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蹇公

国丧百日,天子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日。纵然朱祁镇已经是皇帝了,他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处理政事,而是尽儿子的孝心,在梓宫之前与朱祁钰一起,守上这二十七天。

当然了,并不是每一天都是必须守孝。

一般情况之下,朱祁镇就跟在太后,不,而今的太皇太后身边,太皇太后,耳提心授各种处理政事心得。

朱祁镇小手扶着太皇太后的手,王振与太皇太后身边的女官跟在后面,在慈宁宫的花园之中缓缓的散步。

太皇太后说道:“山陵的事情,太仓促了一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能想到这么急,不过也要吩咐下去,不要着急。仁宗皇帝与大行皇帝都是爱民如子,宁可时间长一点,也不能让下面赶出事来。如是伤了大行皇帝爱民之心,哀家不知道如何见仁宗皇帝于地下。”

王振恭恭敬敬的说道:“奴婢知道。内阁的意思是多征民夫,以丰城侯李贤,太监沐敬,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督工十万人。想来几个月之内,就能建成。”

太皇太后叹息一声,对朱祁镇说道:“这些体面事也不得不为,太劳民伤财了,这一件事情你要记住,将来要早些准备着,否则太伤民力了。”

“孙儿知道了。”朱祁镇说道。

而今朝廷的大事,就是国丧,而国丧之中,又以山陵之事最为繁重。朱祁镇也看过,呈上了的山陵图。

朱祁镇估算过,这工程量就等于在天寿山之中重新修建一座紫禁城。如果平时的话,动用万余人,修建数年,或者数十年就行了。这样动静小。

但是这工程要在数月之间完成,却要拼命赶工了,以这年头的施工技术,填进去几条人命,也是非常正常的。

只是不管是作为太皇太后,还是作为一个母亲,都不能容忍自己儿子一直停灵,不能入土为安。

太皇太后继续问王振说道:“内阁还有什么事情吗?”

在而今的体系之中,王振的权力得到最大的强化。

太皇太后没有临朝称制之心,就不能频繁的接见大臣,所有朝政都以奏折的形式由内阁整理,并附有处理意见,交给宫中。

王振将这些奏折再处理一遍,大事自然要报给太皇太后知道,但是一些小事,或者先例的事情,王振就可以径直批了。

毕竟如果说,太皇太后正要将所有奏折处理一遍,她恐怕要与朱元璋一样了。

如此一来,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在王振手中,那就是上报事情的顺序,还有决定这一件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

不要觉得这是小事。

太皇太后毕竟是太皇太后,风风雨雨的走过来,见多识广,并且外面的三杨,张辅等大臣都有尊崇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虽然不是处置所有奏折,但是真要是有大事,却是瞒不过她的。

但是换了别的皇帝却未必了。

太监想让皇帝知道什么,不想让皇帝知道什么,都是可以操作的。

这就是大臣最痛恨的事情,蒙蔽圣聪。

而今王振却没有这个想法,是战战兢兢,不敢有一丝隐瞒。立即说道:“太医院上报,太子少师吏部尚书,蹇公已经不成了。”

正在缓缓行走的太皇太后浑然停下来了,说道:“蹇义也老了。”

朱祁镇甚至能感受到太皇太后身上散发的悲伤之意。说道:“奶奶不用伤心,想来蹇公吉人自有天相。”

太皇太后说道:“岁数到了,神仙难救。你去探望一下蹇公吧。他辅佐你祖父父亲两代,劳苦功高,又与皇家有亲,向来是忠厚长者。总要给他一个体面。”

这也是一个潜规则,皇帝不能轻易探望臣子,一般探望臣子,就是知道这个臣子已经不行了。否则就是催他去死。

“孙儿遵命。”朱祁镇说道。

太皇太后说道:“有些话,你也可以问问他,毕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孙儿明白。”朱祁镇说道

皇帝出宫从来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朱祁镇。毕竟他年纪尚小,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需要保护的。

故而他一出宫,动用的锦衣卫,大汉将军,乃至护军仪仗,大抵有千人之多。

朱祁镇出宫也不是从皇宫正门走,而是从东华门走,一路上锦衣卫封锁街道,拦住行人。几乎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百姓纷纷回避。

如果一时间回避不及,就有百姓跪在地面之上,不敢抬头,等车队过去之后,才敢起身。

朱祁镇乘坐马车,但这马车并非玉辂。

玉辂只要在重大礼仪的时候才用,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所乘坐的马车也是相当精致。车里面就好像是一个小房间一般无二。不过,朱祁镇打开车窗之上的小帘子。看向外面。

只见外面尘土飞扬,有一种让朱祁镇熟悉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大兴土木。

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都没有修建完成的北京城大工程,还在继续之中。虽然在建筑方式之上与后世不能比的,但是这种感觉,似乎与后是八十年代到他穿越开始的大兴土木,带着几乎相同的感觉。

都是一个国家国力攀升而带来的。

朱祁镇能在这些人状态之中,感受到一种熟悉的感觉。

不过,从皇宫到蹇公府上,并不是太远的。而且都是北京城的精华的地带,已经修建的差不多了。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蹇公府门前。

蹇公府不过是一个三进四合院而已。

正如太皇太后所言,蹇公乃是社稷之臣,忙于谋国,暇于谋身。与他的地位相比,这个院落太过简陋了。

门口却有几个人跪着迎接朱祁镇。这几个人都是蹇公的子孙。朱祁镇见状让他们平身,说道:“两家都是亲戚,朕今日以后辈子弟来探望蹇公。”

蹇公一子尚仁宗公主,说起来,是朱祁镇的姑父,只是天不佑善人,公主与驸马都已经去了。但是两家关系也算是非同寻常。朱祁镇与他们寒暄两句,就匆匆进入内院见蹇公。

进入内室之后,朱祁镇立即问道一股浓烈的药味,却见一个老人深陷入重重被褥之中,似乎看不出老人的身体轮廓,从老人的脸庞与手掌却也可以看出,枯瘦无比。

“油尽灯枯。”这四个字窜入朱祁镇的心中,他轻轻的靠上去,说道:“蹇公,蹇公,蹇公。”

老人听了朱祁镇的呼唤,轻轻的睁开眼睛,目光微微一转,转到了朱祁镇的脸上,猛地精神一震,强撑着要起来,用带着浓厚四川口音的官话,说道:“陛下。”

朱祁镇连忙按住蹇公,说道:“蹇公躺着吧,朕不过是来看看蹇公,朕年幼登基,四方无靠,能够依靠的就是蹇公这般老臣,蹇公要好起来,好好的辅佐朕。”

他强撑着让身边的儿孙退下去,说道:“陛下,我自己的身子骨自己知道,早已不成了。老臣这般年纪,即便是死了也不为夭折,只是放心不下陛下,还请陛下听我一言。”

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三章 灾年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