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召燕王
[原文]
秦召燕王①,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②:“楚得枳③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④,秦之深仇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⑤,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⑥,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⑦,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⑧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⑨,一日而继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⑩。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隘为楚罪。
[注释]
①燕王:指燕昭王。②约:犹言阻止。③枳(zhǐ纸):地名。④有功者:指有战功的国家。⑤汶:指汶水,即岷江,源于四川北部岷山。⑥巴:指大巴山,在今陕西郑县西南。⑦宛:地名。随:地名。⑧隼(sǔn笋):一种小型鹰类。⑨少曲:地名,在今河南孟县。⑩繇(yáo摇):通“摇”,动摇。郑:韩国国都。隘:即塞,在今河南信阳南。
[译文]
秦国召见燕昭王,燕王打算前去。苏代阻止燕王说。“楚国虽得枳地却让自己的国土沦丧,齐国虽得宋地也使自己的国土沦丧,齐、楚两国都不是因为有了枳地、宋地就去事奉秦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取得战功的国家,都是秦国最仇视的国家。秦国夺取天下,不是推行仁义,而是实施****。秦国在天下实施****,曾直言不讳地告诉楚国说:‘蜀地的兵马,驾快船沿水而行,凭借夏天盛涨的江水优势进入长江,五天就可到达郢都。驻扎在汉中的军队,乘船从大巴山出发,凭借夏天盛涨的江水进入汉水,四天就能到达五渚。我在宛地集结军队,向东进军随地,智慧的人来不及谋划,勇敢的人来不及发怒,我这样做的话,就像射小鹰一样容易。楚王却要等待天下诸侯一起攻打函谷,这和实际情况不是相差得太远了吗?’楚王因为这个缘故,十七年来一直事奉秦国。秦王也曾直言不讳地告诉韩国说:‘我从少曲起兵,一天之内就可以截断太行的要道。我从宜阳发兵直达平阳,二天之内,六国没有不撼动的。我离开两周直逼郑地,五天时间就可以夺取整个韩国。’韩国认为是这样,因此就开始事奉秦国。
“秦国打算攻打安邑,又害怕齐国来救援,就把宋国这块到嘴的肥肉给了齐国,秦王说:‘宋王昏庸无能,曾做个木头人画出我的模样,射那木人的脸。我的国土与宋国相隔太远,发兵麻烦,不能前去去攻打。齐王如果能攻破宋国占有土地,这和我自己得到宋国的土地没什么两样。’秦国已经得到安邑,截住女戟要道,于是就把攻破宋国说成是齐国的罪过。秦国要攻打齐国,又恐怕六国诸侯去救援,于是就把齐国这块到嘴的肥肉让给六国说:‘齐王四次和我订约,四次都欺骗了我,有三次还打算带兵六国攻击我。所以说,齐国与秦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我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消灭它!’秦国已经得到宜阳和少曲,又把蔺和石拿下,于是就把攻破齐国说成是六国的罪过。秦国想要攻打魏国所以很重视与楚国的关系,于是就把南阳这块到嘴的肥肉让给楚国,秦王说:‘我本来要和韩国断交!所以破坏了均陵,封锁塞,如果楚国从中得到好处,犹如我自己得到好处一样。’后来魏国背弃盟国而与秦国联合,秦国就以封锁塞做为楚国的罪行。
[原文]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羸则兼欺舅与母。适燕者曰以胶东①。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②,母不能制,舅不能约。龙贾之战③,岸门之战④,封陵之战⑤,高商之战,赵庄之战⑥,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⑦,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急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燕乃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⑧,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王诸侯。
[注释]
①适:通“谪”。②刺蜚:蜚,通“飞”,指飞虫,比喻轻易。③龙贾之战:周显王三十九年,秦击败魏龙贾军。④岸门之战:周赧王元年秦军在岸门大败韩军。⑤封陵之战:周赧王十二年秦军在封陵击败魏军。⑥赵庄之战:周显王四十一年秦军在黄河西部击败赵庄。⑦上雒之地:即上洛之地。⑧不:同“否”。
[译文]
