与解放军逐鹿中原。
大别山区顿时涌进了大批作战部队,解放大军的给养受到的限制,并且双方常常在狭小的地方展开激战。在这种情况下,刘邓决定在湖北省礼山县黄陂分兵:2纵、3纵、6纵由邓小平率领,坚持大别山斗争;10纵、12纵西越平汉路,开辟桐柏、江汉根据地;刘伯承率领后方指挥部和一纵北渡淮河,进入淮西地区。
在这中间,还出现了一段险情。幸好有杨勇的及时部署,让刘伯承顺利脱险。分兵前,刘伯承把警卫团留给邓小平,自己只带了一个警卫排,说不要紧,万一被敌人冲散,各自到文殊寺地区找邓小平会合。
邓小平紧紧握着杨勇的手说:“你们开辟淮西根据地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刘司令员交给你了,你一定要确保他的安全。”
杨勇坚定地回答:“邓政委放心,我们一定确保刘司令员的安全。邓政委你也要多多保重。”
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杨勇命令部队关闭了电台,走田埂,越河流,向北疾进。他反复交代20旅旅长吴忠和副旅长李觉,要保证刘伯承和中原局机关行军中的安全。
当天,杨勇率队与国民党军整整打了一天,撤出村时敌人紧跟其后,甚至能够听见敌人机枪子从身边飞过的声音。然而,时间不能耽搁,天色渐暗,杨勇率队继续前行。
在前行了一段时间后,走在前面的尖刀班发现了埋伏在前面的敌人。经过侦察得知,对方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11师。
于是,部队停止前行,进行新的战略计划。杨勇把地图摊在地上,心里快速地盘算着:后面有追兵,前面有敌人,部队好说,打出去就行了,可刘伯承怎么办?还有那么大的机关。杨勇让纵队副司令员尹先炳速到20旅,一定要绝对保证刘司令员的安全。傍晚,20旅出发,预定到北向店一带宿营。
北向店位于淮河以南的光山县西三四十里,是个只有一两千人的小集镇。1纵2旅也在往北向店一带疾进。路上,四团与刘伯承相遇。4团团长晋士林命令部队暂停过桥,让“后指”机关先走。
天色彻底黑了以后,敌人撤了。敌人夜间战斗,一般只防守,不会进攻。1纵指挥所到了北向店后继续沿大路走,到早上七八点,离宿营地还有七八里时,遭遇了敌人主力。警卫连顶住敌人,后面的8团也过了北向店,赶上来顶住。在杨勇指挥下,和敌18旅在靠山屯激战一天,伤亡很大,8团1营营长谢茂森牺牲。
第二天凌晨,杨勇和苏振华到20旅,旅长吴忠报告,缴获敌人的一张设营图。无巧不成书,敌11师的位置正好和20旅的设营位置基本相同,他们也将在北向店宿营。杨勇说,情况紧急,立刻变更宿营位置,并火速通知“后指”及中原局机关。我负责与1、2旅联系,由他们抢占北向店南侧到罗陈店以东的有利地形,准备阻击敌11师,确保“后指”和中原局机关的安全。
但是,一纵的电台在出发前就关了,现在和“后指”根本联系不上。
杨勇通知前卫20旅,立即改变当夜的宿营位置,注意敌人动向,并设法马上通知刘司令员,建议“后指”也改变宿营位置。吴忠起草了报告并附一份新的宿营部署图,交给20旅作战股长陈雷,让他立即赶往“后指”预定的宿营地小寨,如果刘司令员未到,则先赴59团传达命令,然后再转向小寨,等候刘司令员。吴忠还不放心,又派旅部警卫班持报告和新的宿营图,沿右路纵队的行军路线寻找刘伯承。
拂晓,陈雷回来,没找到刘伯承,只向59团传达了命令。
杨勇急了,命令李觉立即跑步前进,背也要把刘伯承背出来。
此刻,刘伯承在哪里呢?
