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仁政

这两个月以来,朱祁镇日日听讲。又听太皇太后讲解朝政。

对大明朝廷,而今的仁宣之治,也有很多理解。

毕竟李时勉给朱祁镇讲论语,自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论语之中。文臣将经筵如此看重,就是秉政道在君上,将儒家的观念灌输给皇帝。

让皇帝秉承儒家的道,来治理天下。

而太皇太后受仁宗皇帝熏陶,她所做所为都是秉承仁宗皇帝思想。与李时勉等人的政治观念高度重合。

太皇太后的政治理念,就是罢一切不急之务。

为什么如此。

因为在这个时代,凡是兴一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代价就要百姓来承担。这也是仁宗皇帝与太宗皇帝之间矛盾。

政见的矛盾。

太宗皇帝征漠北,想得是为后世绝此世仇。

但是仁宗皇帝却看见了,征调的数十万民夫,从南方转运粮草的百姓。

修建北京城,太宗皇帝有很多政治上的原因,但是在仁宗皇帝看来,却尽是民脂民膏。不知道多少百姓,为这北京城而死。

即便是后世很多建筑工程,也不敢保证一点伤亡都没有。

就不要说这个时代了。

所以罢一切不急之务,与民休息。北虏过不了长城,安南也不敢北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对百姓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

就好像是那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样朴素的政治观念。

对朱祁镇来说,也是十分之美好的。

但是朱祁镇更知道,这种美好其实是维持不下去的。

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宿命轮回,就证明了这种美好的虚幻。

当然了,这是后世之事。

而今大明建立没有多少年,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四年,永乐二十三年,洪熙一年,宣德十年。

共计六十九年。

即便是加上朱元璋称吴王那几年,也不过是七十多年。

七十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走到了他的寿命尽头,但是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才是最富有生机的时间段。

虽然因为永乐年间,屡兴大事,国库空虚。

如果朱祁镇按照太皇太后的办法。与民休息,心中仁心,任用贤德大臣,如于谦等人。在中国历史上,写出一张正统盛世,家家户户有存粮,村子里黄发垂髫。妇孺笑颜。

未必不能。

但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只是他想要什么?他自己也不大清楚。

这一条路,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放在眼前了。朱祁镇只要去做,就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但是另外一条路,尽头看似光明。其中要有多少曲折,多少波折。

隋炀帝想要做的事情,未必不是好事。

存好心做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更不要说,做事的代价。

不管他想做什么事情,什么工程,什么改革,其中必然会有人命。

因为大明朝的赋税,本身就带血的。

历史上那一个朝廷都是如此。

一时间,朱祁镇迷茫了。

“陛下。”王振在门外轻轻敲门说道。

“进来。”朱祁镇说道。

王振进来说道:“皇爷,您不是让我推荐一个锦衣卫指挥使吗?已经到了。”

朱祁镇也是没有办法。

他认识多少人?即便是很多人他仅仅是在各种文书之中看见过,很多事情是写不进文书的。他只能让王振想办法了。

朱祁镇起身,坐在一边的交椅上。说道:“让他进来。”

王振说道:“是。”

片刻,王振就带着一个人过来了。

这个人一身锦衣卫的飞鱼袍。气质干脆利落,朱祁镇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个武人,相貌堂堂,就是有风霜之色,看样子粗犷了些。

“臣锦衣卫千户马顺,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人说道。

朱祁镇说道:“起来说话。”

马顺起身,拱手而立。

朱祁镇说道:“你一直是锦衣卫吗?”

马顺说道:“回皇上的话,微臣一家子都是吃锦衣卫这口饭的,微臣在永乐年间袭职,跟随太宗皇帝北征,微臣数次作为商人在草原上行走,为大军前驱,这才任了千户。”

朱祁镇点点头,他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你就是新任指挥使,上任之后,有数件事情要做好。”

“第一件事情,派人去河南,看看河南灾情如何,有没有地方官员侵吞赈灾粮款,或者有没有人心怀不轨,意图闹事。”

“如果一切太平,就不必露面了。如果有事情,向于谦禀报,并隶属于谦指挥,等回京之后,再交旨。”

朱祁镇说到这里,对王振说道:“王大伴,给他一封中旨。作为凭证。”

王振说道:“是。”

马顺立即说道:“谢陛下。”

朱祁镇又对王振说道:“将吕整的案卷给他。”说道:“第二件事情,就是将吕整案给朕清楚,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吕整是谁的人。你觉得朕该知道的事情,都查清楚。”

马顺说道:“微臣遵旨。”

朱祁镇说道:“第三件事情,就是派人去瓦刺。将瓦刺一切情报都报过来,记住这是一个长期任务,派遣瓦刺的人,要做好在瓦刺待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的准备。”

“我不管你怎么做,总之今后,瓦刺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月之内,朕要清楚内情。

“前两件事情,是急务,快些办,瓦刺的事情慢慢来。”

“王大伴推荐你,朕就信任你,但是你能不能担得起朕的信任,就要看你的表现了。如果做得好了,这锦衣卫指挥使是你的,将来封一个爵位,未必不能,如果做不好。你也知道的。”

马顺满脸通红,说道:“微臣明白,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以报陛下。”

朱祁镇说道:“王大伴送马指挥使出去吧。”

王振说道:“奴婢遵旨。”

随即王振将马顺带了出去。

马顺出了乾清宫,立即对王振说道:“王公公提携之恩,卑职没齿难忘,今后一切事务都听王公公安排。”

王振的表现与在朱祁镇面前截然不同,王振微微昂首,眼睛向下看马顺,声音微微高一点,却没有太监的味道,盖因王振是成年之后被阉割的。说道:“哪里是为杂家办事,乃是为皇上办事。你办的好,杂家脸上也有光,你要是办不好,杂家第一个办了你。须知杂家可养废人,锦衣卫也是不养废人的。”

“是,是,是。”马顺说道:“王公公之恩,属下无以为报。”随即从袖子里面掏出几块金条说道:“这小小意思,请王公公笑纳。”

他虽然这样想,但是决计不敢这样说道:“请王公公放心,你侄子,就是我兄弟,我马某人决计将王公公的侄子,当成亲兄弟照顾了。有我一口饭吃,就少不了王兄弟的。”

王振其实心痒难耐,做了十几年的硬板凳,而今发达了,岂能不想收刮一番,只是太皇太后与皇帝都不是好糊弄的人,只好强忍着多换些花样来。他对马顺笑道:“那就多谢了。”

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八十章 经筵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八十章 西宁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八十章 西宁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二章 大武学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