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而组合构成的社会有机体,并且不断地从较低的层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的社会有机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所包含的不同领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发展形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相互协作、相互推动、相互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发展形态。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生态建设提供人们生存的基础。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必须依靠完善机制、科技进步和生态治理,进行全方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制度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花大力气消除制度性障碍。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当今世界,保护资源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党从世情国情出发,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新要求,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强化的资源生态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可见,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是不同的。社会发展在农业文明时代主要受制于资源约束,商业文明时代主要受制于资本约束,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受制于市场约束,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受制于科技约束。只有破解了这些约束因素,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当代中国发展面
临的约束是多元的,既有资源约束,也有资本约束,还有市场约束和科技约束,但最根本的还是资源生态环境约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代中国的资源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已经日趋严峻,资源生态环境的“短板”已经严重制约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小康。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2。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减少,草原退化严重。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比如,我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权威估算,要使污染物排放处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1620万吨左右的年排放量。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排放总量远远高于这一水平。2011年仅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就达到2217.91万吨,烟(粉)尘达到1278.83万吨,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治理污染任务十分艰巨;全国有的地表水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有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多条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有许多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在一些地方,人们呼吸新鲜空气、饮洁净的水、食无公害食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生态环境瓶颈的制约。
从外部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以绿色壁垒和绿色遏制为基本手段的外部生态钳制日趋扩大,严重限制了我国的生态空间。一是绿色贸易壁垒缩小了我国出口空间。我国加入WTO以后,从2002年开始,就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绿色标准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成本,比如,2010年5月,美国公布了一项汽车油耗和排放全国标准,根据该标准,每辆车平均生产成本提升1300美元,美国政府对美国厂商给予财政补贴。这种绿色标准实际上提高了中国汽车出口美国的门槛,限制了中国汽车拓展美国市场的空间。同时,发达国家还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并不断制造舆论、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力图保持自身优势,进一步限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二是绿色贸易壁垒侵害着我国的生态主权。伴随人类社会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生态主权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主权,生态利益开始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利益,生态财富成为国家最为重要的财富。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方面,在国际产业链中,由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成为西方污染转移地,沦为“污染者天堂”,生态福利严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出口结构中能源资源型产品比重大,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强度大,虽然贸易总值是顺差,但在资源环境核算上却是“逆差”。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司牵头的课题组计算的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约有30%的二氧化硫、25%的烟尘和20%的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源于出口贸易,外贸造成的二氧化硫“逆差”每年约为150万吨。长此以往,必将摧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将沦为“生态难民”。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进一步拓展我国发展的生态战略空间,打破西方绿色遏制;才能减少和遏制生态流失,保持国际贸易中生态收支的平衡;才能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