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

做一个好皇帝,很难。

做一个热爱学习的小皇帝,也不容易。

自从朱祁镇答应开日讲之后。

他不得不在每天五更天起床。就要去文华殿,读书。午饭过后,要去慈宁宫中,听太皇太后讲解朝中事务,也将内阁所做所为,分析给朱祁镇听。

要朱祁镇知道内阁三杨为什么这样做。

吃过晚饭之后,朱祁镇还有看一些资料,这皆是朱祁镇不了解不明白的事情,就下令王振去查,比如薛家薛桓与石璟,两位驸马的品行。

还有一些是需要温习的宫格。

如果是三,六,九日的话,他还要一个工作,就是御门听政。

不过,因为他年少,每天早上,只上奏八件事情,这八件事情内阁已经票拟,在这个时候走个过场即可。

之前,各衙门都各自回衙办事。

朱祁镇就回文华殿,继续上课。

文华殿在太和门广场之东,与武英殿遥遥相对,乃是太子听政之处。不过,而今朱祁镇还没有太子。

文华殿之后,就是文渊阁。

只有一墙之隔。也有便门相通。如此一来,也可以让内阁诸位及时了解皇帝的学习情况。

毕竟在他们看来,皇帝的教育问题,是一等一的国家大事。

说起来,文华殿也是一处藏书处。

进入文华门之后,正对的是正殿,两侧是侧殿,还有至圣先师的画像。

朱祁镇洗涮过后,用过早膳,来到这里的时候,天才蒙蒙亮了,太阳还没有从黑暗之中攀爬出来。

不过,李时勉已经到了。

第一次看见李时勉的时候,朱祁镇有些小失望。

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因为李时勉是一个小老头,一身红袍,胸前一块云雁补子。头发花白,但是神情严肃,似乎脸上从来没有过笑容。

说话,从来是声音洪亮,带着一些南方官话的口音。

李时勉见了朱祁镇之后,先行行礼,随即带朱祁镇拜见了至圣先师的画像,然后才在文华殿正殿坐定。

准确来说,是朱祁镇坐在正位上,李时勉站在下首。

朱祁镇左右看去,却见一排排书架,都是黄色绣面的书籍。朱祁镇也没有细细看是一些什么书,但看上去都是大块头书籍。

李时勉正色问朱祁镇,道:“陛下,之前读得什么书?”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祁镇说道。

李时勉正色说道:“请陛下默写出来。”

王振立即上前为朱祁镇的铺纸研墨,朱祁镇捻起毛笔,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一默写出来。

李时勉就在一边看着。不一会儿,眉头之间,山字隆起来。

因为他觉得朱祁镇的字有些难看。

首先,以前的朱祁镇本来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而毛笔字却是要下大功夫练的,自从宣宗皇帝宣德九年腊月生病,正月驾崩,不知道多事情,朱祁镇好长时间没有摸毛笔了。

朱祁镇虽然从后世得到很多见识,但是唯独毛笔字上,没有一点长进。

李时勉等朱祁镇默写完了,又挑了几个问题,问朱祁镇,并不艰深,都是孩童水平,朱祁镇自然是对答如流。

李时勉说道:“陛下聪慧过人,老臣佩服,只是这字还需要多练,将来御笔示人,不能贻笑天下。”

朱祁镇说道:“先生说的是。”

作为皇帝,不求当一个书法家,但是总要有一些要题字,还要批阅奏折,甚至说来,很多大臣见皇帝御笔比皇帝本人还多。

书法如何,几乎是这个时代人的另外一张脸,决计不能太差。

“臣请陛下,从今日起,每日临帖十张,宫中有两王之帖,陛下当先临二王之帖,然后学本朝沈学士,沈学士的字,列代先皇都是很欣赏的。”

朱祁镇说道:“学生明白。”

沈学士就是沈度,永乐年间入翰林,以书法为太宗皇帝欣赏,是当代一等一的书法大家。朱祁镇说道:“沈学士尚在乎?”

李时勉说道:“沈学士去年已经去了。不过,太宗称沈学士,是我朝的王羲之,尤爱其书,宫中多有秘藏。陛下如有意,当查宫中文书,定有所获。”

朱祁镇点点头。

李时勉说道:“不过,陛下书法不成,必当有所惩戒。”

朱祁镇听了,猛地想起太皇太后赐给李时勉的戒尺,顿时有一些紧张。不过随即平静下来,暗道:“不就是打手心吗?又算得了什么。”

朱祁镇都做好挨打的准备了,只听李时勉的话音一转,说道:“不过,陛下尚小,有此失乃师傅之错也。”

李时勉目光一转,盯着王振,厉声说道:“来人,此獠不能尽心教导陛下,杖十下。”

王振被吓了一跳,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朱祁镇说道:“王大伴,当初也是用心了,只是朕用心不专。却不是王大伴的错。”

“王振在陛下之侧,不能使陛下无失,本就是他的过错。又误陛下书法,须知臣乃六岁即学书,寒暑不断,而陛下笔力尤弱,根基有差,将来匡正却要大废功夫。王振为陛下启蒙,这事却推诿不得。”李时勉义正言辞,说道。

朱祁镇一时间也被镇住了。

这也是惯例了,一般人君总是没有错的,一旦有错,定然是身边人的错。

商鞅变法,太子反对,处置就是将太子的师傅削鼻。

而今也是如此。

两个太监走了进来,按住王振,说道:“王公公,得罪了,小的们也是身不由己。”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一张长板凳,将王振按在上面,两个人按着,两个人抡起等人高的红木杖,一五一十的打在王振的身上。

这些太监还是手下留情的。

十杖下来。王振哀嚎之声不绝,但是声音一点气弱都没有。

李时勉听了,让左右将王振拉到一边上药,这才正式为朱祁镇上课。

李时勉说道:“从今日起,臣为陛下讲解《论语》,陛下亲政之前,臣秉太皇太后之意,当为陛下,讲解《四书》《五经》,以及《性理大全》,使陛下明圣人之意,然后讲解本朝家法,太祖所著《皇明祖训》,太宗所著《圣学心法》,先帝所著之《五伦书》,继而再进《贞观政要》,《通鉴节要》《通鉴纲目》《大学衍义》。明古今明君之所为,天下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乱。以观圣学之用。”

朱祁镇细细数来,四书五经,是九本书。剩下的《性理大全》《皇明祖训》《圣学心法》《五伦书》《贞观政要》《通鉴节要》《通鉴纲目》《大学衍义》,总共十八本书。

可以分为了儒学与历史。

儒学以正心,历史要明儒学之用。再加上书法。已经每天去听太皇太后讲解朝政。一时间朱祁镇只觉得头皮发麻。

这皇帝不好当啊。

李时勉说道:“《论语》,乃四书之中,最浅显一部,记录圣人之言。陛下当以此入圣学门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祁镇跟着一字一字的读着。

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三章 灾年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三章 都掌蛮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