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赵策三(6)

齐、楚、赵、魏、韩五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没有取得成功,罢兵休战,军队停留在成皋休整。赵国想与秦国讲和,楚、魏、韩三国打算响应,齐国却不答应。苏秦对齐闵王说:“我已经为您去见奉阳君了。我对奉阳君说:‘天下诸侯的心已经分散了,都想去投靠秦国,秦必然兵临宋国,魏冉必然嫉妒您拥有陶邑。秦王贪心,魏冉嫉妒,陶邑恐怕不会属于您了。您愿意与秦国讲和,齐国必然攻宋。齐国攻宋,楚、魏定会插手,燕、赵也会出兵相助。五国兵临宋国,不出一二个月,陶邑必然到手了。一旦得到陶,让后再去讲和,即使秦国态度有变,您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如果不得已一定要讲和,希望五国仍然坚守盟约。各国都和赵国亲善,您又国力强大,和韩国大臣一道东行勉励齐王,坚持合纵策略,齐王一定不会召回韩珉。你可以让我做盟约监督人,如果盟国之中有背叛盟约的,就由其他四国去攻打它。如果没有谁背约,秦国来侵犯盟国,五国仍旧坚决抗击秦国。现在韩、魏和齐国互相猜疑,如果不能坚守盟约而讲和,我恐怕盟国之间会发生大乱啊。齐、秦如果不是复合,地位定会有轻有重。不管是复合或两国谁占上风,都对赵国有不利啊。更何况天下诸侯人心分散,都想去投向秦国,于是秦国就控制了天下。一旦秦国控制了天下,天下还能起什么作用呢?我希望您早早考虑啊。

“天下各诸侯国争着来事奉秦国,共有六种可能的方案,那种方案对赵国都是不利的。各诸侯国竞相事奉秦国,秦国会和齐国结成盟国,和之前背叛连横的诸侯国也恢复交往,以便来控制中原地区,而且会向赵、魏、韩三国索要利益,这是秦国采取的第一个方案。秦国如果实行这个方案,对赵国不利。您也最终也不可能获得陶邑,这是其一。

[原文]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阴,二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强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信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必不得阴,三矣。

“天下争秦,秦坚燕、赵之交,以伐齐收楚,与韩呡而攻魏,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而燕、赵应之。燕、赵伐齐,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南阳、高,伐魏,绝韩,包二周,即赵自消烁①矣。国燥②于秦,兵分予齐,非赵之利也。而君终身不得阴,四矣。”

“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财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阴,五矣。

“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滕焉③,秦起中山与滕,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阴?六矣。故曰君必无讲,则阴必得矣。”

“奉阳君曰:‘善。’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阴。”

[注释]

①消烁:烁通“铄”。销熔,熔化。②燥:烧。比喻威胁。③滕:国名,在今山东滕州东南,被宋所灭。

[译文]

“各诸侯国竞相事奉秦国,秦王就会让韩珉去齐国做大臣,让成阳君到韩国做大臣,让魏怀去魏国做相国,恢复与赵、燕两国的连横阵线。王贲、韩他这样的人都会被起用,执掌大权,这是秦国采取的第二个方案。秦国一旦实行这个方案,对赵国不利,而您还是得不到阴邑,这是其二。”

“假如天下诸侯争着事奉秦国,秦王接受齐国与赵国的诚意,三个强国联合起来,率兵逼近魏国,索取安邑,这是秦国的一个行动举措。秦国推行这种计谋,齐国、赵国必然响应,魏国不等秦国攻打,就会自动奉上安邑,这样一来,秦国的实力将会大增,秦国得到安邑的富饶物产,与魏国结成亲密的邦交,韩国一定也会到秦国朝拜,秦国就会挟持安邑,让它派兵逼近赵国,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国推行这种计谋,对赵国很不利,而您也一定得不到陶地,这是秦国第三个举动。

“如果天下诸侯争着事奉秦国,秦国巩固与燕国、赵国的邦交,率兵攻打齐国联合楚国,联合韩国而攻打魏国,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国推行这种计谋,并且燕、赵两国必然响应。燕、赵两国攻打齐国,军队刚刚拔营,秦国因为联合楚国而攻打魏国,不到一二个月,魏国一定会被攻破了。秦国占领安邑,进而堵塞女戟,韩国通往太行山的道路就阻断了,秦兵沿轵道、南阳一线,前去攻打魏国,断绝韩国与对外的联系,包围东周、西周,这样一来,赵国就自行削弱了。赵国一旦势力削弱,兵力被齐国分散,这对赵国是不利的,而您终生也不能得到陶地,这是秦国第四个举动的结果。

