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韩策三(2)

“东孟之会,聂政、阳坚刺相兼君①。许异蹴哀侯而殪之②,立以为郑君③,韩氏之众无不听令者,则许异为之先也。是故哀侯为君,而许异终身相焉。而韩氏之尊许异也,犹其尊哀侯也。今日郑君不可得而为也,虽终身相之焉,然而吾弗为云者,岂不为过谋哉?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④。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犹其尊襄王也。今日天子不可得而为也,虽为桓公吾弗为云者,岂不为过谋而不知尊哉?韩氏之士数十万,皆戴哀侯以为君,而许异独取相焉者,无他;诸侯之君无不任事于周室也,而桓公独取霸者,亦无他也。今强国将有帝王之亹⑤,而以国先者,此桓公、许异之类也,岂可不谓善谋哉?夫先与强国之利,强国能王,则我必为之霸;强国不能王,则可以辟其兵,使之无伐我。然则强国事成,则我立帝而霸;强国之事不成,犹之厚德我也。今与强国,强国之事成则有福,不成则无患,然则先与强国者,圣人之计也。”

[注释]

①阳坚:人名,聂政刺杀韩傀的助手。相:指韩国相国韩傀。②许异:人名,韩国人。蹴(cù促):踢。殪(yì艺)之:此指让他装死。殪,死。之,代韩哀侯。③郑君:指韩国国君。④周襄王:周惠王之子,名郑。⑤亹(mén门):峡谷两侧对峙如门的地方,此指出路,途径。

[译文]

“东孟会盟的时候,聂政、阳坚刺杀韩国相国及哀侯。许异踢哀侯,然后让他装死,韩哀侯被立为国君后,韩国那么多人没有不服从命令的,都是因为许异已经做了表率。因此韩哀侯做国君,许异终身做他的相国。韩国人对许异的尊重,就好像他们尊重哀侯一样。今天‘韩王’是做不成了,即使终生做相国也是好事,然而我们却不去做,难道不是谋划失误吗?从前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每次都是依照周襄王的命令。然而虽然尊从周襄王,齐桓公也还是确定了霸主的地位。九次会合的诸侯,尊重齐桓公,如同尊重周襄王一样。今天天子是做不成了,即使可以做一个‘桓公’,我们也不去做,这难道不是计谋失误,不懂得怎样才能尊贵吗?韩国有几十万老百姓,都拥戴哀侯做国君,而只有许异得到了相国的位子,没有其他的原因;各诸侯国的国君没有不替周王朝做事的,然而只有齐桓公取得了霸主地位,也没有其他的原因。现在强大的秦国就将找到成就帝王之业的途径,使国家先行一步,这是齐桓公、许异之类的事,这难道算不上是善于谋划吗?先给强大的秦国一定的好处,如果强国能称王,那么我们一定能称霸;如果强国不能称王,那么我们也可以避免它所发动的战争,让它不攻打我们。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强国的事业成功了,我们就拥立帝王雄霸一方;如果强国的大事业不成功,仍然会深深地感激我们。现在如果与强大的秦国结交,强国的事业成功了,那么您有后福;即使强国的事业不成功,那么您也没有后患。既然这样,那么先结交强国,是圣人的计谋。”

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

[原文]

韩阳①役于三川而欲归,足强②为之说韩王曰:“三川服矣,王亦知之乎?役③且共贵公子。”王于是召诸公子役于三川者归之。

[注释]

①韩阳:《赵策·秦王谓公子他》:“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时在周赧王五十二年,此章系秦庄襄王元年。②足强:韩人。③役:指役人。

[译文]

韩阳带兵征伐三川没能取胜,想要领兵回国,足强为韩阳游说韩王说:“三川已经服了,大王应该早已知道此事了吧?兵将们准备共同表彰韩阳公子的功劳。”韩王于是把韩阳等人从三川召回国来。

秦大国

[原文]

秦,大国也。韩,小国也。韩甚疏秦。然而见①亲秦,计之,非金无以也,故卖美人。美人之贾贵,诸侯不能买,故秦买之三千金。韩因以其金事秦,秦反得其金与韩之美人。韩之美人因言于秦曰:“韩甚疏秦。”从是观之,韩亡美人与金,其疏秦乃始益明。故客有说韩者曰:“不如止淫用,以是为金以事秦,是金必行,而韩之疏秦不明。美人知内行者也,故善为计者,不见内行②。”

[注释]

①见:表面上表现出。②内行:内在的作为的意图。

[译文]

秦国是个大国,韩国是个小国。韩国对秦国非常疏远。但是表面上却又不得不表现出对秦国很亲近,仔细考虑,除了使用金钱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就出售美人。因为美人价格昂贵,诸侯都买不起,后来秦王花了三千金把美人买了回去。韩国于是用这三千金来事奉秦国,秦国反而不仅得到了那三千金,还得到了韩国的美人。韩国美人因此对秦王说:“韩国对秦国很疏远。”如此一来,韩国不仅失去了美人和金钱,还使它实际上疏远秦国的态度更加明显。所以有人游说韩国说:“何不停止奢侈的生活,积累钱财来事奉秦国,只要有金钱就肯定可以起到作用,而韩国与秦国疏远的意图也不会暴露出来。美人是了解国家实际意图的人。因此善于谋划的人,是不可以让国家的实际意图泄露出去的。”