刚开始刘伯承的位置在中间,因敌情突然变化,经过调整,刘伯承的小分队就到边上。他们冒雨走了大半夜的山路,刘伯承不让20旅62团跟进,让他们赶快返回旅部。沿右路纵队的行军路线送信的警卫班遇到了返回的62团,得知“后指”已经过去,就往前赶。
阴差阳错,刘伯承没有接到情报。刘伯承在陈雷走后到达小寨,东方已发白。很有警惕性的刘伯承在村边遇到一个从北边过来的拾粪老汉,就问他们村驻队伍没有。老汉说昨夜来的,一进村就砍树挖坑。刘伯承马上明白是敌人,派参谋王文祯带上两名骑兵,按老汉指的方向去查明情况。命令所有的人不脱衣服,不卸鞍,原地待命。参谋刚接近村头,就遭到敌哨兵的射击,王参谋动作快,马上往回跑,两名骑兵叫敌人抓去了。
这时刘伯承才看到新的宿营图,乘大雾指挥“后指”转移。
带队赶来接应的李觉刚到村边,正碰上刘伯承带队往外走。李觉说,我们已经让两个团出击,你赶快走。李觉让“后指”先撤,他担任掩护。
杨勇命令2旅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北向店南侧的有利地形,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阻住敌人,一定要确保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后指”机关安全转移。同时,杨勇命令用吹号或骑兵通信员与1旅联络,让他们迅速向纵队指挥所靠拢。
清晨,2旅刚进至北向店以南地区,正准备宿营,接到杨勇的命令,作战股长高涨带着警卫连以最快速度抢占了张大湾西北的无名高地。旅警卫连刚进入阵地,敌人就开始进攻了。敌人至少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成梯次多路纵队疾进。2旅旅长戴润生从望远镜里看到西北方向的高庙西侧,敌人的炮兵正在展开。看样子敌人发觉遭遇的是“统帅机关”,想借有利地形,发起全面攻击。
杨勇指示2旅一定要守住阵地,坚持到天黑,保证野战军首长和中原局转移到较远的距离后,才算完成任务。戴润生对旅警卫连说,不管敌人来多少,都要顶住,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旅警卫连打退了敌多次进攻。打得正紧张,4团跑步赶到了,接替了旅警卫连的阵地。
戴润生对4团说,整编11师是我们的老对头,全部的美式装备,是美国顾问团训练出来的,在国民党军队中战斗力较强。今天肯定是一场硬仗,你们要认真对待,不能轻敌。我们的指挥所就在这里,离前沿阵地只有几百米。我们稍后就是纵队,再后就是刘伯承所在的分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你们要坚守阵地,不许后退一步。
2旅旅长戴润生正在紧张部署战斗时,忽然看见刘伯承带着几个人来了。戴润生惊讶地问:“首长,你们怎么到这里来了?”刘伯承笑着说:“我们刚刚进到预定的宿营地,就发现敌人,我们就悄悄退出来了。敌人没有发觉我们,也许还以为我们是自己人呢。”
“好险啊。”
“没有什么。你们看见中原局机关了没有?”
“没有。”
“你们马上派人去找。”
“好,我们马上派人去找,请首长放心。”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恶战中,3营的阵地大部分被炮火摧毁,10连和12连遭到重大伤亡。12点左右,杨勇打来电话询问,戴润生向他汇报后,建议纵队调整一下部署,说:“今天的战斗,我们完全是仓促进行防御的,没有构筑什么工事,又无有利地形作依托,全凭战士不怕牺牲和指挥员的决心。现在打了大半天,部队伤亡很大,弹药也消耗将尽,为了预防万一,最好纵队和‘后指’机关稍向后移。”
杨勇说:“老戴,刘伯承就在你们后面,离你们只有500米左右,确实太危险了。我已经向他建议过,要他们向后移一下,他坚决不同意,说他相信我们一定能守住阵地。这个意见不要提了。”
戴润生激动地说:“我们一定守住阵地,决不后退一步,请首长放心。但是我们与纵队之间约有500米左右的空隙,没有部队,请首长注意。”
“你们派部队把它占领。”杨勇马上说。
戴润生说:“我这里除了通信员外,再没有部队,是否请纵队警卫连派一个排或者一个班去,至少可以起到警戒作用。另外,请纵队令21旅派一部分兵力,在敌翼侧佯动一下,牵制敌人。”
杨勇点点头,说:“好。”
4团正面的战斗始终在激烈进行,打到下午3点,敌人又集中大量兵力,在其猛烈的炮火和军官督战队的逼迫下轮番攻击,反复争夺阵地。到最后,只剩下二三十名战士,阵地被敌人突破。
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戴润生只能横下一条心,与敌人拼到底,别无选择。他命令4团团长晋士林,不管情况如何严重,只能守住,不准后退一步。戴润生说:“我的指挥位置就在你团后面300米,我不移动,你就不准动,谁要是后退一步,就按军法从事。要告诉全体指战员,坚持到天黑就是胜利。现在离天黑只有几个小时,你立即组织团预备队进行一次有力的反击。”
这场恶仗,从早上6点打到晚上快9点,2旅以一个旅的兵力抗击了敌人3个旅以上的兵力数十次进攻,没让敌人前进一步。2旅此战伤亡800多人,毙伤敌3000多人,胜利完成任务。
2旅的英勇阻击,为“后指”机关和中原局转移赢得了时间。
夜里,向淮河进发,刘伯承问:“我的‘电灯泡子’呢?”大家不明白什么是“电灯泡子”。刘伯承说,就是我的机关嘛,行军时要背着它走,可一安顿下来就要“发光”,一天也离不开。大家告诉他,机关在旅直属队后面,有两个团掩护,安全没问题。