“当秦兵被围困被林子里,这时才想到尊重燕、赵,把胶东送给燕国,把济西送给赵国。又和魏国勾结,送去公子延做人质,于是魏将犀首才让秦国兵马过境攻打赵国。军队在离石受到挫伤,又在马陵吃了败仗。这样秦国愈加尊重魏国,就把叶和蔡割让给魏国。当秦国和赵国讲和之后,它又去逼迫魏国,但魏国始终没有割让土地给它。由此可见,一旦秦国处于劣势,就让太后或穰侯去讲和,假如打胜了就又要欺骗舅舅和母亲了。秦王拿胶东的事责难燕国,以济西的事责难赵国,以叶和蔡的事责难魏国。指责楚国说是因为封锁隘,遣责齐国说是因为灭宋,这样的做法,就像连环套的变戏法,永无休止。发动战争像刺小虫和绣花一样轻松,母亲管不了他,舅舅更没法制止他。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国杀死数百万的三晋的人民。现在那些侥幸存活下来,也都死在秦王手下遗孤的手中。西河的外面,上洛之地,三川和晋地的战祸,三晋的人死伤过半。秦国的兵祸如此之大,可是燕、赵中的亲秦派,都争着去事奉秦国,取悦自己的主子,这是我最担心的事。”
于是燕昭王没有到秦国去。苏代在燕国重新受到重视。燕国就约定诸侯合纵,像苏秦在的时候一样,有的答应合纵,有的却反对,但是天下诸侯却从此推崇苏家的合纵策略。苏代、苏厉都享尽天年而终,他们在诸侯中的名声也显赫。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原文]
苏代①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奉阳君不听。乃入齐恶②赵,令齐绝于赵。齐已绝于赵,因之燕,谓昭王曰:“韩为谓臣曰:‘人告奉阳君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守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请告子以请,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虽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齐之有赵累也,出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齐大恶于赵,臣犹生也。令齐、赵绝,可大纷已。持臣非张孟谈③也,使臣也如张孟谈也,齐、赵必有为智伯者矣。”
[注释]
①苏代:苏秦的弟弟,一说是苏秦的兄长。②恶:诋毁。③张孟谈:赵襄子时的名臣。
[译文]
苏代为了帮助燕国前去游说赵国的奉阳君,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去攻打齐国,奉阳君没有听从苏秦的建议。于是苏代到了齐国用言语中伤赵国,让齐王和赵国断绝了关系。齐国和赵国断绝关系以后,苏代返回到燕国,对燕昭王说“韩为对我说‘有人给奉阳君出主意,这次让齐国与赵国断交的人,正是苏代;让齐王召回蜀子没去攻打宋国,还是苏代;让齐王争取秦国的支持来共同攻打赵国的,还是苏代;让齐王派出精锐的军队操控赵国人质的,又是苏代。实话告诉您,假如齐国真的派出精锐部队操控人质的话,我一定会这样对您的。’他说的话虽然难听,但是大王不要替我担心。虽然我知道这次去齐国,赵国肯定在背后诋毁我,但为了完成大王的心愿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前去了。假如我死后齐国和赵国关系恶化,那我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如果让齐国和赵国断绝关系的话,就会让局势大乱。可惜我不是赵国以前的大臣张孟谈,假如我也像他一样有智谋的话,齐国和赵国中的一个必然会像知伯一样灭亡。”
奉阳君告朱与赵足
[原文]
“奉阳君告朱与赵足曰:‘齐王使公玉丹令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①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父。顺始与苏子为雠②,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
“奉阳君之怒甚矣。如齐王之不信赵,而小人奉阳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时大纷之,解而复合,则后不可奈何也。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③,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耻,为诸侯不足以为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④。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注释]
①顺:齐国的公子顺。②雠:仇敌。③循:顺从,引申为和善。④厉(lài癞):通“癞”,癞病。
[译文]
“奉阳君告诉朱和赵足说:‘齐王让公玉丹宣称,坚决不让韩珉来齐国,现在却召他来。坚决不委派给苏秦政事,现在却封赏他,并让他做相国。坚决不同燕国联合,现在却把同燕国的邦交当成当务之急。我所依靠的人是顺子,现在他的话比他父亲的还天马行空,顺子开始的时候同苏秦有仇。等见到苏秦后,觉得苏秦对他没有什么害处,如今竟认为苏秦贤能,与苏秦关系很好,这样一来,我失去齐国的支持了!”
