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书秦王
[原文]
[阙文]①献书秦王曰②:“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③,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梁者,山东之要也④。有虵于此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臣窃为大王计,不如南出⑥。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⑦。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王不闻汤之伐桀乎?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⑧,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⑨。今秦国与山东为雠⑩,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忧。”秦果南攻蓝田、鄢、郢。
[注释]
①阙文:脱漏文字。②秦王:秦昭王。③昔:应作“臣”。④要:同“腰”。⑤虵:同“蛇”。⑥南出:向南方楚国的出兵。⑦必:下脱“不”字。⑧密须氏:商时小国,姑姓,在今甘肃灵台西部。⑨之:应作“知”。⑩国:当作“欲”。
[译文]
有人献书给秦昭王说:“我私下里听说大王打算出兵魏国,这个计谋恐怕不妥当,希望大王慎重思考。魏国好比山东六国的腰部。譬如有一条蛇卧在那里,你攻击它的尾,它的头就会来救护;你攻击它的头,它的尾巴就会来救护;攻击它的腰部,首尾都会来救护。如今的魏国就如同是天下诸侯的腰部。秦国打算攻打魏国,就是向天下人显示要腰斩山东六国的脊梁,这显然也将造成山东六国‘首尾都来救护腰身’的局面。山东六国必定惧怕被消灭,只要一害怕,必定紧密团结在一起。六国的力量合起来,还很强大的,我看秦国也很快就面临很大的忧患了。我私底下替大王谋划,不如向南方出兵。矛头对准楚国,他们的兵力相对弱,诸侯必定不能前来救援。这样,秦国的领土就可以拓展,国家能够富足,兵力能够加强,大王也能受到天下诸侯的尊崇。大王没听过商汤攻打夏桀的事吗?他先对弱小的密须国用兵,以此作为军事试验基地,等攻下密须国以后,商汤知道可以征服夏桀了。如今秦国与山东六国为敌,如果不拿弱国作为战斗训练,那么军队必将遭受重创,国家必定面临更大的忧患。”秦兵果然向南,攻打蓝田和鄢、郢二城。
六年谓魏王
[原文]
六年①,[阙文]谓魏王曰:“昔曹恃齐而轻晋,齐伐釐、莒而晋人亡曹②。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③。郑恃魏以轻韩,伐榆关④而韩氏亡郑。原恃秦、翟以轻晋,秦、翟年谷大凶而晋人亡原。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此五国所以亡者,皆其所恃也。非独此五国为然而已也,天下之亡国皆然矣。夫国之所以不可恃者多,其变不可胜数也。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⑤,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⑥,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登⑦,稸积竭尽⑧,而不可恃者;或化于利,比于患。臣以此知国之不可必恃也。今王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以是质秦,而久不可知。即春申君有变,是王独受秦患也。即王有万乘之国,而以一人之心为命也。臣以此为不完,愿王之熟计之也。”
[注释]
①六年:缪文远本:“八’或‘六’字之残损,指秦始皇六年(前241年)。”②晋人亡曹:此处当指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侯伐曹,分割其地,曹君出奔。曹国于公元前487年,被宋国所灭。③和子:即田齐太公田和。越人亡缯:当指越人攻取鄫国城邑。④榆关:地名,在今河南临汝县。⑤辑:聚集。⑥虞:欺诈,诈骗。⑦登:谷熟。⑧稸:通“蓄”。