邓小平听到北面的枪炮声一阵紧一阵,估计刘伯承出了危险,马上让6纵派部队向北策应,吸引敌人到南面来。直到不久接到报平安的电报,才放下心来。
过了淮河,杨勇向野战军党委检讨了指挥和警卫工作上的问题。刘伯承说,这回我带“后指”及中原局出来,与敌人不期而遇,你们指挥果断,将士用命,化险为夷。
在部队向大别山挺进时,杨勇率领1纵和中原独立旅,经过22天的长途艰苦跋涉和激烈的战斗,粉碎了大量敌人的前堵后追,连打9仗,攻克7座县城,跨越陇海路、黄泛区,渡过沙河、淮河等8条河流,行程600多公里,于1947年8月底到达大别山北麓河南的罗山地区。9月,杨勇指挥1纵在商城以西的中铺歼敌58师一个团2000多人,并将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力吸引到大别山的北麓,有力地保障了3纵、6纵队在大别山南麓皖西、鄂东地区的快速展开。
进入10月,杨勇统一指挥1纵、中原独立旅和6纵主力,在2纵4旅的协同下,于广济地区的高山铺一带,组织伏击战,全歼尾追的国民党军第40师师部及3个旅,共计1.26万余人。这一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大别山区军民的情绪,提高了军队在无后方条件下作战和山地作战的信心,解决了部队过冬物资,对大别山区斗争局面的好转和重建根据地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为在大别山区站稳脚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2月中旬,杨勇又率1纵挺进淮河以北、沙河以南的淮西地区,协同豫皖苏军区开辟息县、临泉、正阳等10余县的工作,成立了豫皖苏第4分区,使大别山区和豫皖苏区连成了一区,扩大了解放区活动范围。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杨勇率领1纵,在张公店地区歼敌181师5000余人,俘敌55军中将副军长兼师师长米文和,后又率部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激战三天三夜,迟滞了敌人近12万人的进攻。随后又参加围歼战,经过九天九夜的激战,直至淮海战役取得全胜。
1949年2月,杨勇升任人民解放军第5兵团司令员。4月,率兵团参加渡江战役,向大西南进军。到了11月,解放了贵州,随后入川作战。杨勇手下这时有三个军:第16军、第17军、第18军。第17军留驻贵阳,第16军和第18军入川作军。第16军和第18军都是能征善战的部队,在入川途中,披坚执锐,攻无不克,敌人如鸟兽散。
这就是杨勇,一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悍将。
“打仗数第一”——陈锡联
陈锡联,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0师30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红三十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11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第10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张万年、迟浩田在其怀念文章《人民功臣英雄本色》中这样写道:“陈锡联是我军著名的战将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陈锡联参加红军时年仅14岁。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首任”儿童团长,参加了游击队,是游击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之后,他第一个被提拔当了班长,又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因为作战勇敢且打仗聪明,还得到一个绰号“小钢炮”。后来,陈锡联从班长直接提拔
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
当时,有人认为陈锡联这么年轻,就连连升官,于是找到领导提意见。领导面对愤愤不平的人,给他讲了一个陈锡联的小故事:昨天晚上,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
故事讲完,来人哑口无言。在领导眼里,年轻的陈锡联在战斗方面有出众的才能,他的战斗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长征途中,陈锡联更是屡建战功,李先念曾称赞其“打仗数第一”。
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任129师769团团长,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
