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魏策四(3)

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缩高,其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①,使为持节尉②。”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辞。”

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③:“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④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⑤。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⑥。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谨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诏而废大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

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已,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信陵君闻缩高死,服缟素辟舍⑦,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⑧于思虑,失言于,敢君再拜释罪。”

[注释]

①五大夫:大夫中最高的爵位。②持节尉:掌握生杀大权的军官。③大使:犹言重使,特使。④成侯:安陵始封之君。⑤大府之宪;大府留存的法令。大府,魏国收藏图书的地方。⑥有常不赦:有固定的刑法不能被赦免。有常,有常刑,有固定的刑法。⑦服缟素辟舍:穿白色的孝服避开正舍而居。缟,白绢。素,没有染色的丝绸。⑧困:困扰。

[译文]

魏国进攻秦国的管城,没有攻下。安陵人缩高的儿子担任管城的防守,信陵君派人对安陵君说:“你派缩高前去,我将任命他为五大夫,让他担任持节尉。”安陵君对使者说:“安陵是个小国,无法让他们完全听我的命令。你自己前去,我派人把你带到缩高住的地方,传达信陵君的命令。”缩高说:“你到我这里来,想要劝我去攻打管城。父亲攻打儿子的守地是会被天下人耻笑的。如果我儿子见到我就投降,就是背叛自己的君主。父亲让儿子背叛,这也不是你愿意看到的吧。真对不起,我只好推辞了。”

使者便把情况报告了信陵君,信陵君非常生气,派特使到安陵说:“安陵的土地,就像魏国的土地一样。现在我一直无法攻下管邑,那么秦队就将威胁我,国家必然处于危险之中。希望您能把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儿来。如果您不这么做,我将发十万军队攻打安陵城。”安陵君说:“我的先王成侯受襄王之诏来守卫这片土地,亲手接受了大府的法令。法令的上篇写到:‘儿子杀死父亲,臣下杀死大王,有固定的刑法不能被赦免。国家虽有大赦,即使城邑被征服成为逃亡的人,也不能去赦免这样的人。’现在缩高郑重地辞谢做高官来保全父子之间的大义,而您却让我‘一定要把他活着送到您这儿来。’这是让我背弃襄王遗诏并且废除大府的法令啊,我即使死也不敢这样做。”

缩高知道此事后,说:“信陵君为人刚愎自用。这么一说,肯定会给国家带来灾祸。我已经尽到了做人臣的道义,怎么能让我的君主受到魏国的危害呢?”缩高前往使者住地自刎而死。

信陵君得到缩高的死讯,便穿上素服离开住地,派使者向安陵君请罪说:“我是小人,考虑不周,要求不当,我恭敬地请你恕罪。”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原文]

魏王与龙阳君①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臣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②。”

由是观之,近习之人,其挚谄也固矣,其自纂系也完矣。今由千里之外,欲进美人,所效者庸必得幸乎?假③之得幸,庸必为我用乎?而近习之人相与怨,我见有祸,未见有福;见有怨,未见有德,非用知④之术也。

[注释]

①龙阳君:战国时魏王的男幸,得宠于魏王。②族:灭族。③假:假设。④知:通“智”。

[译文]

魏王和龙阳君同船一起钓鱼,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后却哭了。魏王说:“你有什么伤心的事吗?如果有,为什么不告诉我呢?”龙阳君说:“我不敢不高兴。”魏王说:“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流泪呢?”龙阳君说:“我是为我钓到的鱼流泪。”魏王说:“什么意思?”龙阳君答道:“我开始钓到鱼很高兴,后来钓到的鱼越来越大,现在我就想扔掉刚开始钓到的鱼。今天虽然我丑陋的相貌,却能为大王拂拭枕席。我的爵位被封为君,能在朝廷里给大臣下命令,能让路上的人给我让道。天下漂亮的人如此之多,如果他们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宠幸,一定会提起衣裳跑到大王这里来。到那时候,我就可能像我所钓到的鱼一样被扔掉的,我怎么能不流泪呢?”魏王说:“唉!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告诉我呢?”于是下令全国,说:“如果有人胆敢提及美人的,处灭族之罪!”

