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韩策一(1)

三晋已破智氏

[原文]

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①。”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②,寡人无所用之。”段规曰:“不然,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③,不意也④。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王曰:“善。”果取成皋。至韩之取郑也,果从成皋始。

[注释]

①取:得到。②石溜之地:流水不存的石头地。③三军:上、中、下军,即全军。④不意:不加在意,犹言出其不意。

[译文]

韩、魏、赵三国消灭了知伯之后,准备瓜分知伯的土地。谋臣段规对韩王说:“分地时一定要得到成皋。”韩王说:“成皋是流水不存的石头地,我要它没什么用。”段规说:“不是这样,我听说一里大小的地方,能牵动具有千里土地的当权者,这是因为地势有利的缘故。万人之众能攻破三军,是因为出其不意。大王如果采用我的建议,那么韩国一定能取得郑国。”韩王说:“好。”韩王果然分到了成皋。等到韩国攻取郑国时,果然是从成皋开始的。

大成午从赵来

[原文]

大成午①从赵来,谓申不害②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

[注释]

①大成午:赵相国,成氏,名午。此章系周显王十八年,申不害为韩相。②申不害:楚人,自郑至韩,游说韩昭侯,用为相国,以法变政。

[译文]

大成午从赵国来到韩国,和申不害谈起韩国的事情时说:“您让韩王在赵国重用我,再请允许我让赵王在韩国重用您,这样您就好像是掌握两个韩国的权势,而我也好似掌握两个赵国的大权。”

魏之围邯郸

[原文]

魏之围邯郸也①,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②。”乃微谓赵卓、韩晁曰③:“子皆国之辨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

[注释]

①魏之围邯郸:周显王十五年魏国围困赵国的邯郸。②惟:思考。③赵卓、韩晁:韩臣。

[译文]

魏国围攻赵国邯郸的时候,申不害开始想让韩王联合其中的一方,以获取利益,可是又不知道韩王有什么样的想法,恐怕说出来未必符合韩王的心意。有一次韩王问申不害说:“我帮助哪一方好呢?”申不害回答说:“这可是社稷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请允许我好好地思考一下。”后来申不害不动声色地对赵卓和韩晁说:“你们二人都是国家的辩才,作为人臣的,说对了,大王一定采用,那不过是尽忠罢了。”赵卓和韩晁分别把自己对魏赵之战的意见告诉韩王。申不害暗地里看准了韩王所喜欢的意见,把这种意见再陈述于韩王之前,韩王非常喜欢申不害的主张。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原文]

申子①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申子有怨色。昭侯曰:“非所谓学于子者也。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注释]

①申子: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译文]

申不害想要为堂兄谋求一个官职,韩昭侯不答应。申不害脸上流露出埋怨的神情。韩昭侯说:“我这不都是从您那里学来的吗?您是想让我答应您的请求,而抛弃您的教导呢,还是推行您的主张,而拒绝您的请求呢?您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决定官职的等级。今天您却来找我谋个官职,让我听从哪一种教导好呢?”申不害于是就离开客舍前去请罪,对韩昭侯说:“您真的是根据功劳的大小来决定官职的人啊!”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原文]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黍,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①,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②。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鞮鍪③、铁幕④、革抉⑤、瞂芮⑥,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⑦,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⑧。’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⑨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注释]

①超足而射:抬脚踏射。②掩心:穿透心脏。③鞮鍪(dīmóu):头盔。④铁幕:铁制的护臂。⑤革抉(jué):革制的射抉。抉,射抉,著于右大拇指,用来钩弦发箭。⑥瞂(fá):盾。芮:系盾的绶带。⑦跖:踏,踩。⑧尸,鸡中主。从,牛子。⑨挟:持,握,靠。

[译文]

苏秦为楚国合纵游说韩王说:“韩国北面有巩地、洛地、成皋险固的边邑,西面有宜阳、常阪险要的边塞,东面有宛地、穰地、洧水,南面有陉山,土地方圆千里,装备精良的士兵数十万。天下的强弓硬弩均出自韩国,溪子、少府、时力、距黍这些良弓,都可射出六百步之外。韩国士兵抬脚踏射,能发射百箭而不间断,远处的可以射中胸膛,近处的可射穿心脏。韩国士兵的剑戟都出产子冥山、棠溪、墨阴、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这样的宝剑,都能够在陆地上斩断牛马,在水中击杀天鹅和大雁,遇见敌人立刻可斩。坚固的铠甲、盾牌、头盔、铁护臂、革制的射抉、系盾的绶带,这些东西韩国无不俱备。依靠韩国士兵的勇敢,披上坚固的铠甲,脚踏强劲的大弩,佩带锋利的宝剑,一人可以抵挡一百人,这些都不在话下。韩国国力如此的强大,大王又如此的贤明,竟然要向西事奉秦国,自称秦国东面的藩国,为秦王修筑行宫,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供奉春秋祭祀的祭品,拱手臣服。不仅使国家蒙受羞辱还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糟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如果大王事奉秦国,秦国一定会索要宜阳、成皋这两个地方。今年把土地割让给它,明年它又会得寸进尺,索要更多的土地。如果给它,却没有那么多的土地来割让给它;如果不给,将会前功尽弃,以后还要遭受秦国带来的灾祸。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却贪得无厌。拿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止境的贪欲,这就是所说的求取怨恨和灾祸啊,用不着交战,土地已经消减了。我听有句俗语说:‘宁肯当鸡嘴,也不要做牛尾。’现在大王投靠秦国,像藩臣一样来事奉秦国,这跟做牛尾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凭借着大王的贤能,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军队,却落了个做牛尾的恶名,我私下里真为您感到惭愧。”韩王顿时气得变了脸色,胳膊一扬,按住宝剑,仰天叹息说:“我即使是死了,也一定不会去事奉秦国。今天先生拿楚王的诏示来教诲我,就请允许我拿我的国家来听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原文]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①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②;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③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④跿跔科头,贯颐奋戟⑤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⑥者,不可称数也。山东⑦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⑧以趋敌,左契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注释]