1937年10月上旬,侵华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国民党军防线,侵占代县、崞县后,继续南犯。国民党军退守忻口一带,阻止日军进攻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当时已是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团长的陈锡联,奉师长刘伯承的命令,率该团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
10月中旬,陈锡联率第769团进至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地区。苏龙口南距忻口百余里,位于忻口至大同公路的东侧,是侧击日军的理想地点,陈锡联通过侦察发现附近的代县、阳明堡等地日军的汽车整天在这一带公路上运输兵员、辎重。飞机从阳明堡方向轮番起飞,轰炸忻口友军防御阵地。
据此,陈锡联判断出飞机场就在阳明堡周围。于是,他带着第2营营长孔庆德、第3营营长赵崇德,爬到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山头上观察。在山上,陈锡联清楚地看到:机场位置在阳明堡镇以南,机场里准备起飞的飞机正在加油、装弹,刚刚降落的飞机则由汽车牵引到停机坪的一角检修,机场里活动的人员并不多,机场周围设有铁丝网并构有简单防御工事。随后,他们又设法找到阳明堡附近的群众进行了解,证实机场守卫兵力不强,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只有200人左右,但阳明堡镇驻有不少敌人。据此,陈锡联决定夜袭机场,并做出了具体部署:以第3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第1营袭扰崞县,牵制驻在该县的敌人;第2营为预备队。并以第8连破坏王董堡的桥梁,保障第3营侧后安全;团属迫击炮连位于滹沱河南岸,支援第3营作战。
10月19日夜发起战斗。第3营直袭机场。在当地群众协助下偷渡滹沱河之后,以第9连警戒阳明堡方向可能来援的日军,以第10、第11连和机枪连组成突击队,以第12连作预备队。突击队从东西两侧隐蔽进入机场,当进到距飞机约30米时,被日军哨兵发觉。突击队当即发起攻击,一部歼击日军警卫分队,一部迅速扑向机群,用机关枪、手榴弹向飞机猛烈袭击,顿时燃起熊熊火焰。经1小时激战,歼灭日军100余人,毁伤飞机24架,摧毁了忻口日军重要的空中支援力量,减弱了它的攻势,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的忻口防御作战,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769团付出了伤亡30余人的代价,年仅23岁的第3营营长赵崇德不幸光荣殉国。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接到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捷报后,异常兴奋,赞不绝口:“首战告捷,打得好,打得好!”后来,刘伯承在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时指出:此战侦察清楚,部署周密,行动秘密而迅速,动作突然而坚决。特别担任主攻的第3营,以坚决英勇的格斗,不惜牺牲,故能在1个小时内完全烧毁敌机。首战阳明堡,让陈锡联打出了名堂。之后,他又顺利地指挥了设伏响堂铺、大战狮脑山、破袭平汉路等系列战斗。
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读书学习。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光荣滋发。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一个。
陈锡联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每次战役战斗前,他都尽一切可能,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敌情,与一级指挥员研究作战部署甚至战术动作。战斗之后,他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打胜仗多的部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在新的环境、对象条件下搬用过去成功的战法,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
陈锡联及时抓住类似教训组织指挥员进行分析,启发大家注意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
1947年4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为策应陕北、山东我军粉碎敌人重点围攻的作战,发动豫北战役。陈锡联所率第3纵队承担围歼敌第二快速纵队的任务。该旅为机械化部队,机动快、火力强、行动狡诈,他和纵队领导采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陷其孤立,然后集中兵力聚而歼之的战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于河南淇县城关东北之大小湖营一带咬住敌人,果断地进行白天攻击,快速歼灭该敌,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敌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
