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治理”与“统治”从词面上看差别并不大,但实际含义却有很大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其不同之处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构,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所以,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秩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是不能没有治理。

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外延有了巨大变化。“治理”是特定范围内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多向度相互影响,是公共事务相关主体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平等参与,是各类主体围绕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协商互动。“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相对于“管理”在内涵上的单打独斗、居高临下,“治理”的提出是理念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使相应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外延得到极大拓展。

应该说,“治理”的着眼点是促进社会参与,着力点是激发社会活力,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因此,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一是加强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二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治理网络。要创造公众参与条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

动员组织起来,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局面。

第三,治理方式要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各项社会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强化依法治理理念。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二是切实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三是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把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第四,强化动态治理机制建设。社会治理不是要消灭所有社会矛盾,也不可能消灭所有社会矛盾。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一方面,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大量和频发的社会矛盾中,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实施往往成为触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重大决策,包括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改革改制方案、社会管理措施以及建设规划的出台;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项目、工业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其他重大事项,包括影响大、涉众广、情况复杂的大型活动等三大领域引发的社会矛盾呈高发态势。为此,要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凡是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或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要暂缓出台或不出台,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另一方面,建立顺畅有序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要建立顺畅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当的、规范的渠道进入公共决策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心理干预,使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能够及时得到适当的心理援助,从而尽快摆脱心理危机;要完善矛盾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要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在当前,尤其要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动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五,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一是强化道德约束。要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二是规范社会行为。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是调节利益关系。善于运用教育、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的利益。四是协调社会关系。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第六,坚持源头治理,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

源头治理前移。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加强源头治理,一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经济仍然是基础,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要靠发展去解决。二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三是以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科学划分网格,把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使网格服务管理人员承担起了解社情民意、采集治理信息、服务社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能,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四是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特别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七,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

第八,加强对社会治理规律的研究,科学配置社会治理资源,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加强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会治理有益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治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努力使社会治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总之,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治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本章完)

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影响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全面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改革主体作用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五、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二、建设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一、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一、当前“城乡差距”依然巨大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三、进一步明确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四、全面深化改革应遵循的宝贵经验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二、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三、加强法治,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与改革难点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四、坚持市场化方向,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全面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一、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三、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国企治理改革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充分就业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二、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与改革难点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一、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与改革难点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二、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三、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现状与改革对策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与改革难点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二、建设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与改革难点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十六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二、建设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成果”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