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燕策一(1)

苏秦将为从

[原文]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于是赍①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注释]

①赍:(把东西)送给(人)。

[译文]

苏秦准备推行合纵策略,到北方去游说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和辽东,北边有林胡和楼烦,西边有云中和九原,南边有呼沱河和易水。疆域方圆两千多里,士兵有几十万,战车有七百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能食用十年。南边有碣石、雁门的丰饶物产,北边有大枣、板栗等丰饶的物产,老百姓即使不从事田间耕作,只靠大枣、板栗也够吃了。这就是所说的天府之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无战事,没有军队战败,将军被杀的忧伤,这种情况没有哪个国家比燕国更好的。大王知道为什么吗?

“燕国之所以未遭受敌兵的侵扰,是因为赵国做了燕国南边的屏障。秦国和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而赵三胜。秦、赵两国互相削弱了,而大王却保全了燕国,控制住了这个大后方,这不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攻打燕国,必须越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它。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假如赵国攻打燕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要一声令下,不出十天,数十万兵马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再渡过呼沱河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必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国攻打燕国,只需在百里之内开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战事,这是策略上的失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所以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天下诸侯联为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高枕无忧了。”

燕文侯说:“我的国家弱小,西面迫近赵国,南面靠近齐国。齐、赵两国都是强国,现在承蒙您的教诲,号召我国合纵,以确保我国的安宁,我愿意把国家交出来听从您的指挥。”于是供给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到赵国去。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泰

[原文]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苏秦在燕,因为苏秦谓奉阳君曰:“齐、燕离则赵重,齐、燕合则赵轻,今君之齐,非赵之利也,臣窃为君不取也。”奉阳君曰:“何吾合燕于齐?”曰:“夫制于燕者苏子也,而燕弱国也,东不如齐,西不如赵,岂能东无齐、西无赵哉?而君甚不善苏秦,苏秦能抱弱燕而孤于天下哉?是驱燕而使合于齐也。且燕亡国之余也①,其以权立,以重外,以事贵②。故为君计,善苏秦则取,不善亦取之,以疑燕、齐。燕、齐疑,则赵重矣。齐王疑苏秦,则君多资。”奉阳君曰:“善。”乃使使与苏秦结交。

[注释]

①燕亡国:指公元前314年齐国攻下整个燕国,杀燕王哙之事。②以权立:犹言依靠权力做国君。以重外:犹言凭借宝物寻求外国支持。以事贵:犹言利用国事追求显贵。

[译文]

奉阳君李兑察觉苏秦替燕国实行反间计,于是心里十分厌恨苏秦。苏秦返回到燕国时,有人为苏秦对奉阳君说:”如果齐、燕两国断交,那么赵国就会得到诸侯的重视,如果齐、燕两国关系密切,那么赵国就会受到轻视。现在您要到齐国去,这可是对赵国一点利处也没有。我私下觉得您的行动是不可取的。”奉阳君说:”你怎么说我要让齐、燕交好呢?”这个人回答说:“现在治理燕国的人是苏秦。然而燕国是弱国,它在东边比不上齐国强大,在西边也不如赵国强大,难道在东边失去齐国,在西边又失去赵国的邦交吗?再说您对苏秦也不是很友善,苏秦怎么能守着一个弱小的燕国得罪天下诸侯呢?这是您逼着燕国让它和齐国联合。再说,燕国还担负着城毁人亡的遗恨,那些内奸曾经以权谋私,拿宝物媚外,以国事寻求自身的显贵。所以要我为您出谋划策,如果打算结交苏秦,就与他亲近,如果不想结交苏秦也应靠近他,以使齐国对燕国产生怀疑。只要燕、齐之间产生怀疑,那么赵国就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齐王再怀疑苏秦要使燕、赵联合。那么您就能得到一笔资财。”奉阳君说:“好吧。”于是就派使者前去和苏秦结交。

权之难

[原文]

权之难①,燕再战不胜,赵弗救。哙子谓文公②曰:“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文公曰:“善。”令郭任③以地请讲于齐。赵闻之,遂出兵救燕。

[注释]

①权之难:此章当在赧王十九年,燕昭王时与齐人战于权地。②文公:应作昭王。③郭任:燕人。

[译文]