陈锡联善于把握事关全局的关节点,以最大的决心组织战斗,所以他指挥的部队往往能在战场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率领3纵队(附9纵队一个旅)受领攻克宿县的任务。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作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经一夜激战,全歼守敌12000余人。后来一些军史专家称赞,这一仗在淮海战役中是画龙点睛之笔。陈锡联刻苦学习是有名的。他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他总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
时势造英雄。陈锡联从十几岁走上革命道路,到一位骁勇善战的虎将,其间的苦痛早已被他掩埋在心底。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是他为新中国成立所描绘的标记。
“疯子”战将——王近山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人。1930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2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中国都笼罩在一片动荡之下。在湖北的桃花乡附近,有一位名叫詹才芳的地下党员以裁缝的身份,走乡串户地传播革命道理。
在詹才芳的影响下,刚刚15岁的王近山和姐姐都参加了红军,汇入了红四方面军的洪流。起初,王近山给詹才芳做警卫员,后任红四方面军10师30团机枪连通信员。因为打起仗来,十分勇敢机灵,几仗下来,王近山就从战士当了班长,不久升为排长,很快,又做上了副连长。16岁时,王近山被提拔为连长,人称“小连长”。
别看王近山年纪轻,打起仗来一点儿也不含糊。领队作战,他往往就置生死而不顾,冲锋在前,拼杀最猛,在红30团中是数一数二的战将。
有一年的春夏之交之时,红10师在泼皮河镇子与敌军相遇。红30团奉命夺取北山头。扼守该山头的是刘峙部第12师,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且又居高临下,炮弹和机枪像火舌一样封锁着上山之路,红军一拨一拨冲上去又倒下,可山头还是久攻不克。
没等团长王宏坤答应,王近山就已经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了,战士们见连长冲在最前面,也都毫不犹豫地跟着往上冲。
王近山率全连猛冲上来,随即近战肉搏,与敌兵扭成一团。只见敌人被王近山一个个地放倒。接着,王近山遇到了一个身形彪悍的敌兵,他连砍了几刀竟然都没砍着对方;这时,王近山杀红了眼,把大刀往旁边一扔,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抱住敌兵就往十几丈高的悬崖下滚去,两人一起从悬崖上掉下。落地后,王近山的头上被尖石穿了一个洞,血流满脸。鲜血流进了眼睛里,王近山揉了揉眼睛,瞪向身边的敌人。他咬紧牙关,以惊人的毅力拔出手枪,“砰砰”两枪将敌人打死。
枪声过后,王近山昏倒在地。后来,当战友们在山下四处寻找王近山时,他还剩下一口气,被战友们抬下了山。经过救治,王近山保住了一条命,但是头上却留下了一个深深的伤疤,洗澡都不能搓洗。
从这件事以后,“王近山作战勇猛,一打仗就像一头发了疯的猛虎”的事情就在部队传开了。于是大家就给他取了个绰号——“王疯子”。
1945年11月,太行军区的部队新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王近山奉命调任6纵任代司令员。当时,6纵队还是一支地方部队,在王近山的带领下,仅两仗就让6纵脱颖而出,成为一支正规主力军。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一手撕毁停战令,25个旅围攻中原解放区,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7月下旬,6纵奉刘伯承之命出击陇海线,消灭陇海路上兰封之敌。
6纵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当时组建起来不到半年,除了46团是从原红25军特务营发展起来的老部队外,其余多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地方部队。与正规主力部队相比,地方部队的战斗力确实有巨大的差距。
然而,这支年轻部队的敌人却不容小觑。兰封城,是陇海路中段的重要城镇,城垣上有碉堡和掩体,四周城墙一丈多高,墙外有壕沟。王近山要带着这支刚刚由地方部队组建起来的队伍去打防守坚固的兰封城,这件事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内部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对他们抱有怀疑,但刘伯承始终坚持:“是龙是蛇,让他王疯子到兰封城下见分晓去吧!”