[译文]
秦始皇六年,有人对魏王说:“过去,曹国依仗齐国的势力,从而轻视晋国,在齐国去讨伐莱、莒两国时,晋国人借机拿下了曹国。缯国依仗齐国的势力,从而抗拒越国,在齐国和子作乱时,越国人就趁机攻占了缯国的城邑。郑国依仗魏国的势力,轻视韩国,在魏国攻打榆关时,韩国就拿下了郑国。原国依仗秦人、狄人的势力,轻视晋国,在秦、狄出现凶灾时,晋人趁机攻占了原国。中山依仗齐国、魏国的势力,轻视赵国,在齐国、魏国讨伐楚国时,赵国攻取了中山。这五个国家之所以破亡,都因为觉得自己有所依靠。不但这五个国家是这样,天下所有灭亡的国家都是如此。国家不可依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变故也不可胜数。有的因为没有修治政治教化,上下不团结一心,而不可以依靠;有的因为邻国诸侯狡诈,而不可以依靠;有的因为年成不好颗粒不收,蓄积耗尽,而不可以依靠;有的国家在利益面前摇摆不定,有的国家自己走向了灭亡。我因此知道别的国家是不可以依仗的。如今大王依仗楚国的强大,而听信春申君的话,所以前去对抗秦国,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如果春申君有变故,这将由大王独自承受秦国的祸患了。虽然大王拥有万乘之国,却依赖一个人的思想唯命是听。我认为这样做法是不对的。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魏王问张旄
[原文]
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如何?”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亡乎①?且割而从天下乎②?”王曰:“韩且割而从天下。”张旄曰:“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张旄曰:“韩强秦乎③?强魏乎?”王曰:“强秦。”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将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
[注释]
①胥:通“须”,等待。此章系周赧王五十三年事。②从天下:听从天下诸侯的旨令。③强秦:以为秦国强大。下文“强魏”同此句式。
[译文]
魏王问张旄说:“我打算和秦国联合一起攻打韩国,你觉得怎么样?”张旄回答说:“韩国是打算坐以待毙呢,还是想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呢?”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张旄说:“韩国是恨魏国呢,还是恨秦国呢?”魏王说:“恨魏国。”张旄说:“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呢?”魏王说:“肯定的是秦国强大。”张旄说:“韩国是准备割地事奉它所认为的强大的国家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事奉它认为的不强大和怨恨的国家呢?”魏王说:“韩国将割让土地,事奉强大国家以及不怨恨的国家。”张旄说:“攻打韩国的事,大王自己应该明白了吧!”
客谓司马食其
[原文]
客谓司马食其曰①:“虑以天下为可一者,是不知天下者也。欲独以魏支秦者,是又不知魏者。谓兹公不知此两者②,又不知滋公者也。然而兹公为从,其说何也?从则兹公重,不从则兹公轻,兹公之处重也,不实为期③。子何不疾及三国方坚也,自卖于秦④,秦必受子。横者将图子以合于秦,是取子之资⑤,而以资子之仇也。”
[注释]
①司马食(yì异)其(jī基):魏国大臣。②兹公:此公,此人,此指合纵之人。一说,指鲁国公孙兹之后。③不实为期:不会切实地订立期约。④自卖于秦:自己背叛合纵,从秦国得到好处。⑤资:资本。此指合纵之事。
[译文]
客人对司马食其说:“试着把天下合而为一的人,是不了解天下局势的人。打算单独用魏国抗拒秦国的人,也是不了解魏国的人。说合纵之人不了解这两种情况的人,又是不了解合纵之人的人。但是合纵的人主张合纵,这怎么来评价他们呢?合纵,他们就重要,不合纵,他们就无关紧要。合纵的人位置重要,不会切实地订立盟约。先生为什么赶快趁三国正坚持攻打秦国的时候,自己背弃合纵,从秦国得到好处,秦国一定会接受您。连横的人打算图谋您,去和秦国联合,这是拿您的资本,而去资助您的仇敌。”
