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

马顺虽然是走了王振的门路。但他自己还是有几分能力的。

过一日而已。就将吕整案给查的七七八八的了。

第二日来是傍晚时分。

一天之中,朱祁镇也只有这个时间,才能接见马顺。

朱祁镇在暖阁中,马顺进来连忙行礼,说道:“微臣拜见陛下。”

朱祁镇说道:“坐。”

立即有小太监搬过来一个绣墩来,马顺只敢坐下半个屁股,小心翼翼的好像是蜻蜓点水一般。随即说道:“谢陛下。”

朱祁镇问道:“查得怎么样了?”

马顺说道:“已经派人去河南了,也派人去瓦刺,关于草原上的文书,正在整理之中,这一两日就可以报给陛下,请陛下给我一点时间。”

朱祁镇说道:“那吕整案可查清楚了。”

马顺说道:“已经查清楚了,吕整乃是方政的部将,兵部想要重重处罚,以儆效尤,只是方政觉得不公,是以与英国公写了书信。”

“英国公出面,兵部尚书王骥,只能向杨士奇大人求援,只是杨士奇大人并不愿意在这里非常时期,与英国公闹出事来。所以这事情才没有压下来。”马顺将这一件事情背后的情况一五一十的细细道来。

朱祁镇也品出一些味道了。

马政这个人,朱祁镇是知道,就是大同镇的守将,也算是老臣。靖难功臣之一,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劳。但是总是有这个资历,随后久经沙场。才有而今的地位。

也是可以依靠的大将。大同在手下,不能说完全没有过错。但是总算是太平无事。吕整正是他的部下。

兵部尚书王骥。朱祁镇也是有印象的。

虽然三六九上朝。都是礼仪性的。但是朝廷上的大臣,也都在朱祁镇面前露面。兵部尚书。也是六部尚书之一。文官最高级别。仅在内阁大学士之下。自然是要露脸的。所以朱祁镇是见过的,也说过话。但是更深的交流就没有了。朱祁镇对他的印象。大多时在文书上奏折里。

王骥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大臣,堪称干吏。只是在文官与勋贵的冲突上,也是一员急先锋。

兵部在他手里,几乎要将五军都督府继承一个空架子。兵部在他手里。人员在扩张编制在扩张。几乎在膨胀。名义上天下为所都归五军都督府管理。各级将领。都在五军都督府门下,但是这些权利。兵部都要插一手。

各级勋贵自然是不满意了。但是也无力反抗。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两个。一是皇帝站在文官那儿。仁宗皇帝以来,大明皇帝与文官的亲近远超过了勋贵。从某种意义了。在与仁宗皇帝争位的时候,有不少勋贵站在汉王那边。即便这些人已经被清理了。皇室依然觉得大学士们才值得亲近。

张辅能有今天。也与他亲近文臣有关系。

二是勋贵内部也青黄不接。

大明开国以来,勋贵可以分为开国功臣与靖难功臣。而今靖难功臣都死的差不多了。接替他们的都远远不及。

而今重用的武将,大部分都不如永乐之时。

而文臣经过了开国时的休养生息,而今三杨之后,的确有一批能办事的大臣。王骥是其中之一,于谦也是其中之一。

朱祁镇明白其中关节,继续问道:“吕整杀降之事,到底有没有?”

马顺听了朱祁镇的话,神情微微有些迟疑。朱祁镇见状,说道:“难道有些事情不能让朕知道吗?”

马顺一听,几乎冷汗直流,说道:“微臣不敢,锦衣卫乃陛下耳目,不敢有丝毫隐瞒陛下,吕整的确有冒功之举,但说要杀降,却有些过分了。”

“哦。”朱祁镇说道:“此话怎讲?”

马顺说道:“陛下是知道臣,臣跟随过太宗皇帝去过漠北,对边塞形式,还是了解的。我军与鞑子之间,从洪武年间到而今,战火连绵不断,在边塞之上,早已形成习惯了,每到秋季,就会派出小队骑兵出关烧秋。将草原烧掉,一来是为绝鞑子粮草,二来是为防止鞑子突然袭击。”

“所以边关内外,实为世仇。”

“虽然也有不法之徒,越过边墙与鞑子贸易,但大多数时候,见了鞑子,还是要先杀而后快。”

“不论男女。”

朱祁镇说道:“是大同是这样,还是九边都是这样。”

“绝大部分边关都是这样。”马顺说道。

朱祁镇说道:“那招降?太宗皇帝与父皇都招降了不少蒙古人,这十几个蒙古人未必不是投降?”

马顺说道:“人数太少了。”

“太宗皇帝虽然屡次晓谕蒙古,但是招降的都是蒙古上层,少有蒙古百姓。”马顺说道:“为了装声势,蒙古贵族投降,决计不会这么的人。”

“你的意思是吕整是清白的。”朱祁镇说道。

马顺说道:“臣不敢为吕整担保,不过以臣之见,这十几人鞑子,又有女子,或许是鞑子熬不住青黄不接,带着家小老投降的。”

“但是这样投降,不过是为边军多几个军户而已,直接杀了的,也绝非吕整一个人做的。”

“只是陛下想要查清楚真相的话,臣这就赶往大同,细细查明。”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不必了。”挥挥手让马顺下去了。

话说到这个地步,朱祁镇的心思,早就不在吕整杀降这一件事情上了。

他所想的,不过两个,第一个是明军的军纪。吕整杀降一事,朱祁镇觉得应该是真的?毕竟丁补文书做的滴水不漏,几乎找不到一个突破口。马顺语气之中都有含糊。想来自己也不坚定。即便在罪名上有所区别。但是大差不差谈不上冤枉。只是武臣们都为吕整抱屈,甚至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也是这个态度。

是他们觉得吕整的行为,太普遍了。

所以明军的军纪恐怕很成问题。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暗暗记下来。

第二件事情,就是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之间的争权行为。

这一件事情,他不是第一次听见,而今却是亲眼看见了。兵部拿下一个都督佥事。也算是一个高级将领了。

而勋贵集团的反应,看似强烈,但是无力。

别的不说,看处理结果就行了。

内阁呈上了的文书,可以都是附有票拟的,也就是处理方案。如果皇帝不推翻的话,就按着这个执行。

而票拟,就是吕整流放广西。

这一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拿下一位高级将领。而张辅所做所谓不过是闹一闹而已。

可见虽然而今武将的待遇,还在文官之上,但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时候。

不过,而今三杨不过是借助仁宗一脉的信任将勋贵压在下面而已,想要真正的以文御武,还要好长一段路要走。

张辅的存在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

在皇帝不能亲政,内阁大权实力大增的时候,张辅却能列身其中,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在大明的最高权力结构之中,是万万不可少了勋贵一环的。

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六章 困境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