由此看来,受大王宠幸的人,他们理所当然的会施展各种献媚的手段,并且拥有充分的自我保护的办法。现在有人想从千里之外进献美人,可献来的美人就一定能得到宠幸吗?即使能得到宠幸,就一定能为他所用吗?而且进献来的美人会一起怨恨他,这样,只会有祸,不会有福;只会遭怨恨,不会有益处,这不是运用智谋的办法。

秦攻魏急

[原文]

秦攻魏急。或谓魏王曰①:“弃之不如用之之易也②,死之不如弃之之易也③。能弃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弃之,此人之大过也。今王亡地数百里,亡城数十,而国患不解,是王弃之,非用之也。今秦之强也,天下无敌,而魏之弱也甚,而王以是质秦④,王又能死而弗能弃之,此重过也。今王能用臣之计,亏地不足以伤国,卑体不足以苦身,解患而怨报。

“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者⑤,故毕曰⑥:‘与嫪氏乎?与吕氏乎⑦?’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毐,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秦、魏百相交也,百相欺也。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报矣。”

[注释]

①魏王:指魏景闵王。②弃之:舍弃土地,指战败失去土地。用之:指用土地贿赂。③死之,指土地被困而成为死地。④质:犹言招致进攻。⑤长者:善于挽车的人。,同“挽”。⑥毕:犹尽。⑦吕氏:即吕不韦。

[译文]

秦国加紧攻打魏国。有人对魏王说:“等到战败而放弃土地不如用土地贿赂来得容易,因被围困使土地成为死地不如放弃土地更容易。如果放弃土地,却不使用土地进行贿赂,使土地成为死地而不能提前放弃,这是人的大错。现在大王失去数百里土地,丢掉几十座城邑,但是国家的祸患依然没有解除,这是大王放弃土地而没有利用土地的结果。现在秦国强大,天下无敌,魏国却很弱小,而大王却因此招来秦国的攻打,大王却又把土地变成死地,而不肯放弃,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现在大王如能采用我的计策,虽然会失去一些土地但不至于损害国家,轻贱自己的身躯不至于使皮肉受苦,解除了祸患并且报了怨仇。

“秦国国内上至执政的大臣下至长予驾车的平民,都在问:‘秦王亲近嫪毐吗?亲近吕不韦吗?’即使是走在里巷的大门之下,或是到了朝廷之上,依旧有人如此询问。现在大王割让土地来贿赂秦国,并把它作为嫪毐的功劳;轻贱自身来尊奉秦国,因此而依靠嫪毐。大王用国家来帮助嫪毐,我认为嫪毐会获胜。大王用国家帮助嫪毐,秦太后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这种感激会深及骨髓,大王得到的交情是天下最上等的交情。秦国、魏国百次相交,百次互相欺骗。现在由于嫪毐而同秦国亲善,获得天下上等的邦交,天下人谁会不抛弃吕不韦而去跟从嫪毐呢?天下诸侯一定会舍弃吕不韦而跟从嫪毐,那么大王的怨仇也就报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③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④五百里哉?”

[注释]

①秦王:嬴政,前246年即秦王位,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改称始皇帝。②灭韩亡魏: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亡魏。③错意:错通措,在意。④直:只。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能答应我吗?”安陵君说:“承蒙大王对敝国的恩惠,用大换小,这非常好。但是,安陵是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我愿一直守住它,不敢拿来交换。”秦王因此非常生气。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土地来交换安陵,可安陵君却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再说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可安陵君凭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那是因为我认为他是忠厚长者,因此不加理会。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请求扩大他的地盘,可安陵君违逆我的旨意,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手里接受的土地,准备守护它,即使有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是五百里呢?”

