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
马克思曾说,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就形成人们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构成了社会意识发展的总依据。对基本国情的科学把握,是一个政党制定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因为科学把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我们党选择了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没有看清当时的发展阶段,盲目地扩大阶级斗争范围,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了很多弯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刻思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验教训、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发展弊端的基础上,做出了我们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这个问题,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的首要基本国情
,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限定下的社会主义,既带有中国特色的鲜明个性,又带有社会主义的一般共性。它既强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强调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又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强调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不放松。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能走到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优越性也将无从体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但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对于已经深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并身处“一球两制”“西强东弱”世界政治环境中的中国来说,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但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就是死路。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亦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都必须从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生产力方面讲,意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生产关系方面讲,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还存在种种缺陷和
弊端,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正是基于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个现实,我们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反复强调必须排除各种杂音干扰,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党还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出发,着眼破除各种妨碍社会主义生产力释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始终强调改革的重大意义,在整体推进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把改革从“浅水区”引向“深水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证。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之,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新的挑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推动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