“奉阳君为了这件事非常恼怒。如果齐王不信任赵国,奉阳君这个小人,就会因此而背叛齐国。不如趁现在大乱的时机背叛齐、赵两国,一旦它们两国的冰释前嫌,就会重新联合起来,那么以后就不能对它们两国怎么样了。因此齐、赵两国的联合如果能够改善,死不足以作为对我的惩罚,逃亡隐居不足以雪我的羞耻,做诸侯也不能使我引以为荣,披散头发漆黑脸面满身长癞也不足以除去我的耻辱。然而我仍有担心的事,我死去了,如果齐、赵两国不和,它们邦交的恶化,我也满意了;假若我死后,它们又互相效力,这是我忧虑的。如果我死去它们互相攻伐我,我一定赴汤蹈火,也要抵制他们的进攻。尧舜那样贤能都死去了,禹、汤那样智慧都死去了,孟贲那样勇猛都死去了,乌获那样勇猛也死去了,活着的万物难道有不死的吗?顺应必然的事理,完成您的愿望,大王还有什么担心的吗?
[原文]
“臣以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韩、魏循自弃,而为之取秦,深结赵以劲之,如是则近于相攻,臣虽为之,累燕。奉阳君告朱曰:‘苏子怒于燕王之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无燕矣。’其疑至于此,故臣虽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呜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①。伍子胥②逃楚而之吴,果与柏举之战③,而报其父之仇。今臣逃而纷齐、赵,始可著于春秋④。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⑤之难,管仲逃子鲁;阳虎⑥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地,望诸⑦攻关而出逃;外孙之难,薛公释载⑧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故举大事,逃不足以为辱矣。”卒绝齐予赵,赵合于燕以攻齐,败之。
[注释]
①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②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名员。由于费无忌的谮害,楚平王杀死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兄伍尚,伍子胥被迫逃往吴国,后为父兄复仇。③柏举之战: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进攻楚国,战于柏举,楚军五战五败,吴军攻入郢都。④春秋:指历史。⑤桓公:指齐桓公。⑥阳虎:春秋后期季孙氏的家臣。鲁定公八年,他要废除三桓的势力,被击败。⑦望诸:疑即中山国相国蓝诸君。⑧载:车。
[译文]
“我觉得不如从这里逃跑。我借道韩国、魏国到齐国,为齐国联合秦国,又努力结交赵国,为了加强它的势力,如此齐、赵两国互相攻打的形势就接近形成了,我虽然这样做,仍怕连累燕国。奉阳君告诉朱说:‘苏秦怨恨燕王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让他做相国,加上又没给他卿士的地位,大概他不愿意与燕国共事了。’他怀疑到这种程度,所以我这样做,也不会连累燕国,又不用大王发兵。伊尹两次从商汤那里投奔到夏桀处,又两次从夏桀那里投奔到商汤处,最后果然参与了鸣条的战争,拥戴商汤做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到了吴国,果然通过柏举之战,报了自己父亲被杀的深仇。现在我的逃亡造成齐、赵两国之间的大乱,也将可以载入史册。再说那些干大事的人,哪个没有逃亡的经历呢?齐桓公蒙难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之乱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珪逃到秦国,望诸担任中山国的相国,到赵国去出使,赵国企图挟持他索取土地,望诸攻下关隘逃出赵国;外孙之难时,田文抛弃车辆逃出关隘,三晋称他为义士。所以干大事的人,逃跑也不能算是耻辱。”苏秦终于分裂了齐国、赵国,赵国联合燕国攻打齐国,打败了齐国。
苏代为燕说齐
[原文]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①,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②,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③:‘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④,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⑤,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⑥。”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注释]
①齐王:齐威王。②比:连续。③伯乐:春秋时人,名阳,善于相马。④还:同“旋”。⑤骏马:苏代自喻。⑥马食:指酬金。
[译文]
苏代替燕国去游说齐国,还没见到齐威王,就先对淳于髡说:“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的早晨守候在市场里,无人识得他的马是上好的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打算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了,也没有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只要这样做了,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如今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引荐,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我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对他很欣赏。
苏秦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原文]
苏秦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间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臣请为王弱之。”燕乃伐齐攻晋。
令人谓闵王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子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则赵不敢不听,是王破燕而服赵也。”闵王曰:“善。”乃谓苏子曰:“燕兵在晋,今寡人发兵应之,愿子为寡人为之将。”对曰:“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