权地的战役,燕军在两次战斗中都失败了,赵国又肯不来救援。子哙对昭王说:“不如割让土地请求与齐国讲和,赵国必来救援我们。现在他们不来救助我们,将来也得向我们示好。”昭王说:“好吧。”于是就打算派郭任把土地割让给齐国,请求结盟。赵王听到此事之后,就派出军队前来救助燕国。

燕文公时

[原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公卒,易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按齐王戈而却①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对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②者,以为虽偷③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④,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

齐王曰:“然则奈何?”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⑤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仅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业矣。所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涂⑥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注释]

①却:使退却。②乌喙:一种有毒的东西。③偷:暂且。④雁行:向大雁飞行一样,按顺序前进。在此指充当先锋。⑤开罪:得罪。⑥涂:通“途”。

[译文]

燕文公在位的时候,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为妻。燕文公死后,太子易王继承了王位,齐宣王趁着燕国遭遇国丧的时候攻打燕国,连着攻下了十座城池。武安君苏秦为了燕国去游说齐王,他两次行跪拜礼表示庆贺,接着又仰面吊唁。齐王按住手边的兵器喝令责备他,让他退却,说:“为什么在庆贺之后这么快就吊唁?”苏秦答:“人在饥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去吃有毒的食物的原因,是觉得吃下去虽然能暂时充饥,但毒死和饿死一样都非常痛苦。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确是强大秦国的女婿。大王贪图十个城池却和强秦结下了仇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前锋,而强大的秦国在后方支援,招揽天下的精兵来攻打齐国,这就好比您吃下了有毒的食物一样。”

齐王问道:“这可该怎么办呢?”苏秦答道:“圣人处理事情,可以把灾祸转变为吉利,让失败转变为成功。所以虽然齐桓公好女色,但声名依然显赫;韩献子得罪了赵盾,却让两个人的交情更加深厚,这就是将灾祸变成吉利、把失败转为成功的典范。大王如果愿意采纳我的计策,不如把燕国的十座城池还回去,用恳切的言辞向秦国道歉。秦王得知大王您是顾忌秦国才归还这十座城池,一定会感激你;而燕王没费气力就收回了自己的城池,必然会对大王感恩戴德。这就是把强敌转化为友好的邦交策略。而且现在燕、秦两国都跟齐国建立了友好邦交,其他诸侯国也都会听从大王的号令。这样一来,虽然大王对秦国说了些谦恭的好话,但却用十座城池换来了各诸侯国的尊重,这是建立霸业的功绩。这就是所谓的变坏为好,变失败为成功的意思。”

齐王听了以后很满意,于是把吞占燕国的十座城池还了回去,还拿出黄金千金表示歉意,一路上表现得非常谦卑,向秦国请罪并表示愿意结为兄弟之邦。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原文]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③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者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注释]

①武安君:苏秦在燕国的封号。②不取素餐:不白吃饭。③自覆:犹言自我满足。④趣:志趣。

[译文]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谗毁苏秦说:“武安君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用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的身份,屈尊礼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表示与小人为伍啊。”

武安君从齐国归来,燕王不再任用他。他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郊野平庸之辈,前来见你,当初身无半点功劳,您亲身到郊外迎接我,让我在朝廷上占居显要地位。现在我为您出使齐国,得到了十个城池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您却不相信我,一定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诽谤我。假如我像别人说的那样不守信用,是您的福分。如果我像尾生那样守信,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尽孝,有这三种天下最可贵的德行,来为你办事,可以吗?”燕王说:“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不会来事奉你了。”

苏秦接着又说:“如果我要像曾参那样的孝子,他的行为准则是不会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个晚上,你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如果我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受无功之禄,认为武王的行为不合正义,不肯做他的臣子,又拒绝接受孤竹君位,饿死在首阳山。廉洁到如此的程度,怎么肯步行千里来到微弱的燕国,事奉处境艰危的国君呢?如果我像尾生那样守信,约会的时间到了而情人没有来,河水暴涨,宁肯抱着桥柱死去,也不愿离开。守信到了如此程度,怎么会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望而成就大事业呢?再说,守信的行为,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是安于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去的途径。况且,三王轮流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您现在安于现状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军营丘,楚国的势力也不能越过沮、漳二水,不能在边城以外去寻求发展。况且我在东周还有老母,抛开保守的做法,而谋求进取的策略,我的趋向本来就和你不一致。您是安于现状的君主,我是积极进取的臣子,这就是所谓因忠信而得罪君主的原因啊。”