魏、秦伐楚
[原文]
魏、秦伐楚①,魏王不欲。楼缓谓魏王曰:“王不与秦攻楚,楚且与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战②,王交制之也③。”
[注释]
①魏、秦伐楚:指周赧王十四年秦与韩、魏共伐楚之事。②令:使,让。③交:犹言并,同时。
[译文]
魏、秦两国联合起来一同讨伐楚国,魏王不想参战。楼缓对魏王说:“大王不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就反过来与秦国联合攻打大王。大王不妨让秦、楚国交战,大王可以同时控制它们。”
穰侯攻大梁
[原文]
禳侯攻大梁,入北宅①,魏王且从②。谓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寿以广陶③;攻魏,得许、鄢陵以广陶,秦王不问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许、鄢陵必议④,议则君必穷。为君计者,勿攻便。”
[注释]
①入北宅:《史记·魏冉列传》:“入北宅,遂围大梁。”②从:顺服。③刚:地名,今山东宁阳县。寿:地名,在今山东寿张县。④许、鄢陵必议:犹言私占许地、鄢陵必定遭到非议。
[译文]
秦穰侯攻打大梁,攻进了北宅,魏王打算对穰侯臣服。对穰侯说:“您攻打楚国,得宛地、穰地来拓展陶地;攻打齐国,得刚地、寿地来拓展陶地;攻打魏国,得许地、鄢陵来拓展陶地,秦王也不过问,为什么?是因为大梁还没有被攻下。如今大梁一旦被攻下,私占许地、鄢陵一定遭到别人的非议,遭到非议您就一定会陷入困境。我替您考虑,不攻打大梁对您有利。”
白珪谓新城君
[原文]
白珪谓新城君曰①:“夜行者能无为奸,不能禁狗无吠己也。故臣能无议君于王②,不能禁入议臣于君也。”
[注释]
①白珪(guī归):人名,又作“白圭”,或以为魏人,或以为周人,此时在秦国为官。新城君:即芈戎,楚国人,秦昭王舅父,秦昭王封之为新城君。②王:指秦昭王。
[译文]
白珪对新城君说:“夜行的人虽然不做奸邪的事情,却不能阻止狗对自己的狂叫。所以我能够做到在秦王那里不议论您,却不能阻止别人在您那里议论我。”
秦攻韩之管
[原文]
秦攻韩之管①,魏王发兵救之。昭忌曰②:“夫秦强国也,而韩、魏壤挈③,不出攻则己,若出攻,非于韩也,必于魏也。今幸而于韩,此魏之福也。王若救之,夫解玫者,必韩之管也;致攻者,必魏之梁也。”魏王不听,曰:“若不因救韩,韩怨魏,西合于秦,秦、韩为一,则魏危。”
遂救之。秦果释管而攻魏。魏王大恐,谓昭忌曰:“不用子之计而祸至,为之奈何?”昭忌乃为之见秦王曰:“臣闻明主之听也,不以挟私为政,是参行④也。愿大王无攻魏,听臣也。”秦王曰:“何也?’,昭忌曰:“山东之从,时合时离,何也哉?”秦王曰:“不识也。”曰:“天下之合也,以王之不必也;其离也,以王之必也。今攻韩之管,国危矣,未卒而移兵于梁,合天下之从,无精于此者矣。以为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故为王计者,不如齐赵,秦已制赵,则燕不敢不事秦,荆、齐不能独从。天下争敌于秦,则弱矣。”秦王乃止。
[注释]
①管:韩国城邑,在今河南郑州市北。②昭忌:人名。③壤挈:姚本作“壤梁”,金正炜本:“梁,当作‘栔’之讹。栔与挈通。”犹言土地接壤。缪文远本:“壤挈,犹言壤土相接也。”④参行:“参”通“三”。这里是共同决定再实行。
[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管邑,魏王发兵救援韩国。昭忌说:“秦国是一个强国,而韩、魏两国与秦国接壤,秦国不攻打就罢了,如果要向外攻打,不会向韩国攻打,一定会向魏国攻打。现在幸而攻打韩国,这是魏国的福气。大王如果去救援,解除围攻的,一定是韩国的管邑;招致围攻的,一定是魏国的大梁。”魏王不听,说:“如果不趁此救援韩国,韩国就会怨恨魏国,它向西与秦国联合,秦、韩结成一体,那么魏国就危在旦夕了。”