在出击陇海线前,6纵党委在部队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工作,并提出了“全力以赴,坚决打好第一仗”的口号。王近山亲自向团以上干部作动员。在大会上,他说:“6纵在刚组建后有的仗没打好,外边有人讲风凉话,说‘吃9块半的还不如吃6块半的强’!”此时野战军每月菜金9块半,地方部队6块半,此话意思不言而喻。
接着,王近山把手一挥,大声地说:“这个话从今以后决不能再听第二次了!大家一定要为野战军争光,为6纵争光,用实际行动,打出野战军的样子。”说完,王近山说了一声“散会”便拂袖而去。
之后,刚才与会的旅长、团长开始了战前动员:“我们现在是野战军了,野战军就一定要有野战军的样子,打仗一定要全力以赴,坚决打好第一仗!”战士们深受鼓舞,个个表决心,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护野战军的荣誉,维护6纵的荣誉。
趁着战前士气高涨,王近山立即为打好初战、力争全胜做军事准备。因兰封城内守军兵力部署尚不清楚,他派出17旅参谋长赖光勋,化装到敌兵进入纵深的兰封、考城侦察。强将手下无弱兵。赖参谋长顺利地兰封城,在城内考察了3天3夜,把守敌的情况彻底摸清楚了。
得到了兰封敌情、地形的第一手材料后,王近山率队开始向兰封进发。
为了打下兰封,王近山决定这次不打硬仗,而以秘密突然的行动,避开敌人前方据点,直插敌纵深,出其不意地歼灭兰封之敌,即用“突然袭击”去取城。这时,部队上下情绪已经旺得像一团火。在向兰封开进途中,王近山亲自带队,和战士们不顾盛夏的火热,昼夜兼程,经过5天急行军,按时隐蔽地到达了兰封城下。
正当6纵对兰封之敌完成合围时,城西方向突然开来一列军用列车。如让它开进兰封城内,一定会增加城内守军的实力,使6纵攻城更加困难。王近山当机立断,决定主力立即攻城,17旅49团抽出一个营,埋伏在铁路两侧截击列车。他号令一下,部队立即行动起来了!
当列车进抵西郊铁桥时,49团4营突然炸毁铁桥,列车“轰隆隆”开过来,没想到铁桥已断。战士们乘势两面夹击,将敌全歼。战后得知,列车里乘坐的是国民党18军18师直属队的军车,里面除了100多匹大洋马外,全是军火弹药,6纵一开战就有意外收获。
与此同时,6纵主力3个旅16、17、18旅猛烈攻城,仅7分钟便突破城池。他们登城后,城内守敌才如梦初醒,慌忙集中火力封锁突破口,仓促应战,但为时已晚。6纵已几个团相继突入了城内……战士们一进城,王近山率纵队指挥所也立即跟进,谁知迎面撞上200多敌兵大喊大叫着从西北面出城,向着他们跑过来了。
情况危急,纵队指挥所的警卫们立即向敌人开火。“砰砰砰”,一阵猛打,迎面而上的这股敌兵顿时失去了战斗力,把双手举得比战士们头还高,100多支枪全进了警卫排的“腰包”。16、17、18旅3个旅战至第二日上午,全歼兰封城内3000名守敌。城内战斗结束后,17旅又集中兵力,攻打兰封火车站守敌220团一个营及地方保安团一部,战至下午,全歼车站守敌,缴获坦克11辆和大批军用物资。
兰封胜利,年轻的6纵参加解放战争打的第一仗首战告捷,王近山这次成功的“纵深渗透奇袭战”为6纵赢来了喝彩,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同时,经过这一仗,部队得到了锻炼,兵员得到了补充,装备得到了改善,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了。
刘伯承指挥的陇海路战役,在蒋介石肋下捅了个大窟窿。蒋介石立即命令哼哈二将——徐州的薛岳、郑州的刘峙,以14个整编师,共30余万人,向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齐头并进猛扑过来,企图一举围歼刘邓大军主力于定陶、曹县地区。
在危急之际,刘伯承决定诱敌深入,使其在运动中形成孤立或薄弱部分,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薛岳、刘峙果然中计,刘峙的西路主力整3师中将师长赵锡田是黄埔一期生,与刘峙有师生之谊,这次却想与老师争头功,凭借机械化的优势,远远跑到同伙前面,孤军深入进到了定陶西南大杨湖一带,狂妄地说:“不用两个礼拜,我就把刘伯承赶上太行山!”
