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朝会

中平六年六月十六日,非常吉利的日子,然而大汉朝公卿们的脸上却一点都没有喜庆之意。

崇德殿,由汉明帝刘庄所修葺,用以代替前朝正殿却非殿。位于雒阳南宫中心,章台门之后,毗邻尚书台,是东汉王朝大朝会的场所。

公卿们早早的就候在南宫崇德殿外,一个个神情凝重,似乎要进行一场大战一般。也因此,神态举止都较为放松的刘备、李澈和荀攸显然颇为引人注目。

倒是荀彧也在他们身旁,却颇为守礼,无丝毫逾矩,引得荀攸时不时的斜眼打量他。

荀彧也没有说教的意思,只是做好自己,然而位在前列的荀爽瞅到这边的情况,显然有些不快,眼神危险的盯上了荀攸。

荀攸浑然不觉,满心欢喜的跟刘备讲起了昨夜之事,显然觉得颇为刺激,刘备也是不停地颔首。虽然已经从李澈那里听过一遍,但是荀攸重复的时候,刘备还是丝毫没有失礼,任由荀攸倾诉。

李澈有些好笑的打量这叔侄二人,不管荀彧如此做法究竟是出于本心,还是严格要求自己。显然他活得是比荀攸累不少,这两人的结局也能看出不少问题。

《三国志》的记载颇为耐人寻味,荀彧是“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很有灵性的一段话,其后曹操也不再谈及他这位“吾之子房”。

而荀攸死后,却是“太祖言则流涕”。待遇相差颇大,不能不说是与二人为人处世的原则有关。

相较之下,李澈虽然佩服荀彧的君子之风,却更喜欢亲近荀攸这般洒脱的性子,与荀彧交谈,总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不管是长相,还是举止。

时间缓缓流逝,东方已见日光,这时才有小黄门宣百官入殿。这时辰显然比正常的朝会晚了不少,公卿们在店外都侯了很久了,但没人提出异议。昨夜之事毕竟分属意外,天子受惊后需要休息也是正常的。

李澈几人也随着队伍缓缓向前,确实是缓缓的,因为入殿面见天子,需要“趋步”而行,即微微弯腰低头的小碎步往前走。

觉得这样矫情、难受,那就往高位走啊,至少最前面那两位很明显可以“入殿不趋”,李澈看着还是颇为羡慕的。

……

到了殿内,一通礼仪完毕,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的大佬们安安稳稳的入座,而李澈这种六百石的芝麻官显然只能站在风中凌乱了。

御座上的刘辩虽然精神显得有些萎靡,但比之之前几次觐见,显得成熟了许多,神情坚毅,凛然有皇者气。身边的何太后却是默然不言,只是静静而坐。

他开口道:“今日朝会,首要之事便是定下先帝何时入陵,刘卿,司空府可有定议?”

虽然灵帝棺椁未曾受到大的冲击,但昨日显然是无法入陵,提及此事,公卿们显然对白波贼又是恨得牙痒痒,这是在大汉王朝的脸上狠狠抽了一巴掌。

司空刘弘奏道:“太史令已观天象、明历法,六月二十一正合先帝入陵。”

太史令,秦朝始置,西汉沿革,掌编纂史书与天文历法,东汉不再掌史书,秩六百石,专掌天时、星历,丧、娶妻等时节禁忌。

太史令为九卿之首的太常属官,而太常属太尉府管辖。但此时的太尉却是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刘虞,故而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暂归三府统管。

刘辩微微颔首,询问道:“众卿意下如何?”

“太史令司掌星象、历法,既已看好时日,那自然是可行的,臣等并无异议。”

开口的是太傅袁隗,代表百官表示赞成。

“那便依刘司空所奏。”刘辩顿了顿,继续道:“白波贼寇恣意妄为,若不剿除,大汉还有何威严?大将军,可有定计?”

“臣已调令皇甫嵩率部出征,恐力有未逮,臣请启用尚书卢植率军协同。再请陛下降旨,命平难中郎将清剿并州白波,如此三路齐出,白波贼断无幸理。”

平难中郎将,即黑山贼张燕,其前些年寇近黄河,灵帝降旨招安为平难中郎将,然而贼性不改,屡屡侵袭河内。今年年初被时任河内太守的朱儁击退。

“唔……”刘辩有些为难,张燕显然不是听话的忠臣,若其不从旨意,反倒是对天子威严的打击。

见刘辩为难,何进继续拱手奏道:

“白波贼去年兴起,寇掠河东、太原等地,早已招致黑山贼的不满,只是郭太气焰正盛,黑山贼内派系复杂,无力抵抗罢了。如今白波新败,郭太仓皇而逃,又有朝廷大军征剿,如此大好时机,臣以为平难中郎将不会错失良机。”

“大将军所言甚是,老臣附议。”

随着袁隗带头赞同,其余公卿也纷纷附议,刘辩见众臣都同意,也就点头道:“那便依大将军所奏,降旨,命平难中郎将剿灭白波贼。”

随后大殿内陷入了沉默,接下来要说什么,公卿们心里也有数,一般来说他们自然乐于跟着大将军与太傅痛打落水狗。但如今涉及车骑将军何苗,太后的意思就比较微妙了,故而个个都修起了闭口禅,眼观鼻鼻观心。

“咳!”一声轻咳,位在前列的何苗拱手道:“臣有本奏。并州牧董卓与骑都尉丁原驻防不力,致使白波贼潜而渡河,此为大罪,不惩不足以安天下。”

何苗之意再明显不过了,丁原与董卓共同背锅,事情定性为“驻防不力”,而非“纵匪渡河”,显然是准备保下董卓。

至于丝毫不提袁绍,也是为了向袁家示好。

何进紧握双拳,怒视何苗,何苗却似没有丝毫感觉,只是望着高位上的两名至尊,因为只有这两人,才能决定董卓的命运。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还真定,众万余人。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廮陶。

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众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众奉燕,故改姓张。燕剽扞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

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

——《季汉书·列传十七》

第三百七十七章 历阳之战(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来第一百一十五章 县衙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谓贤名(上)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变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术势第二百四十五章 机关算尽与未雨绸缪第六十六章 时代的落幕第五百六十五章 汉土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赏(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选择(上)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一百六十九章 联姻第一百六十一章 动乱(下)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变乱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五百三十二章 关中动乱(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选择(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办学(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断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变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头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四百零六章 说服(上)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倾诉第二百五十六章 会盟(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选择(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动乱(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六十九章 虎痴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二百四十八章 群雄起(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营与守营(上)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谓贤名(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师出有名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订)第九十一章 开幕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战端(中)第五百三十三章 关中动乱(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盟(下)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阳县(上)第七十六章 铁头娃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四百章 公孙纪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梦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五百六十章 诱之以利(上)第一百零五章 剑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变(下)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状第三章 抉择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状第一百五十五章 议罪(下)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战争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变(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断其一臂第五十六章 决心第二百七十四章 对错(下)第二十章 包头吕布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战(九)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动(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六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一百四十一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第六十一章 人之将死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殇(下)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五百零七章 许靖第五百零七章 许靖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三百一十一章 风水轮流转(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万人敌第三百七十一章 蓟侯(下)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五百五十章 韩遂之败(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关中动乱(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