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蹇公去矣

朱祁镇对这一出早有预料,说道:“蹇公说便是了,朕听着。”

蹇公一只手颤颤巍巍的握着了朱祁镇的手,这一只手,干瘪之极,骨节一根根的爆出,黑瘦之极,上面还有老人斑,与朱祁镇洁白的,粉嫩之极的小手相比,形成鲜明的对比,看老人的表情,似乎用足了所有的力量,但是朱祁镇却只感到轻轻的抓力,似乎只需一伸手就可以挣脱开来,他说道:“臣知太皇太后,乃女中豪杰,太皇太后的安排与苦衷,老臣知之一二,但太皇太后,绝非吕后之流,陛下登基之事,已经昭告天下,只要陛下正人正己,则天下人无人能够动摇陛下之位。亲近太皇太后,即便是彩衣娱亲,也在所不惜。只要两宫和睦,则天下大幸。”

朱祁镇见即便是这个时候,蹇公所想的依旧是国家大事,为自己着想,心中也明白,为什么祖父,父亲,为何这么看重蹇公了,他忍不住问道:“襄王之事,蹇公是怎么看的?”

这一件事情是朱祁镇与太皇太后的心结所在。

即便太皇太后说了,她取襄王金册不过想以襄王以亲王的身份监国,并没有其他意思,但是朱祁镇就信了吗?

不管信不信,当前的局势他不得不信而已。

“有些事情,陛下还是当做不知道为好。”蹇公猛地咳嗽了两声,说道:“陛下只要记住,而今陛下是皇帝。些许细务无须多想。”

朱祁镇虽然竭力维持脸部表情,但是还是是被蹇公看出了端倪。

“这都是细务。”蹇公强调,说道:“陛下乃是一国之君,只要耐心等下去,这天下总有一天是陛下的。”

“难道朕什么也不做吗?”朱祁镇说道。

登基为帝之后,朱祁镇心中有无数事情想做,他要整理军务,他要清理吏治,他该漕运为海运,他要辽东设省,永诀女真之患,等等。

以后的眼光看这个时代,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了。

“对。”蹇公说道:“多做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而陛下只要不犯错,勤修道德,待有亲政的一日,自然可以有作为于天下。”

“在这之前,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就做孝子。”

蹇公的想法,朱祁镇明白了。只要什么也不做,安安心心的侍奉太皇太后张氏,只要张氏护住他,则天下没有人能威胁的了朱祁镇的位置。

而太皇太后毕竟年事已高,又能活多少年啊,太皇太后其实并不必蹇公年轻多少。

岁月无情,总是雨打风吹。

夏原吉,解缙,蹇义,三杨,甚至仁宗皇帝,大体年岁相差不大,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人。

而且岁月无情,解缙死于非命,夏元吉已经死在宣德五年,蹇义与之齐名,恐怕也过不了而今这一关了。

三杨,太皇太后,又能支撑多少年啊?

年龄是朱祁镇最大的优势。

只是这样憋屈的等待,却不是朱祁镇想要的,他说道:“蹇公对子弟有什么安排吗?朕可以为蹇公安排一下?”

“无须如此。”蹇公听了朱祁镇的话,立即感觉到朱祁镇内心的不情愿,心中微微一叹,再也多说。说道:“臣之余荫已足,子孙不成器,也足以温饱,不劳陛下顾念了。”

蹇公似乎有些疲倦,靠在被褥之上,一副似睡非睡的样子。朱祁镇轻叫两声,道:“蹇公,蹇公。”

忽然蹇公的手,从朱祁镇的手腕之上垂落在锦被之上。

一直站在蹇公身后的王振,立即上前一步,细细探视一下,在朱祁镇身边,说道:“陛下节哀,蹇公去了。”

蹇公一去,作为少数几个洪武年间入仕的大臣。他的离去,代表洪武年间已经远去了,缓缓的凝聚成为了历史。朱祁镇也不好在蹇公府上多待,毕竟有一个皇帝在这里,蹇公的丧事也不好安排。

蹇公的子女早有了准备。

毕竟老爷子的年纪到了。

在一片哀声之中,朱祁镇离开了蹇公。

内阁很快给出封赠,蹇公赠,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

蹇义的去世,在一片国丧之中,并不显得多么醒目,毕竟因为大行皇帝之去,整个京师都在一片白色之中。

在回皇宫的路上,朱祁镇陷入沉思之中。

蹇义的意见,朱祁镇陛下认真思考,觉得其实很有道理的,按着这一条路走,他定然能顺顺利利的到亲政的那一日。

到时候,即便出了什么事情,也没有人能废了他。

但是朱祁镇心中却依然有一些不甘心。

不过另外一件事情,更让朱祁镇感到不安。

蹇义与夏元吉齐名,都是永乐年间的老臣,而今一个在宣德五年去世了,一个在宣德十年去世了。

三杨与之相比,或许年纪稍轻,但是也是老人了。

他们能支撑多长时间?

连张辅也不是当初接替主将征伐安南的青年才俊了,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张辅在靖难功臣之中,依然算是年轻的了。

但是即便如此,张辅也老了。

这一批在洪武末,建文,永乐初年兴起大臣,支撑了大明朝三十多年风风雨雨,一个个都到落幕的时候了。

只是接替他们大臣,到底在什么地方?

一时间朱祁镇心中冒出四个字:“青黄不接。”

历史上有一个怪现象,似乎人才都不是单个出现,而是一批一批的出现。就如而今的洪宣辅政集团一般。

三杨放在明朝历史上,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朱祁镇心中忽然想到一个名字,就是于谦。

他依稀记得十几年后,土木堡之变,于谦当时是兵部尚书,只是不知道于谦而今是什么位置。

不过,这事情并不是太急的。

只能暗中留意即可。

朱祁镇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适应了皇帝的身份。

回去之后,立即有人来报,说皇太后,已经数次派人过来问陛下行踪了。

朱祁镇自然知道,她这个母亲最近心绪不佳,大抵是他这个儿子,亲近太皇太后,与她疏远了不少。

要知道之前,朱祁镇一直在孙氏身边。

之前,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孙氏还可以凭借宣宗皇帝宠爱,在皇宫之中有自己的势力,只是宣宗一去,皇宫内外,早就被太皇太后整顿的如同铁石一般。

不管是谁的人,只要有一丝异动,都就地处决。

就在宣宗皇帝去世到朱祁镇登基这不到十日之内,宫中无声无息之间消失了多少人。

倒不是说太皇太后,专门对付孙氏。

而是非常时期,宁可严苛一些,不可放纵。

只是孙氏却担心这些事情,是太皇太后要处置自己的征兆,而她此刻,唯一的依靠,就只有朱祁镇了。

倒不是朱祁镇避开她,只是守孝期间,朱祁镇作为皇帝,有太多礼仪要他露面了。

剩下的事情,他也要在太皇太后身边,就是为了按太皇太后之心。

而是而今二十七天孝期,就快到头了。

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章 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