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文臣们
刘秀靠武力打下了天下,却要文治天下,以柔治国,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抉择。刘秀通过各种渠道,选拔重用了一大批贤明的文人,这些文臣们崇尚儒学,推行仁政,为“光武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汉书》专门写有《循吏列传》,记载了部分文臣的事迹。
《后汉书》记载,刘秀从登基开始,在尚未统一天下之前,就注意选用文吏。他选用文吏的首要标准,是品德要好,名声要好。
有一个品德名声好的文人,名字叫卓茂。卓茂是南阳郡宛县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做过郡太守,卓茂属于高干子弟。但卓茂从小就对人恭谦仁爱,人们都喜欢他。长大以后,卓茂去长安求学,钻研儒学,很有成就,被人们称为“通儒”。
有一次,卓茂骑马外出,有人拦住他,说卓茂骑的马,是他丢失的。卓茂问:“你的马丢了多久了?”那人说:“丢了有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着他已有好几年了,卓茂明知道那人认错了,但看他很着急的样子,便坦然地把马给了他。后来,那人的马找到了,就把卓茂的马送还回来,并叩头表示道歉。人们都称赞卓茂,说他是有德之人。
后来,卓茂担任了河南密县县令。卓茂以仁义治理密县,用善行教化百姓,嘴里从来不说难听的话,几年下来,密县风气大变,道不拾遗。有一年,河南二十多个县爆发蝗灾,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唯独不进密县境内。卓茂靠仁义治理密县的名气,传遍了天下。
刘秀早就听说过卓茂的名声,称帝以后,马上派人去请他。卓茂此时已有七十多岁了,闲居在家。刘秀诚心实意地把卓茂请来,授予官职。刘秀向天下颁发诏书说:“卓茂以德治理密县,名冠天下,理应受到重赏。现封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
其实,卓茂已是暮年,不能做事了,刘秀只是想借用卓茂的名声,向天下人宣布,他需要像卓茂这样品行优秀的官吏。卓茂被封三年后就死了,刘秀身穿丧服亲自给他送葬。
刘秀选用官吏,不仅重视品德,还重视才能。有个叫杜诗的人,年轻时候就因才能出众而闻名四方。刘秀称帝后,征召他为官吏,一年后升迁为侍御史。刘秀见他确有才干,破格提升他为南阳太守。
杜诗到任后,重视发展经济。他组织民众修治陂池,广开田地,大力发展农耕,使南阳很快富裕起来。杜诗还是东汉著名发明家,他发明创造了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通过皮制鼓风囊,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而效果好。此项技术,比欧州早一千一百多年。
杜诗为官清廉,省爱民役,他任太守七年,南阳郡“政治清平,教化大行”,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为“杜母”。杜诗病逝在太守任上,死后,家中一贫如洗,连丧事都办不起。刘秀下诏,由官府拿钱为他办理了丧事,并大力表彰了杜诗。
刘秀重视选用那些关心民生的官吏。渔阳太守张堪,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组织民众大力开荒种田,安置流民,使百姓富裕。人们编成歌谣赞颂他说:“桑无附枝,青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刘秀还重视选用那些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官吏。有一次,刘秀外出打猎,回来晚了,城门已关。刘秀车队到了东门,负责守门的官员叫郅恽,不给开门。不管刘秀的随从好说歹说,郅恽都坚持说有规定,夜里不能开城门。刘秀没办法,只好下车亲自到了城下,郅恽却说夜里看不清楚,仍然不开城门。刘秀无奈,只好绕到中门进了城。
刘秀窝了一肚子火,打算第二天责罚郅恽。不料,第二天一早,郅恽的奏书却先到了。郅恽劝谏刘秀,要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能沉湎于打猎。刘秀知道郅恽是对的,奖赏了他,同时把那个负责中门的官员降了职。后来,刘秀提升郅恽为长沙太守。郅恽在长沙果然干得很出色。
刘秀文治天下,以柔治国,实质上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讲诚信,刘秀的官吏们很注重这一点。
并州牧郭伋,在当地威望很高。有一次他巡察各县,走到美稷县的时候,有数百儿童在道旁迎拜,郭伋走时,这些儿童又簇拥着把他送到城外,并依依不舍地问道:“使君何日再来?”
郭伋大体算了一下行程,把回来的日期告诉了他们。可是,当郭伋巡察完毕,再回美稷的时候,却早到了一天。郭伋不想给儿童们留下不讲诚信的印象,就在野外露宿了一夜,第二天才进城。手下人说,对小孩不必这么认真。郭伋严肃地说,儿童心灵纯洁,更需要讲诚信。
刘秀除了把好官吏选任这个重要关口外,还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州牧的监察官叫刺史 ,郡一级的监察官叫督邮,县级专司监察的官员叫廷椽。这样,从上到下建立了完备的监察体系,对各级官吏形成了有效监督。
刘秀对官吏的监督是严格的,有时对不法官吏,也进行严厉制裁。在推进“度田令”过程中,曾经处死了十几个郡的太守,入狱或免官的多达数百人,连三公之一的司徒欧阳歙也没有放过。
欧阳歙出身世代儒学之家,八世皆为博士,教授学生多年,桃李满天下。刘秀慕其名声,拜他为司徒。欧阳歙虽为大儒,学问渊博,但做官后却不自爱,在度田中贪污受贿千余万钱,被捕入狱。他的学生一千多人,到宫门外求情。刘秀不为所动,坚持以法处置,欧阳歙最终死在了狱中。
刘秀注意以身作则,为他的臣子们带个好头。刘秀生于民间,熟悉世情,了解百性疾苦,称帝后务求安静,关注民生,实行宽大之法。刘秀身穿粗陋衣服,耳不听靡靡之音,手不玩玉器珍宝,不宠爱美女。外国进献的名马宝剑,都赐给了将士们。
刘秀多次下诏,要求各级官吏访贫问苦,关心百姓生活。所以,朝廷内外谁都不敢懈怠,各级官吏都尽心尽责,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实现了“光武中兴”。
刘秀在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他在处理后宫和家庭关系上,也是十分高明。后宫历来是是非之地,争斗十分残酷。可在刘秀时期,却出现了互让皇后、互让太子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刘秀究竟使用了什么高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