①五谷:即稻、粟、麦、黍、稷五种粮食作物。②藿羹:豆叶做的菜羹。③厮徒负养:杂役和苦力。④虎贲之士:指勇猛的人。⑤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跿跔,单脚跳跃;科头,没戴头盔;贯颐,捧着脸;奋戟,高举战戟,这些都是勇猛不怕牺牲的表现。⑥寻:一寻等于三尺。⑦山东:殽山以东。⑧徒裎:赤身。

[译文]

张仪替秦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百姓大多居住在山中,所生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百姓所吃的,大部分是豆饭和豆叶羹;一旦收成不好,老百姓就会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方圆不足九百里,积存的粮食不够两年用的。估计大王的士兵,即使把杂役和苦力全算在其中,集中起来也超不过三十万,再去掉守卫边境关卡要塞的士兵,能够见到的士兵不超过二十万罢了。秦国披甲的士兵有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勇猛的战士中,腾跳踊跃,甚至不戴头盔,被箭射穿面颊而挥戟向前的,数不胜数。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战马探起前蹄蹬开后腿,两蹄之间可跃出三寻之远,这样的好马也不计其数,崤山以东诸侯的士兵,披戴甲胄来会战,秦国人即使抛弃甲胄来迎击敌人,也会左手拎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秦国的士兵同山东六国的士兵,就如同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一样;再用重兵施加压力,更如勇士乌获对付婴儿一样。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去作战,来攻打不驯服的弱国,这和在鸟卵上坠千钓重物没什么不同,鸟卵一定不会有幸免的。各国诸侯考虑不到自己兵力的软弱,粮食的缺乏,而去听信主张合纵之人的甜言蜜语,结党营私来互相粉饰,都说:‘听从我的计策就可以雄霸天下。’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听从一时的空话,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原文]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①,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②,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③,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须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④郡县⑥,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⑤。”

[注释]

①下甲:发兵,出兵。②以:因。③私:独据,独占。④比:同。⑤效:献。

[译文]

“大王如果不事奉秦国,秦国发兵占据宜阳,阻断了韩国与上党的交通,向东攻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归大王所有了。如果封锁成皋、隔绝上党,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分割开了。先事奉秦国就可以得到安宁,不事奉秦国就会出现危险。到祸患中寻求幸福,如果计谋短浅而怨仇太深,违背秦国而去顺从楚国,即使想不灭亡,也是无法做到的。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去事奉秦国。秦国迫切需要的是削弱楚国的力量,而能削弱楚国的没有比韩国更合适的了。并非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拥有有利的地势。如果大王现在向西事奉秦国并攻打楚国,为敝国做事,秦王一定很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据它的土地,转嫁了祸患又能取悦秦王,任何计策都没有比这个更有利的了。因而秦王派我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等大王决断此事。”韩王说:“幸蒙贵客教诲,我请求韩国作为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修筑行宫,供奉春秋祭祀的祭品,自称东方藩国,敬献宜阳。”

宣王谓摎留

[原文]

王谓摎留曰①:“吾欲两用公仲、公叔②,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③,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④,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注释]

①宣王:韩宣惠王,昭侯之子。摎留:人名。②公仲:即韩朋,韩相国。③六卿:赵、韩、魏、智伯、范、中行。④简公:齐简公,悼公之子。被田常所弑。监止:人名,一作阚止。

[译文]

韩宣惠王对大臣摎留说:“我想同时任用公仲和公叔两个人执掌国政,可以吗?”摎留回答说:“不可以。当初晋国用六卿执政,结果国家四分五裂,齐简公用田成和监止掌权,结果简公被杀害;魏国也曾任用犀首和张仪为相执掌国政,结果西河之外的土地全部丢失。现在大王想同时任用两人执政,那么权势大的必然在国内树立自己的党羽,而权势小的就会依附国外的势力牟取私利。如果群臣中有的在国内树立党羽,独揽君主的大权,有的结交国外势力分裂国家,那么大王的国家就危险了。”

谓齐王

[原文]

谓齐王曰①:“王不如资韩朋②,与之逐张仪于魏。魏因相犀首,因以齐、魏废韩朋,而楣公叔以伐秦。”谓张仪曰③:“公仲闻之,必不入于齐。据公于魏④,是公无患。”