魏王于是就前去救助韩国,秦国果然抛下管邑来攻打魏国。魏王惊恐万分,对昭忌说:“我没有听从您的意见,结果大祸临头,这该怎么办呢?”昭忌就为这件事去见秦王说:“我听说贤明的大王听政的时候,决不会带着私心处理政务,要充分衡量大家的意见再去决定。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魏国,采纳我的意见吧。”秦王说:“为什么呢?”昭忌回答说:“崤山以东的六国,时而联合,时而分离,为什么呢?”秦王说:“不知道。”昭忌说:“天下诸侯联合的时候,是由于大王攻击的目标还没确定;它们分裂的时候,是因为大王攻打目标已经确定了。现在秦国攻打韩国管邑,韩国危在旦夕,可是还没有分出个胜负就把军队移向魏国,那么诸侯要组织合纵联盟的想法,没有比这时更强烈的了。各国都认为秦国如此贪得无厌,肯定不会支持您。所以我替大王考虑,不妨去打败赵国。一旦控制赵国,那燕国也不得不服从您,楚和齐就不能单独合纵。如果天下诸侯争着与秦国为敌,那么秦国就要败亡下去。”秦王这才停止攻魏。
秦、赵构难而战
[原文]
秦、赵构难而战。谓魏王曰:“不如收赵而构之秦①。王不构赵,赵不以毁构矣②;而构之秦,赵必复斗,必重魏,是并制秦、赵之事也。王欲焉而收齐、赵攻荆,欲焉而收荆、赵攻齐,欲王之东长之待之也③。”
[注释]
①收:收拢,聚集,此处犹言团结。②赵不以毁构:赵国不能用损失惨重的军队与秦交战。构,结仇,此处犹言交战。③欲王之东长之待之也:想要统治天下或做东方齐、楚纵约之长,都等您去做了。
[译文]
秦、赵两国结仇,双方发生战争。有人对魏王说:“魏国不妨团结赵国一同与秦为敌。大王如果不同赵国结盟与秦为敌,赵国是不会拿损失惨重的兵力去与秦国交战的。如果魏国同秦国交战,赵国必然会重新投入战斗,一定会重视魏国,这是同时控制秦国、赵国的大好时机。大王想拉拢齐、赵两国前去攻打楚国,打算团结楚、赵两国攻打齐国,想统治天下或做东方齐、楚两国的首领,都等您去做了。”
长平之役
[原文]
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①曰:“王胡不为从?”魏王曰:“秦许吾以垣雍②。”平都君曰:“臣以垣雍为空割也。”魏王曰:“何谓也?”平都君曰:“秦赵久相持于长平之下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秦恐王之变也,故以垣雍饵③王也。秦战胜赵,王敢责垣雍之割乎?”王曰:“不敢。”“秦战不胜赵,王能令韩出垣雍之割乎?”王曰:“不能。”“臣故曰垣雍空割也。”魏王曰:“善。”
[注释]
①魏王:安厘王。②垣雍:原为魏地,当时被韩国占领。③饵:引诱。
[译文]
在长平战役中,平都君劝魏王说:“大王何不实行合纵策略呢?”魏王说:“秦国答应把垣雍归还给我,我没有实行。”平都君说:“我觉得割让垣雍给您是不可能的事情。”魏王说:“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平都君说:“秦、赵长久地在长平城下僵持,不能决出胜负,天下诸侯如果和秦国联合,就会灭亡赵国;如果和赵国联合,就会灭亡秦国。秦国担心大王改变之前的心意,所以用垣雍引诱大王。秦国如果战胜赵国,大王敢去索取割让的垣雍吗?”魏王说:“不敢。”平都君说:“秦国如果不能战胜赵国,大王能让韩国割让出垣雍吗?”魏王说:“不能。”平都君说:“我因此说割让垣雍只是一个圈套罢了。”魏王说:“说的对啊。”
楼梧约秦、魏
[原文]
楼梧约秦、魏①,将令秦王遇于境②。谓魏王曰③:“遇而无相,秦必置相④。不听之,则交恶秦;听之,则后王之臣,将皆务事诸侯之能令于王之上者。且遇于秦而相有秦者,是无齐也⑤,秦必轻王之强矣。有齐者不若相之⑥,齐必喜,是以有齐者与秦遇,秦必重王矣。”
[注释]
①楼梧:一作“楼郚”,又作“楼牾”,魏国大臣。②秦王:指秦武王。③魏王:指魏襄王。④秦必置相:此指秦王一定会替魏王设置一个相国。⑤是无齐也:这将会失失去齐国的同盟。⑥有齐者:指大臣中有为齐国所相信的。
[译文]
楼梧替秦、魏两国约定,打算让秦王同魏王在边境上会面。楼梧对魏王说:“会面时,大王没有相国陪同,秦王一定会替您安插一个相国。如果大王不听从他的命令,同秦国的邦交就会恶化;如果大王听从他的命令,那么以后大王的臣子就将全都为诸侯做事,权势会比大王还要高。再说,与秦王会见而任命为秦国所信任的臣子为相,这将会失去与齐国的同盟,秦国一定会轻视大王。齐国所信任的臣子,不如任命他为相国,齐国一定高兴,因此齐国信任的相国参加与秦王的会见,秦国一定会重视大王。”
芮宋欲绝秦、赵之交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