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

[原文]

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也①,谓韩公仲曰:“今公疾攻魏之郓②,魏急,则必以地和于齐、楚,故公不如勿攻也。魏缓则必战,战胜,攻郓而取之,易矣。战不胜,则魏且内之。”公仲曰:“诺。”张丑因谓齐、楚曰:以韩已与魏矣,以为不然,则盍观公仲之攻也③。”公仲不攻,齐、楚恐,因讲于魏而不告韩。

[注释]

①张丑:齐国大臣。②郓(yùn运):邑名,在今山东郓城县东。③盍:姚本作“盖”,一本作“盍”,鲍本:“盖”作“盍”。从姚本一本及鲍本。

[译文]

张丑联合齐、楚两国与魏国讲和,对韩国公仲说:“现在您正在猛攻魏国的郓邑,魏国情况十分危急,那么它就一定会割让土地与齐、楚两国求和,所以您不如停止攻打魏国。待魏国形势得到缓和一定会同齐、楚两国交战,如果魏国打胜了,你们乘魏兵疲敝攻取郓邑,就容易了。如果魏国打败了,魏国就会把郓邑割让给韩国。”公仲说:“好吧。”张丑于是对齐、楚两国说:“现在韩国已经同魏国联合了,如果你们不相信,那么可以去看一看公仲是否还攻打郓邑。”公仲果然没有攻打郓邑,齐、楚两国非常恐慌,于是同魏国讲和,并且没有告诉韩国。

或谓韩相国

[原文]

或谓韩相国曰:“人之所以善扁鹊者,为有臃肿也①;使善扁鹊而无臃肿也,则人莫之为之也②。今君所以善平原君者③,为恶于秦也;而善平原君乃所以恶于秦也,愿君之熟计之也。”

[注释]

①臃肿:痈疽。②莫之为之:没有谁去做它,指没有人去亲近扁鹊。③所以善平原君:姚本作“以所事善平原君”金正炜本;“‘以所’二字误倒,又衍‘事’字。”

[译文]

有人对韩国相国说:“人们之所以亲近扁鹊的原因,是因为有痈疽之类的病痛;如果没有痈疽之类的病痛,即使让人们去亲近扁鹊,那么也不会有人亲近他。现在您所以对平原君很好,是因为您被秦国憎恨;而亲近平原君才是您被秦国憎恨的原因,希望您可以认真地考虑这件事。”

公仲使韩珉之秦求武隧

[原文]

公仲①使韩珉②之秦求武隧,而恐楚之怒也。唐客③谓公仲曰:“韩之事秦也,且以求武隧也,非弊邑之所憎也。韩已得武隧,其形乃可以善楚。臣愿有言,而不敢为楚计。今韩之父兄,得众者毋相,韩不能独立,势必不④善楚。王曰:‘吾欲以国辅韩珉而相之,可乎?父兄恶珉,珉必以国保楚。’”公仲说,士唐客于诸公⑤而使之主韩楚之事。

[注释]

①公仲:此句应作韩使公仲珉。②韩珉:公仲珉。③唐客:楚人。④不:衍文。⑤士唐客于诸公:士应作仕。意谓荐举于大臣之中。

[译文]

韩国派遣公仲珉出使到秦国去要回武隧,又害怕楚国生气。楚国的唐客对韩珉说:“韩国之所以事奉秦国,是想要回武隧,这不是敝国憎恨的事情。韩国得到武隧之后,有了这种形势才可以和楚国亲近。我愿意讨论这件事情,并不敢替楚国打算。现在韩国的父兄,得民心的都不愿做相国。如果韩国不能独立,那么必然就要和楚国亲善。楚王曾说:‘我愿意以全国的力量帮助韩珉做相国,可以吗?韩国父兄讨厌韩珉,可我却觉得韩珉必定能够让自己的国家维护楚国利益。’”公仲听后很高兴,就向各位大臣推荐唐客做官,让他掌管韩楚之间的事务。

韩相公仲朋使韩珉之秦

[原文]

韩相公仲朋使韩珉之秦,请攻魏,秦王①说之。韩珉在唐②,公仲朋死。韩珉谓秦王曰;“魏之使者谓后相韩辰曰③:‘公必为魏罪韩珉。’韩辰曰:‘不可。秦王仕之,又与约事。’使者曰:‘秦之仕韩珉也,以重公仲也。今公仲死,韩珉之秦,秦必弗入。又奚为挟之以恨魏王乎?’韩辰患之,将听之矣。今王不召韩珉,韩珉且伏于山中矣。”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权也!今④安伏?”召韩珉而仕之。

[注释]

①秦王:指秦昭王。②唐:地名,今地不详;一说在今河南洛阳东北。③韩辰:韩国相国。④今:黄丕烈《札记》:“‘令’当作‘今’。”从黄说。

[译文]

