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这一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制度演进史、治理完善史,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相比,由于增加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至关重要的新目标,而格外引人注目。

(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体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的制度体系。作为一整套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和具体层面的制度组成。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性质和特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管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形式和途径,保证了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权力的实现,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包括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特殊方式。二是由统帅的宪法、作为骨干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有法可依。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要从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出发,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的地位,也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着力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具体制度。具体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在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外在表现和实施形式,是关于基本制度在结构布局、组织方式、领导方式、管理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主要由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构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能离开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但具体的体制、制度则是多样的、灵活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已经基本成型,但还需要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以使之更加适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

保障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安排,把民主与集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公平与效率成功地统一起来,确保了人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充分实现。利益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也是激发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大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制度的形式尊重、保障、满足了人们的利益需求,极大地调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各利益群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得各种创造热情、创造智慧充分迸发出来。

这一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出制度优势,才能焕发出凝聚力和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展示了独特的优势,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竞争优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追求,通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通过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缩小贫富差距;通过财政转移、国家扶贫、地区互助等形式,着力缩小东西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推动东西地区、城乡之间协调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医疗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保障不同阶层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一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与当今世界其它社会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证国家机构高效运转的政治优势,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具有凝聚全国人民意志的思想优势,具有动员全民参与大事的组织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保证了我们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全国、全党、全军之力,完成各种重大任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了社会各阶层参政议政的方式和渠道;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一国两制”、“港澳自治”顺利收回香港、澳门,推动了祖国统一的步伐;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各种分裂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打击力度,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统一的根本保证。

第三,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代发展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制度完善也应永无止境。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人民继续赢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根本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0多年以来我们所创造的辉煌成绩,我们所办成的一件件大事难事喜事,都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国内问题挑战。迎接挑战、化解风险,我们既不

能回到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上去,更不能走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而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这一制度,意味着我们可以扩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方式,但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但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不动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需深化改革。在改革开放中确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成为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生态体制改革创新,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把我们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化;二是强调提高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科学化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台来辅助实现。毫无疑问,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必将把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当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亦即人的现代化,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正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唤着、倒逼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

(本章完)

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二、建设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三、积极培育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二、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四、在深化改革中不断丰富中国梦的内涵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一、当前“城乡差距”依然巨大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二、建设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四、坚持市场化方向,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一、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二、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四、坚持市场化方向,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基本原则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二、继续圆梦的“现实挑战”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现状与改革对策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充分就业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一、我国的协商民主发展历程与特点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全面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成果”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一、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现状与改革对策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改革主体作用二、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基本原则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一、当前“城乡差距”依然巨大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一、我国的协商民主发展历程与特点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一、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基本原则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四、在深化改革中不断丰富中国梦的内涵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二、继续圆梦的“现实挑战”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充分就业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