“天下争相事秦,秦国加强与三晋的邦交关系,以便去攻打齐国,使其国家残破,财力耗尽,而兵力分散又分散在东边对齐的战事中,秦国于是兴兵攻打魏,夺取安邑,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国采取这个计策,您假如出兵拯救魏国,就是用对齐作战已受到消耗的兵力和秦国交锋。您如果不去救援魏国,韩、魏两国怎能避免倒向西方?赵国在秦国的算计之中,而您又终身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五。

“天下争相事奉秦国,秦国于是打出伸张正义,复兴亡国、延续绝灭之国,安定危国、扶持弱国、审定无罪的君主这样的幌子,这样一来,秦国必然从中山和滕国开始他的策略,让中山和滕复国,赵、宋就面临同样的命运,怎么还可能涉及到陶邑?这是其六。所以说您一定不要答应讲和,陶邑就必然到手了。”

“奉阳君说:‘很好。’于是取消与秦讲和的念头,并拉拢齐、魏,以求实现取得陶邑的愿望。”

楼缓将使

[原文]

楼缓将使,伏事辞行①,谓赵王曰:“臣虽尽力竭知,死不复见于王矣。”王曰:“是何言也?固且为书而厚寄卿。”楼子曰:“王不闻公子牟夷之于宋乎②?非肉不食,文张善宋,恶公子牟夷,寅然③。今臣之于王非宋之于公子牟夷也,而恶臣者过文张,故臣死不复见于王矣。”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楼子遂行。

后以中牟④反,入梁。候者来言,而王弗听,曰:“吾已与楼子有言矣。”

[注释]

①伏事:领受任务。伏,通“服”,行。②公子牟夷:春秋时,宋襄公的庶兄,名牟夷。③文张:人名,事迹不详。寅然:犹言摈斥,排斥。④中牟:赵国地名,在今河南鹤壁市西。

[译文]

楼缓将要出使去别的诸侯国,领受任务后,在辞行的时候,对赵惠文王说:“我虽然竭尽力量和才能,但是如果死了也不会再见到大王了。”赵惠文王说:“这说的是什么话呢?本来准备写个文书并对您寄以厚望呢。”楼缓说:“大王难道没有听说公子牟夷在宋国的情形吗?吃饭无肉不欢,文张和宋君关系很好,文张讨厌公子牟夷,结果宋君抛弃了公子牟夷。现在我对于大王来说,还不如宋君对公子牟夷,并且讨厌我的人超过文张,所以我死了也不能再见到大王了。”赵惠文王说:“您尽力去做吧,我和您已立下誓言了。”楼缓就出发了。

后来楼缓借助中牟造反起事,进入魏国。探子向赵王报告,赵王没有当真,说:“我已经和楼缓立下誓言了。”

虞卿谓赵王

[原文]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虞卿曰:“夫魏为从主,而违者范座也①。今王能以百里之地,若万户之都,请杀范座于魏。范座死,则从事可移于赵。”赵王曰:“善。”乃使人以百里之地,请杀范座于魏。魏王许诺,使司徒执范座而未杀也②。

范座献书魏王曰:“臣闻赵王以百里之地,请杀座之身。夫杀无罪范座,薄故也③;而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窃为大王美之。虽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复生也,则王必为天下笑矣!臣窃认为与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也④。”

又遗其后相信陵君书曰⑤:“夫赵、魏,敌战之国也。赵王以咫尺之书来,而魏王轻为之杀无罪之座,座虽不肖,故魏之免相也。尝以魏之故,得罪于赵。夫国内无用臣,外虽得地,势不能守。然今能守魏者,莫如君矣。王听赵杀座之后,强秦袭赵之欲,倍赵之割⑥,则君将何以止之?此君之累也。”信陵君曰:“善。”遽言之王而出之⑦。

[注释]

①违:当作“成”。范座:魏相。②司徒:掌管土地及民政的官。③薄故:犹言细事,小事。④市:交易。⑤后相:指信陵君在范座免相之后,继范座为相。⑥倍赵之割:犹言就要比赵国要求割让的土地加倍。⑦遽(jù剧):急忙,犹言立刻。

[译文]

虞卿对赵王说:“普通的观念,是愿意别国的诸侯派人前来朝见,还是愿意去朝见别人呢?”赵王说:“人都愿意让人前来朝见,怎会愿意去朝见别人呢?”虞卿说:“现在魏国是合纵策略的盟主,促成其事的是范座。假如大王能用百里的土地,或拿万家的大城,要求魏国杀掉范座。范座一死,合纵的盟主的地位就会是赵国了。”赵王说:“好。”赵王于是派人拿百里的土地去要求魏王杀掉范座。魏王答应了,魏王派司徒拘捕了范座,却没有杀他。

