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真相

于谦这个人有多重要。

在后世即便是普通人,都知道。

不过,朱祁镇来到这个时间一两月了,也明白一件事情。很多人物流传后世的形象,与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是相差很多的。

即便如此,朱祁镇也将于谦纳入了候补大学士名单,而今或许无用,将来三杨老去,接替三杨大臣,就从这个名单里面出。

当然了李时勉也在其中。

于谦是洪武三十一年生,永乐十九年进士,而今不过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已经是一地巡抚了。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巡抚,乃是初设,与后世的巡抚,还是有些区别的。

更多在监察方面,是都察院外派官员,而不是地方官员。

即便如此。三十七岁,就是省部级高官。不管怎么说,都是年轻了。

朱祁镇也想过调整一下于谦,当是想想,还是算了。有时候拔苗助长未必是什么好事,三杨还是值得信任的。

于谦有什么功劳,也很难被淹没。

而且朱祁镇而今的权力更都是假借太皇太后的权力而行之。

他对这一点很清楚。

所以朱祁镇擅自提拔于谦,对于谦来说,未必是好事。等亲政的时候再说不迟。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对于谦也是特别在意。

“孙儿。”太皇太后说道:“我今个,还要给你说一个案子。”

朱祁镇立即回过神来,说道:“奶奶您讲。”

太皇太后看出朱祁镇走神了,但是也没有深究,在他看来朱祁镇毕竟是一个孩子,这其中很多东西,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够明白。

太皇太后对王振说道:“将吕整的案卷拿来。”

王振立即说道:“是。”

王振不过片刻就回来,手中呈上一卷文书,正是所谓吕整案卷。

朱祁镇先看吕整案卷的文书,乃是兵部的,随即再看吕整履历,就知道是靖难功臣二代,当然了,他祖上也没有什么大功。

再看下面的内容,却是吕整在担任山西都指挥佥事的时候,有鞑子十数骑来降,吕整杀之意报军功。

被兵部复核的时候,说是杀降。因为首级之中有女子。

朱祁镇看过下面的供文书,还有各种证物描述,其中有对吕整报得十几颗头颅中,七颗头颅详细描写,从各个方面指出这是女人的头颅。

当然了,朱祁镇虽然看不懂,但是看起来,却是铁证如山。

太皇太后说道:“看完了。”

朱祁镇说道:“看完了。”

太皇太后说道:“可看出什么来了。”

朱祁镇想了片刻,说道:“这吕整应该不是冤枉的,即便不是杀降,但是虚报军功,也是免不了的。”

太皇太后摇摇头说道:“仅仅看出这一点。”

朱祁镇一时间也不大明白了。

太皇太后说道:“人都说,皇帝日理万机,明察秋毫,但是唯有太祖皇帝能做到日理万机,太祖以后,谁也做不到了。”

“必然要让臣下分担。”

“皇帝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是有限的,你觉得冒功十几颗头颅,牵扯一个都督佥事,这样的事情,我为什么要你看?”

“这样的事情自然有流程,我为什么特地要拿给你看?”

“当然了,将来你要想,为什么下面的人,要给你看这个?”

朱祁镇心中暗暗思索。都督佥事看似不大,但也不小。但是正如太皇太后所言,内阁之中有张辅,有三杨,胡濙,他们都是老臣,这样的事情,早就有惯例了。

为什么要特别报上来。

难道他们意见不合?

朱祁镇一想到这里,再去翻了一遍文书,首先确定的是,兵部。

这个案子是兵部发动的。

而各地兵马说起来,也是五军都督府管辖的。而今虽然兵部渐渐强大,一直在侵犯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范围。

别的不说,这一次三杨要整顿各地兵马,就是兵部主导,五军都督府与都察院联合办理的。

五军都督府在兵部的攻势之下,渐渐向一个养老机关转变。

难道是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职权冲突?

或者是吕整乃是靖难后人,他有后台,想来他的后台就是张辅了?

兵部已经将人给逮捕下狱了,张辅觉得过重?

朱祁镇想了想,将他所想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也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而是说道:“所以报到你这个来的案子,你要知道三重真相,第一重真相,就是这案子的真相,第二重,就是为什么这个案子能报上来,第三重,就是你要的真相。”

“这一件事情,你自己去查清楚。”

朱祁镇说道:“孙儿如此查?”

太皇太后说道:“锦衣卫沈指挥使也算是靖难功臣,只是他做不得这些精细活,我已经将他调入五军都督府了,这锦衣卫指挥使你就找个人来担任吧。”

朱祁镇说道:“石璟如何?”

太皇太后摇摇头说道:“石璟这孩子,是不错。虽然我朝没有限制驸马的条例,但是历代惯例如此。你如果愿意提拔他,将来许他带兵就行了,锦衣卫就不要交给他了,恐怕他斗不过那些老狐狸。”

“反而害了他。”

朱祁镇心中明了,如果锦衣卫不做事还好。只要做事,这锦衣卫指挥使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但是不做事的锦衣卫指挥使,又有什么用处?

石璟此人,朱祁镇通过王振查出来的资料来看,却是一员骁将,从小习武,十数个寒暑不绝,也通文墨,虽然不能说文武双全,但是领兵打仗却也是够了。

将来能不能担任大将,不好说。但是作为一名千户,或者指挥使,却是足够的。

只是年纪尚轻需要磨砺。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他见太皇太后不说话,问道:“奶奶,瓦刺之事不说一说吗?”

太皇太后皱眉,看了一眼王振。

王振顿时觉得浑身上下冷飕飕的。

太皇太后说道:“孙儿,有些话,我本不应该说,但是却要告诫你,太宗皇帝五征漠北,要想清净胡尘,但是结果如何?”

“天下府库为之一空,百姓疲于转运。天下百姓本就够苦了,还要兴无名之师,夺不毛之地。人死政消,草原之上,依旧此兴彼衰。无有终止。”

“太宗皇帝一世英明,唯此为大误。”

“王振等人常在宫廷,只见赫赫兵威,哪里见到民脂民膏。而今父亲刚去,天下隐患四伏,我两月之内,数次调整五军都督府,赏赐过三,是为了什么?”

“将来的事情,我管不了。但是有我在一日,一日不要言草原之事。”

朱祁镇连忙说道:“奶奶息怒,孙儿有自知之明。决计不会有此无妄之想,只是北虏乃是我朝世敌,孙儿又如何能视而不见?总要搞清楚明白才是。”

太皇太后听了之后,脸色稍稍缓和,说道:“锦衣卫不是给你了吗?你自己去查吧。”

太皇太后有时间也有一种无奈,他这孙儿看似百依百顺,但是内地却很有主见,有时候她也不知道,他能将能大明带往什么方向。

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章 诸子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章 年关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