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不只有棒球和少年

《棒!少年》,只看名字,很容易被误解为一部热血体育题材电影,实际上,它向观众展示的不只是运动

导演许慧晶镜头对准北京郊区一座爱心棒球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少年相聚于此,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棒!少年》有两条明晰的人物线索:一方面,新队员马虎的加入搅乱了基地原本宁静,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马虎脾气火爆,虽然只有十来岁,但骂人、抄棍子打架样样在行,和队友们矛盾不断,练球也漫不经心。另一方面,来自河北涞源的“元老队员”梁正性格乖巧细腻,作为投手,他被教练们寄予厚望。这两个孩子,几乎完全处于对立面上,在充满了火药味的碰撞中,球队得到了去美国比赛机会

《棒!少年》的故事并不复杂,但透过“棒球”的外衣影片切入了众多社会话题,比如当下人们常常探讨的“原生家庭”。无论马虎还是梁正双,他们的不幸从出生时就已注定。油盐不进的马虎三个月大时,母亲就离家出走,在外工作的父亲很少回家奶奶向别人家要衣服鞋子,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而根据马虎的描述,父亲爱打架,“一切都是爸爸造成的”;梁正双的童年中不仅没有母亲的影子,父亲也因病早早故去,他出生时因为“太小了”,甚至无法送给别人收养,还差点儿被“拿土给埋了”。对这些边缘化的孩子,《棒!少年》的展现是细致的,也是残酷的。

影片牵涉的现实话题还有很多,比如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马虎的父亲、梁正双的大伯都无比希望孩子留在棒球队,因为“咱们这地方没前途”。再比如拆迁,棒球队南方冬训场地在一片待建的高层住宅里,离开时,场地负责人告诉“师爷”,这里很快就要盖房子,“一千多万的场地两年就废掉”,而在北京,棒球队也始终在“流浪”。去往美国比赛前夕,基地的球场宿舍也都面临拆迁……

厚重的现实观照人文色彩,为《棒!少年》注入了比打几场惊心动魄的棒球比赛更耐人寻味的魅力。导演另一重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纪录片标志性长镜头快节奏剪辑让电影的观感并不那么沉重和压抑,反而带着体育题材一贯的热血和力量,但也正因如此,电影的部分内容处理看起来有些散碎。影片还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颇具想象空间结尾,在一棵大树下,因美国比赛失利而有抑郁倾向、暂时留在家里的梁正双对大伯呼唤道:“你不能丢下我不管。”这个戛然而止的收束,与棒球队中除了比赛其他都不用过多操心的日子相比,有着梦醒一般的悲凉。

那些没能像马虎、梁正双被幸运选中却同样贫困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到底该怎样逆转呢?《棒!少年》显然给观众留下了深思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