范座向魏王上书说:“我听说赵王用方圆百里的土地,请求杀掉我。杀死无罪的范座,这是小事;而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却是很大的利益。我私下替大王高兴啊。虽然这样,可是也不排除有这样的状况发生啊,既不能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死去的人也不能复生了,那么大王一定被天下讥笑了!我私下认为与其用死人做交易,不如用生人做交易来得划算。”

范座又给继他之后的相国信陵君上书说:“赵、魏两国是仇敌。赵王把微小的一封书信送来,而魏王就要轻率地打算替他杀掉无罪的范座,范座我虽然无能,却是魏国原来撤换掉的相国。我曾经因为魏国的缘故,得罪了赵国。既然国内不能重用我,在国外虽然得到了土地,恐怕也不能保住。然而现在能守卫魏国的,也只有您了。大王听信赵王杀了我以后,强大的秦国就会袭用赵国的这种想法,肯定会比赵国贪婪,就会加倍地要求割让土地,那么您将用什么办法制止秦国呢?这就是您的麻烦。”信陵君说:“好。”于是立刻报告魏王,释放了范座。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

[原文]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①。赵王因割济东三城卢、高唐、平原陵地城市邑五十七,命以与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②。马服君谓平原君曰:“国奚无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将之③,乃割济东三城市邑五十七以与齐,此与敌国战,复军杀将之所取、割地与敌国者也。今君以此与齐,而求安平君而将之,国奚无人甚也!且君奚不将奢也?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百日之内,天下之兵未聚,奢已举燕矣。然则君奚求安平君而为将乎?”平原君曰:“将军释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④。仆主幸以听仆也⑤。将军无言已。”

马服君曰:“君过矣!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以齐之于燕也,茹肝涉血之仇耶⑥。其于奢不然。使安平君愚,固不能当荣蚠;使安平君知,又不肯与燕人战。此两言者,安平君必处一焉。虽然,两者有一也。使安平君知,则奚以赵之强为⑦?赵强则齐不复霸矣。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车甲羽毛裂敝,府库仓廪虚,两国交敝⑧,乃引其兵而归。夫尽两国之兵无明此者矣。”已而得三城也,城大无能过百雉者⑨,果如马服之言也。

[注释]

①使将(jiàng匠):即使之将,派他领兵或率兵。将,用如动词。②卢:赵国地名。安平君:齐国将领田单的封号。③致:求得。将:用如动词,此指任命为大将。④仆主:奴仆的主人。仆,平原君自称的谦词。主,此指赵王。⑤以:通已”。⑥茹肝涉血:食肝喋血,食肝踏血。形容杀人很多。⑦奚以赵之强为:犹言凭什么为赵国的强大进攻燕国。⑧杜:犹言抗拒。余子:大臣的庶子,多担任下级军官。羽毛:即羽旄(máo毛),此指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⑨已而得三城:不久得到了三座城市。百雉:方丈曰堵,三堵为雉,即三百平方丈。

[译文]

燕国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让他带兵攻打赵国。赵王于是割让济东高地上的三座城池卢、高唐、平原和五十七个居民点给齐国,而且要求得到安平君,并任命他为大将,让他去抵抗燕国的攻打。赵奢对平原君说:“国家缺少人才,竟然到了如此厉害的地步呀!您得到安平君并任命他为大将,割让济东高地上的三座城池和居民点给齐国,这些地方,是跟敌对国家拼杀,打败敌军杀死敌将,才从敌国手里夺取、割让的土地。现在您把这些土地都给了齐国,只为了得到安平君并任命他为大将,我们国家就缺少人才到了如此地步了呀!再说,您为什么不任命我为大将?我曾经因抵偿罪责住在燕国,燕国任命我为上谷太守,燕国通往上谷的要塞之地,我一清二楚,百天之内,不等天下诸侯的兵集合起来,我已经攻占燕国全境了。这样看来,那么您为何要求得安平君而任命他为大将呢?”平原君说:“将军放弃这种想法吧,我已经对大王说过了,幸亏大王听了我的话。将军不要说了。”