[原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①!”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②也,慧星袭月③;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④。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⑤,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⑥。”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①抢(qiāng):碰,撞。②专诸刺王僚:公元前514年,吴国公子光想杀掉吴王僚自立,假意宴请吴王僚,派刺客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借献菜肴之机将他刺死。③慧星袭月:与下文“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都是“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的具体描述,当属夸张附会之谈。④要离刺庆忌:吴公子光刺死吴王僚后,僚子庆忌逃往卫国,公子光又派刺客要(yāo)离追到卫国,设计将庆忌刺死。⑤休:吉兆。祲(jìn):凶兆。休祲,偏义复词,意在“祲”,不祥之兆。⑥“伏尸二人”数句:与上文“与臣而将四矣”都是唐雎警告秦王的话,意思是我今天就要跟你拼了。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可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说:“我从未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时,会尸横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可曾听过平民百姓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脱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懦夫在发怒,并不是勇士发怒。专诸刺杀王僚时,扫帚星光遮住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长虹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搏击在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由于他们心怀怒气无处发泄,使上天降下一股精气。如果再加上我一条命将出现第四个人了。如果让勇士发怒,就将倒下两具尸体,血流五步,天下人都要穿上白色孝衣,今天将是这样。”唐雎挺着宝剑站起来。

秦王吓得脸色大变,慌忙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弄到这样的地步呢!我已经明白了。韩、魏两国都被灭掉,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得以幸存,正是因为有先生您这样的人在啊。”

第78章 韩策二(1)第30章 齐策四(3)第23章 齐策一(2)第85章 燕策一(2)第50章 赵策一(4)第31章 齐策五(1)第59章 赵策三(5)第27章 齐策三(2)第40章 楚策二(1)第10章 秦策(5)第27章 齐策三(2)第36章 楚策一(1)第47章 赵策一(1)第68章 魏策二(3)第58章 赵策三(4)第70章 魏策三(2)第15章 秦策二(4)第54章 赵策二(4)第23章 齐策一(2)第25章 齐策二第52章 赵策二(2)第69章 魏策三(1)第14章 秦策二(3)第69章 魏策三(1)第18章 秦策三(2)第73章 魏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33章 齐策六(1)第42章 楚策三(1)第71章 魏策三(3)第61章 赵策三(7)第82章 韩策三(2)第89章 燕策二(2)第31章 齐策五(1)第82章 韩策三(2)第56章 赵策三(2)第21章 秦策四(3)第42章 楚策三(1)第77章 韩策一(3)第85章 燕策一(2)第17章 秦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77章 韩策一(3)第4章 西周策(1)第8章 秦策(3)第95章 宋、卫策(2)第6章 秦策(1)第26章 齐策三(1)第29章 齐策四(2)第94章 宋、卫策(1)第56章 赵策三(2)第26章 齐策三(1)第94章 宋、卫策(1)第48章 赵策一(2)第84章 燕策一(1)第44章 楚策四(1)第22章 齐策一(1)第23章 齐策一(2)第43章 楚策三(2)第11章 秦策(6)第26章 齐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69章 魏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87章 燕策一(4)第77章 韩策一(3)第51章 赵策二(1)第59章 赵策三(5)第70章 魏策三(2)第38章 楚策一(3)第49章 赵策一(3)第6章 秦策(1)第8章 秦策(3)第85章 燕策一(2)第17章 秦策三(1)第14章 秦策二(3)第26章 齐策三(1)第26章 齐策三(1)第68章 魏策二(3)第28章 齐策四(1)第89章 燕策二(2)第10章 秦策(5)第61章 赵策三(7)第54章 赵策二(4)第28章 齐策四(1)第26章 齐策三(1)第72章 魏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43章 楚策三(2)第11章 秦策(6)第18章 秦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54章 赵策二(4)第86章 燕策一(3)第37章 楚策一(2)第65章 魏策一(3)第34章 齐策六(2)第64章 魏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