刘伯承决定在定陶把这个“狂徒”拿下。但整3师前锋59团不是善茬,“如何打?谁来打?”的问题萦绕在刘伯承的心头。
敌军的这块硬骨头谁来啃?“疯子”王近山主动请缨。“我来啃59团这块硬骨头。”
“王疯子”果然名如其人,他的这股勇气让刘伯承很快下定决心,作出了各纵队合力聚歼整3师的作战部署。
战役打响后,59团真不是块好啃的骨头!它是王牌整3师的主力王牌,曾赴缅甸对日军作战,号称“衡阳铁血团”,不仅装备精良、骄横不可一世,还有飞机、坦克配合,打起仗果决顽抗,火力凶猛。结果,王近山先后投入6纵7个团的兵力攻打它一个团,还是力难胜敌,打得十分艰苦。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连身经百战的刘伯承都坐不住了,来到了6纵前方指挥所亲自指挥。王近山一见这里不需要自己,立即下到17旅指挥所。随即,6纵的旅长下到团指挥,团长下到营指挥,各级指挥员全靠前指挥。即使这样,仗还是打得惊天动地,险象环生。
在激战中,主攻旅18旅旅长肖永银实在顶不住了,摇响了王近山的电话:“司令员,部队伤亡太大,请求支援!”
“好,我给你一个团。”王近山答应了。
肖永银高兴地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就要冲上来的敌人,一拳打下去:“再添一个团,看我不把你们这些王八羔子全揍趴下!”
很快,17旅马宁50团奉命赶到了。肖永银像见了救星似的伸出双手迎住了马团长:“欢迎欢迎,你在54团左侧投入战斗,……”就在他交代任务时,50团马不停蹄地从他身后开进,没说几句,队伍就过完了。肖永银以为自己打混了脑,看花了眼,诧异地问:“马宁,你多少人?”
“80人。”
原来王近山也已经打到了快“倾家荡产”的地步了。正在这时,刘伯承发出了总攻的命令。2纵、3纵和7纵全部行动起来了。大杨湖一片火海。6纵将士奋勇突入村内。59团几经拼杀,终于势头垮下去了,随即拼命挣扎,在村外之敌和坦克的接应下,疯狂向外突围,企图逃命。
在村内混战时,王近山又从17旅抽出一部兵力阻击敌援兵。第二日拂晓,6纵有6个团攻进了血腥熏天的大杨湖村,终于将59团团部和残敌压缩在村内一片院落里。这时,王近山已下决心要干净、彻底全歼59团,对手下各旅旅长说:“要寸土不让,一个都不准跑掉!”
59团终究也是与日本鬼子较量的赢家,现在与年轻的6纵拼杀,随后逐屋逐墙的争夺战空前激烈。6纵伤亡也很大,弹药都快打光了。突然,6纵指挥所电台收听到59团代团长吴耀东气急败坏地用明语向上级呼叫救命,说:“我们顶不住了!最多只能坚持15分钟!再不来援兵,我就自杀啦!”
王近山立即对各旅旅长说:“熬过最后15分钟,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了!”
随即,他把纵队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全都组织起来,投入了拼死决战!突然,一发炮弹落在离他身边不远的地方,一位参谋背上被炮弹片划破,血流了满地。但王近山毫无惧色,继续指挥。在这最后的时刻,英勇的6纵终于将整3师最强的主力59团这拨“衡阳英雄”“血吞”,敌代团长也被活捉了。6纵为全军追歼整3师开了豁口。
59团被消灭后,整3师阵势大乱。敌师长赵锡田率残部赶紧逃跑。
各纵乘胜围追堵截,全歼了整3师,一心与老师“争头功”的师长赵锡田被活捉。
整3师被歼灭又牵一发而动全身!东西两路蒋军见嫡系整3师都被消灭,惊惶后撤,薛岳、刘峙全线崩溃。
定陶战役以胜利告终,冀鲁豫战局稳定了。蒋介石在懊恼之余,将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参谋长赵子立撤职。毛泽东则亲自拟稿,致电刘伯承祝贺胜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蒋军必败》的社论。这次歼灭整3师,晋冀鲁豫野战军创造了“首歼一个整编师”的军史记录。
对于王近山来说,兰封之战和定陶之战的意义十分重大,正是由于他的出色指挥,6纵才从一支年轻的队伍成为了主力。正是因为王近山的那股“疯”劲,那股敢闯敢冲的气势,才一次次战胜了困难,打赢了一场场战斗。
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展为二野后,每当刘伯承、邓小平遇到大仗、恶仗、硬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近山。邓小平说他那“不是疯,是革命英雄主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