韩国相国公仲朋派遣韩珉出使秦国,请求秦国攻打魏国,秦王听后非常高兴。韩珉在唐地的时候,公仲朋死了。韩珉就对秦王说:“魏国使者对继任的相国韩辰说:‘您一定要替魏国处罚韩珉。’韩辰说:‘这样做不合适。秦王让他做官,又同他有定约之事。’使者说:‘秦国之所以会让韩珉做官,是因为重视公仲。现在公仲已经死了,韩珉如果再去秦国,秦国一定不会让他入境。又怎么会协同他一起仇视魏王呢?’韩辰非常担忧,想要听从魏国使者的话。今天如果大王不召见我,我就只能隐居到山里去了。”秦王说:“怎么把我想象得如此反复无常呢!现在您隐居在哪里呢?”于是召来韩珉,让他做官。

客卿为韩谓秦王

[原文]

客卿为韩谓秦王曰①:“韩珉之仪,知其君不知异君,知其国而不知异国。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②。秦之强③,首之者④,珉为疾矣。进齐、宋之兵至首坦⑤,远薄梁郭,所以不及魏者,以为成而过南阳之道,欲以四国西首也⑥。所以不者⑦,皆曰以燕亡于齐⑧,魏亡于秦,陈、蔡亡于楚⑨,此皆绝地形⑩,群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为诸侯轻国也。今王位正,张仪之贵,不得议公孙郝,是从臣不事大臣也;公孙郝之贵,不得议甘茂,则大臣不得事近臣矣。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则群臣之贤不肖,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一也。公孙郝尝疾齐、韩而不加贵,则为大臣不敢为诸侯轻国矣。齐、韩尝因公孙郝而不受,则诸侯不敢因群臣以为能矣。外内不相为,则诸侯之情伪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二也。公孙郝、樗里疾请无攻韩,陈四辟去,王犹攻之也。甘茂约楚、赵而反敬魏,是其讲我,茂且攻宜阳,王犹校之也,群臣之知,无几于王之明者,臣故愿公仲之国以侍于王,而无自左右也。”

[注释]

①客卿:在别国为官称客卿,此处指韩国客卿。②诎:折服。③秦:前脱“以”字。④首:动词。⑤坦:应作垣。首垣,魏地。⑥四国:指韩、宋、齐、魏。⑦不者:不攻秦。⑧以燕亡于齐:以字衍入。⑨陈、蔡亡于楚:指楚并陈、蔡。⑩绝地形:地形大小悬殊。比周:结党营私。位正:正贵贱之位。辐凑:车条集于轴上。齐、韩尝因公孙郝而不受:齐韩二国曾通过公孙郝想要利用秦国而秦王不接受。讲:通“构”,构难。国以:应作“以国”。

[译文]

第39章 楚策一(4)第28章 齐策四(1)第56章 赵策三(2)第6章 秦策(1)第8章 秦策(3)第51章 赵策二(1)第67章 魏策二(2)第65章 魏策一(3)第11章 秦策(6)第87章 燕策一(4)第43章 楚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83章 韩策三(3)第76章 韩策一(2)第27章 齐策三(2)第45章 楚策四(2)第84章 燕策一(1)第54章 赵策二(4)第80章 韩策二(3)第77章 韩策一(3)第25章 齐策二第54章 赵策二(4)第47章 赵策一(1)第7章 秦策(2)第79章 韩策二(2)第94章 宋、卫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84章 燕策一(1)第28章 齐策四(1)第40章 楚策二(1)第36章 楚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55章 赵策三(1)第7章 秦策(2)第66章 魏策二(1)第44章 楚策四(1)第33章 齐策六(1)第9章 秦策(4)第35章 齐策六(3)第6章 秦策(1)第50章 赵策一(4)第87章 燕策一(4)第53章 赵策二(3)第11章 秦策(6)第82章 韩策三(2)第78章 韩策二(1)第37章 楚策一(2)第31章 齐策五(1)第4章 西周策(1)第40章 楚策二(1)第21章 秦策四(3)第56章 赵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7章 秦策(2)第46章 楚策四(3)第6章 秦策(1)第88章 燕策二(1)第28章 齐策四(1)第8章 秦策(3)第83章 韩策三(3)第1章 东周策(1)第77章 韩策一(3)第34章 齐策六(2)第16章 秦策二(5)第26章 齐策三(1)第72章 魏策四(1)第38章 楚策一(3)第19章 秦策四(1)第80章 韩策二(3)第1章 东周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37章 楚策一(2)第85章 燕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59章 赵策三(5)第39章 楚策一(4)第88章 燕策二(1)第18章 秦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93章 燕策三(3)第21章 秦策四(3)第80章 韩策二(3)第13章 秦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49章 赵策一(3)第72章 魏策四(1)第42章 楚策三(1)第59章 赵策三(5)第31章 齐策五(1)第28章 齐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43章 楚策三(2)第29章 齐策四(2)第9章 秦策(4)第57章 赵策三(3)第41章 楚策二(2)第77章 韩策一(3)第80章 韩策二(3)第76章 韩策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