赵奢说:“您错了!您要求得安平君的原因,是因为齐国跟燕国之间有食肝踏血的仇恨。这件事我觉得不像传言的那样。如果安平君愚蠢,本来就不能抵挡荣蚠;如果安平君聪明,又不肯与燕国人交战。我说的这两种情况,安平君占其一。虽然,二者必占其一。如果安平君聪明,那么凭什么为了赵国而去攻打燕国呢?一旦赵国强大,齐国就不能再称霸了。现在安平君得到强大的赵队,用来抵挡燕国将领,这一场战争一定需要几年,这样一来,士大夫庶子的能力,全部用在战壕营垒之中,战车铠甲以及羽毛装饰的旗帜都破裂了,府库粮仓耗尽了,两国之间由于长时间交战,实力削弱了,安平君就会率兵回国了。他的谋划,一定是想让两国的军队力量耗尽,没有比这个再明确的了。”不久安平君攻占三座城池,可是没有一个能超过三百平方丈的,果然像赵奢说的那样。

三国攻秦

[原文]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沲①。齐人戎郭、宋突谓仇郝曰②:“不如尽归中山之新地。中山案此言于齐曰,四国将假道于卫,以遏章子之路,齐闻之,必效鼓③。”

[注释]

①三国:指韩、齐、魏。扶柳:中山国地名。呼沲(tuó驼):水名,即今滹沱河。②仇郝:赵国大臣。③案:犹据。章子:齐将匡章。路:指匡章出齐伐燕经过的道路。鼓:齐国邑名,本春秋时鼓子国,白狄别种。

[译文]

韩、齐、魏三国攻打秦国,赵国进攻中山,夺取了扶柳,这之后五年,又占据了滹沱河。齐国人戎郭、宋突对仇郝说:“何不把新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给中山。中山国据此向齐国说,四国打算向卫国借道,以切断章子攻打燕国经过的道路,齐国听到这件事,一定会献出鼓地。”

赵使赵庄合从

[原文]

赵使赵庄合从①,欲伐齐。齐请效地,赵因贱赵庄。齐明为谓赵王曰②:“齐畏从之合也③,故效地。今闻赵庄贱,张懃贵④,齐必不效地矣。”赵王曰:“善。”乃召赵庄而贵之。

[注释]

①赵庄:赵国大臣。②齐明:东周大臣。③齐畏从之合:齐国害怕诸侯合纵。④张懃(qín琴):破坏合纵的人。

[译文]

赵国派赵庄带领合纵国的兵马,准备前去讨伐齐国。齐国请求献出土地,赵国因此看不起赵庄。齐明替赵庄对赵王说:“齐国惧怕各国合纵的军队,所以献出土地。现在听说赵庄被轻视,而破坏合纵策略的张懃却显贵起来,齐国一定不会献出土地了。”赵王说:“好。”于是召见赵庄并使他显贵起来。

翟章从梁来

[原文]

第2章 东周策(2)第9章 秦策(4)第34章 齐策六(2)第81章 韩策三(1)第33章 齐策六(1)第59章 赵策三(5)第27章 齐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15章 秦策二(4)第44章 楚策四(1)第42章 楚策三(1)第58章 赵策三(4)第36章 楚策一(1)第31章 齐策五(1)第7章 秦策(2)第22章 齐策一(1)第25章 齐策二第28章 齐策四(1)第18章 秦策三(2)第4章 西周策(1)第70章 魏策三(2)第18章 秦策三(2)第15章 秦策二(4)第2章 东周策(2)第55章 赵策三(1)第49章 赵策一(3)第52章 赵策二(2)第81章 韩策三(1)第6章 秦策(1)第51章 赵策二(1)第76章 韩策一(2)第62章 赵策三(8)第19章 秦策四(1)第47章 赵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67章 魏策二(2)第65章 魏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95章 宋、卫策(2)第33章 齐策六(1)第44章 楚策四(1)第40章 楚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30章 齐策四(3)第6章 秦策(1)第40章 楚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第79章 韩策二(2)第83章 韩策三(3)第2章 东周策(2)第82章 韩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59章 赵策三(5)第13章 秦策二(2)第64章 魏策一(2)第34章 齐策六(2)第13章 秦策二(2)第83章 韩策三(3)第31章 齐策五(1)第67章 魏策二(2)第35章 齐策六(3)第20章 秦策四(2)第49章 赵策一(3)第87章 燕策一(4)第75章 韩策一(1)第32章 齐策五(2)第48章 赵策一(2)第20章 秦策四(2)第10章 秦策(5)第20章 秦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7章 秦策(2)第80章 韩策二(3)第2章 东周策(2)第8章 秦策(3)第39章 楚策一(4)第64章 魏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16章 秦策二(5)第61章 赵策三(7)第12章 秦策二(1)第89章 燕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27章 齐策三(2)第82章 韩策三(2)第77章 韩策一(3)第9章 秦策(4)第4章 西周策(1)第48章 赵策一(2)第38章 楚策一(3)第41章 楚策二(2)第79章 韩策二(2)第48章 赵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64章 魏策一(2)第88章 燕策二(1)第38章 楚策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