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所谓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而这两方面问题,都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也有军队退役人员、原民办教师、老村干部、老知青等特定人群。

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共拥有各类社会团体27.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3万个,基金会3713个。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

三是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2012年全国发生安全事故33万

起,造成7.2万人死亡。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信息网络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国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外部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经济层面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大批人员需要下岗转岗,以多种形式创业就业;随着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各方面利益难度增加;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组织形式需要作出相应变动;工业用地、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容易产生大量矛盾;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二是从社会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变化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以“单位制”和城市街居、农村社队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单位、街居、社队联系群众、整合社会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大部分已经剥离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导致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三是从思想文化层面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一方面,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四是从工作层面看,一些部门和地方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新情况,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

因此,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意义重大。

一方面,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

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远大目标。社会建设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部,但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各种深层矛盾的凸显期、多发期。如何正确把握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通过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震荡,巩固改革成果,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社会建设的内容贴近百姓、关乎民生,涉及到人民群众住房、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能否成功。只有通过积极的社会建设,建立有效社会治理体制,才能为社会整合提供有效的路径依赖,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只有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矛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才能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另一方面,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社会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问题。在革命战争时代,决定人民群众人心向背的是战争的性质。而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民群众人心向背的是社会建设的状况,是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如果社会建设搞不好尤其是长时期没搞好,必然要削弱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本章完)

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一、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充分就业二、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四、坚持市场化方向,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一、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四、在深化改革中不断丰富中国梦的内涵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二、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二、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成果”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一、当前“城乡差距”依然巨大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三、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全面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四、全面深化改革应遵循的宝贵经验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五、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一、行政管理体制滞后的影响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一、行政管理体制滞后的影响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四、在深化改革中不断丰富中国梦的内涵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四、坚持市场化方向,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三、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国企治理改革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影响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一、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一、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影响二、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二、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一、我国的协商民主发展历程与特点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基本原则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三、进一步明确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二、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全面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三、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国企治理改革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三、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国企治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