[注释]

①谓齐王曰:此篇文有错简,标题“张仪”二字亦应为衍文,删掉。②韩朋:即韩国相公仲朋。③谓张仪曰:缪文远本;“公仲闻之’上,当有‘谓张仪曰’四字。”④公:指张仪。

[译文]

有人对齐王说:“大王不如资助公仲朋,帮助他从魏国排挤张仪。那么魏国就会任命公孙衍为相国,公孙衍又会凭借齐国、魏国的势力免去公仲朋在韩国的相位,而任命公叔为相国来攻打秦国。”又对张仪说:“公仲朋知道此事后,一定不会进入齐国。而会来魏国依附您,这样您就没有祸患了。”

楚昭献相韩

[原文]

楚昭献①相韩。秦且攻韩,韩废昭献。昭献令人谓公叔曰:“不如贵昭献以固楚,秦必曰楚韩合②矣。”

[注释]

①昭献:楚相国。战国时,盟国之间有互派相国辅攻的做法。②楚韩合:当时楚相国昭献与韩公叔交往甚密。楚韩联合,秦必不敢攻。

[译文]

楚国的昭献在韩国做相国。秦国准备攻打韩国。于是韩王要罢免昭献。昭献就派人对韩公叔说:“不如让昭献的地位更显赫,借此拢络住楚国,秦王必然会说:楚韩联合得太紧密了。”

秦攻陉

[原文]

秦攻陉,韩使人驰①南阳之地。秦已驰②,又攻陉,韩因割南阳之地。秦受地,又攻陉。陈轸谓秦王曰:“国形不便故驰,交不亲故割。今割矣而交不亲,驰矣而兵不止,臣恐山东之无以驰割事王者矣。且王求百金于三川而不可得,求千金于韩,一旦,而具。今王攻韩,是绝上交而固私府③也,窃为王弗取也。”

[注释]

①驰:退却。②驰:攻进。③固私府:府,放置宝物的仓库。意谓因满足私欲将惹来麻烦。

[译文]

秦军攻打陉地,韩王让守军从南阳撤退。秦军攻进南阳之后,再次攻打陉地,于是韩国答应割让南阳的土地。秦国接受土地之后,又来攻打陉地。陈轸对秦王说:“由于韩国形势不便于再次攻打,前来求和也无济于事,于是割地求和。现在割了土地,秦国还是不想求和,攻击的兵马持续不断,我担心山东地区已经没有土地可以再割让了。再说,大王您向三川地区索取白金没有得到,向韩国索取千金,一天的时间,韩国就准备齐了。现在大王攻打韩国,是断绝良好的邦交关系而满足自己私欲的办法,我私下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五国约而攻秦

[原文]

五国①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②,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第53章 赵策二(3)第41章 楚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11章 秦策(6)第66章 魏策二(1)第20章 秦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52章 赵策二(2)第36章 楚策一(1)第32章 齐策五(2)第94章 宋、卫策(1)第44章 楚策四(1)第39章 楚策一(4)第74章 魏策四(3)第84章 燕策一(1)第32章 齐策五(2)第49章 赵策一(3)第36章 楚策一(1)第28章 齐策四(1)第31章 齐策五(1)第74章 魏策四(3)第65章 魏策一(3)第76章 韩策一(2)第75章 韩策一(1)第75章 韩策一(1)第60章 赵策三(6)第80章 韩策二(3)第72章 魏策四(1)第5章 西周策(2)第51章 赵策二(1)第34章 齐策六(2)第66章 魏策二(1)第18章 秦策三(2)第95章 宋、卫策(2)第31章 齐策五(1)第39章 楚策一(4)第68章 魏策二(3)第77章 韩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82章 韩策三(2)第34章 齐策六(2)第82章 韩策三(2)第91章 燕策三(1)第56章 赵策三(2)第54章 赵策二(4)第74章 魏策四(3)第29章 齐策四(2)第93章 燕策三(3)第29章 齐策四(2)第45章 楚策四(2)第27章 齐策三(2)第13章 秦策二(2)第69章 魏策三(1)第95章 宋、卫策(2)第43章 楚策三(2)第49章 赵策一(3)第25章 齐策二第74章 魏策四(3)第5章 西周策(2)第73章 魏策四(2)第47章 赵策一(1)第7章 秦策(2)第67章 魏策二(2)第43章 楚策三(2)第2章 东周策(2)第44章 楚策四(1)第83章 韩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43章 楚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96章 中山策(1)第85章 燕策一(2)第28章 齐策四(1)第65章 魏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84章 燕策一(1)第83章 韩策三(3)第56章 赵策三(2)第31章 齐策五(1)第9章 秦策(4)第93章 燕策三(3)第91章 燕策三(1)第28章 齐策四(1)第89章 燕策二(2)第33章 齐策六(1)第46章 楚策四(3)第6章 秦策(1)第91章 燕策三(1)第43章 楚策三(2)第68章 魏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25章 齐策二第40章 楚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60章 赵策三(6)第11章 秦策(6)第90章 燕策二(3)第20章 秦策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