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八章 庙堂(九)

“跟玉昆相公说过没有?”

听了黄裳的话后,李承之沉默了一下,而后问。

黄裳的忧虑,并不是独属于他一人的。

难道日后大宋亿万子民,都要依靠海外的粮食不成?

质问过同样或类似问题的,有国子监的学生,也有朝堂上的大臣。太多人对大宋的粮食生产发表过相似的言论,甚至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了。

原本通过汴水上运的六七百万石纲粮,让江淮六路困扰百年的重担,并没有因为交州米大量运进中原而减少太多,现在还是每年有四百六七十万石。

尽管两广【交州属于广西】对外输出的粮食每年已经接近一千万石,其中大半被运到京师。与江淮六路加起来,加起来有八九百万石。但京师之中,就连驽马也一天至少要配三升口粮,草料另算,百姓更是放开肚皮,开封每年运进来的粮食比过去虽增加了四百万石,却像个小石子一样,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东京开封府,乃至整个中原腹地,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原本生产粮食的田地,却大批的转产。不需要太多预见力,就知道长此以往,大宋的农业会变成什么样子。一想到江南、两浙,鱼米之乡,日后却变成要靠外地输入口粮,这不能不让人心惊肉跳。

“跟玉昆相公说过了吗?”

黄裳摇了摇头,却道,“提过两次。”

李承之唔了一声,疑心散了一点。

聪明人,两次谏言都没有得到回应,就不会提第三次了。会接受意见的,前两次就接受了,再说多了,反而伤了情分。黄裳的说法合情合理。要是黄裳说他没有跟韩冈讲过,或是说过多次,李承之反而不会信了。

看黄裳现在的样子,韩冈自然是没有接受他的劝诫。甚至有可能是韩冈反过来将黄裳当场说服,驳得无话可说。

不过黄裳如此坦诚,这是示好?还是试探?

似乎都不是,以李承之对黄裳的了解,他或许只是就事论事。

要说黄裳这个韩冈一手提拔起来的开封知府,会因为韩冈离开相位,而动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李承之第一个就不会相信。

李承之他本人做到宰相,都不会去撬韩冈的墙脚,那一位在年龄上的优势太大了。

不过……

李承之忽然想起了半个时辰之前,来自韩忠彦门客的那番话。

如果官制当真会有变化,黄裳的坦诚,倒是有了另外一番解释。

“玉昆相公怎么说的?”李承之轻笑着斜睨了黄裳一眼。

黄裳想要哪个位置?李承之想。

既然自己要接任相位,韩冈要安排门下职位,免不了要跟自己商量一下——以韩冈的为人,应该会这么做。黄裳应该是防备节外生枝。

“相公说人心好利,改种他物,只因种粮所得微薄,而棉桑麻蓝等物有数倍之利。”

李承之又点头,韩冈的确是会这么说。他又问,“勉中你是怎么回的?”

“若说要让种粮有利可图,相公就会说粮价上涨。若说朝廷发令让田主种回粮食,相公会说没人理会。”

也就是根本没敢回?李承之差点想笑。其实还可以对种植棉麻靛蓝的农户课以重税,但这一条,别说黄裳不敢说,就是李承之,也不敢随便提。

韩冈就是棉家的总后台,在明教之乱后,天下棉田的扩张,就跟韩冈和他的雍秦商会脱不开干系,让他自断手足,谁敢开口?

轻叹一声,李承之道,“勉中,方才你说你家有两艘船,对不对?”

黄裳点头。

“载货量多少?”

黄裳立刻就是一副明白过来的样子,笑道,“满载两万一千石,装鸟粪石的,只要五十艘,就能装一百万石粮食了。”

“就是这个理!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李承之引用了一句梁惠王的话,道,“这是春秋时的做法。现在如今,自广、交二州,运一百万石粮食到中原,也不过十几天的时间。比春秋时,河东到河内都要快得多。”

“这个道理我也明白!”黄裳话出来,立刻警觉地看了周围一圈,见没人注意,方低声又道,“可万一哪年交州大灾,几千家种植园全都绝收,到时候中原百姓的口粮从哪里来?”

李承之笑道,“就是中原产粮,不也有熙宁时的大旱吗?当时从河北到江南,就没有不受灾的地方,河北更是一年没下雨,还不是熬过来了?终归是有办法的。”他想了想,又对黄裳道,“不过的确是要注意一点。说句话勉中你别介意。”

“参政请说。”黄裳道。

“毕竟海运不比漕运和铁路,非是官有。万一……”

李承之对黄裳做了一个“你明白的”眼神,没再说下去。

黄裳抿起嘴,脸稍稍变得有些阴沉。

大宋的海上运输线,是以章家为首。尽管韩家的顺丰行也有很大份额,但章家哪一天有了不轨之心,立刻就能将南海上的海上运输线给彻底断掉。

韩冈和他手底下的雍秦商会,控制的是棉布、玻璃等工业产业,再有私心,也不会败坏天下。而章惇控制的是运输,如果有了坏心。

如果拿人做比喻,韩冈手中的工业只是体内的骨骼,断了几根养好就好了,正常也要不了性命,可章惇控制的海运,是人体内的大血管,断了一根,或许就要命了。

李承之这么说,的确没错。但这位参知政事恐怕猜不到,这句话,自己跟韩冈已经说过了。

“不过即使没那个万一。”李承之开始缓和气氛,“运气不好,遇上一场台风,也能毁掉京师一个月的口粮。”

黄裳点头。

“所以。”李承之笑着,眯起的双眼闪起锐利的目光,“勉中你有什么想法?”

“什么?”黄裳眨了眨眼,一副茫然不明的表情。

“勉中,你就别瞒了。”李承之摇头,“你的性子与玉昆相公相似,如果不是心中有了些念头,就不会开口,若不是有几分成算,也不会说给我这老头子听。说吧,你想要老夫怎么帮你?”

黄裳摇摇头,露出了一个还是瞒不过去的尴尬笑容,“只是心里一点想法,细处还没有,闭门造车而已。一个,是开发湖广……”

正说着,门口处忽然骚动起来,黄裳和李承之望过去,立刻站了起来。

韩冈和章惇两位宰相,正并肩而来。

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四)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上)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一)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三)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三)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六)第四十一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四)第二百零五章 变故(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变故(十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话(上)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四)第四章 流水(上)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三)第二十二章 虚实(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九)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三)第三十八章 骤风(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四)第三十章 狂潮渐起何可施(中)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一)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火(下)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八)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七)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上)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七)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九)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梳理(二十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七)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四)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上)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变故(二十二)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八)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四)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变故(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九)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九)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三)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三)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上)第三十七章 青山声碎觑后影(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三)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十)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八)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五)第二百三十一章 变故(二十八)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中)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七)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六)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四)第二百六十章 新议(二十六)第六章 千军齐发如奔洪(上)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一)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三)第四十四章 南北(四)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八)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一)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七)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七)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六)第四十六章 龙泉新硎试锋芒(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五)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六)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五)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六)第三十七章 相叹投残笔(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四)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二)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一)第一十八章 霁月虚明自知寒(中)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四)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扬名(下)第六十二章 宴火(四)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十一)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八)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八)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十)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六)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