[原文]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①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②。主父大怒而笞③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臣之事,适④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⑤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注释]

①药酒:毒酒。②阳僵弃酒:佯装跌倒打翻了酒。阳,通“佯”,佯装。③笞:鞭笞。④适:恰巧。⑤亢:提高。

[译文]

燕易王说:“忠信怎么会得罪我呢?”苏秦回答说:“大王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我有一个邻居到远方做官,留在家的妻子却和别人通奸,当得知丈夫要回家时,奸夫很担心,这时奸妇对奸夫说:‘你不必担心,我已经准备好毒药等他回来。’过了两天丈夫回来了,妻子叫侍妾端毒酒给他喝,侍妾得知这是一杯毒酒,男主人喝了就会被毒死,可是把这件事告诉男主人,女主人就会被赶走,因此侍妾就故意跌倒把毒酒洒了,不料男主人竟然大怒而鞭打侍妾。侍妾故意把毒酒弄洒,救了男主人一命,保全了女主人在家中的地位。侍妾忠贞到如此程度,然而竟逃不过男主人的鞭打,这就叫做‘以忠信而获罪’。

“我今天的所作所为,不幸恰好有些如同这侍妾的故意把酒弄洒的情况。况且我事奉大王,是为了提高燕国的地位,希望对燕国能有所帮助,不料我竟因此获罪,我担心以后来事奉大王的天下士子,都不敢相信能够做到这样。再说,我前往齐国游说的,并不是用欺骗手段。不过其他国家使者游说齐国的,没有谁像我说得这样让人信服。即使他们好比尧、舜一般明智,齐国也不肯相信他们的话。”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原文]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逼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之可以击人。与代王饮,而阴①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歠,即因反斗击之。’于是酒酣乐进取热歠。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其姊闻之,摩笄②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狼戾③无亲,大王之所明见知也。且以赵王为可亲邪?赵兴兵而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却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兴师以征伐。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赵不敢妄动矣。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燕王曰:“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④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献常山之尾五城。”

[注释]

①阴:暗中。②笄:古代男女盘头发用的簪子。③狼戾:凶残暴戾。④裁:决断,主事。

[译文]

第28章 齐策四(1)第83章 韩策三(3)第60章 赵策三(6)第86章 燕策一(3)第38章 楚策一(3)第68章 魏策二(3)第1章 东周策(1)第27章 齐策三(2)第13章 秦策二(2)第12章 秦策二(1)第8章 秦策(3)第15章 秦策二(4)第11章 秦策(6)第40章 楚策二(1)第94章 宋、卫策(1)第82章 韩策三(2)第21章 秦策四(3)第37章 楚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21章 秦策四(3)第29章 齐策四(2)第71章 魏策三(3)第43章 楚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93章 燕策三(3)第69章 魏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67章 魏策二(2)第55章 赵策三(1)第17章 秦策三(1)第78章 韩策二(1)第2章 东周策(2)第67章 魏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81章 韩策三(1)第55章 赵策三(1)第1章 东周策(1)第84章 燕策一(1)第34章 齐策六(2)第66章 魏策二(1)第42章 楚策三(1)第85章 燕策一(2)第31章 齐策五(1)第1章 东周策(1)第38章 楚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42章 楚策三(1)第46章 楚策四(3)第47章 赵策一(1)第57章 赵策三(3)第40章 楚策二(1)第36章 楚策一(1)第70章 魏策三(2)第95章 宋、卫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18章 秦策三(2)第80章 韩策二(3)第51章 赵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第87章 燕策一(4)第21章 秦策四(3)第49章 赵策一(3)第53章 赵策二(3)第42章 楚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23章 齐策一(2)第41章 楚策二(2)第45章 楚策四(2)第14章 秦策二(3)第68章 魏策二(3)第38章 楚策一(3)第57章 赵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39章 楚策一(4)第39章 楚策一(4)第19章 秦策四(1)第4章 西周策(1)第74章 魏策四(3)第77章 韩策一(3)第42章 楚策三(1)第28章 齐策四(1)第75章 韩策一(1)第1章 东周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87章 燕策一(4)第2章 东周策(2)第79章 韩策二(2)第52章 赵策二(2)第67章 魏策二(2)第78章 韩策二(1)第72章 魏策四(1)第70章 魏策三(2)第1章 东周策(1)第91章 燕策三(1)第84章 燕策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