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游泳正夯!专家示警:「戴脖圈」恐伤颈椎 体验前注意3重点
文/叶懿德 图/pixabay
近年来,宝宝游泳愈来愈夯,社群媒体上有许多宝宝戴着脖圈在水中可爱漂浮的画面,或是由父母带着宝宝一起下水,到底宝宝游泳对孩子发展有什么帮助?过程中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看着小宝宝戴着脖圈,小手、小脚ㄚ在水中滑呀滑的软萌样子,融化了不少人的心,再加上似乎对于宝宝脑部、肢体发展有帮助,吸引不少新手爸妈纷纷带着自家宝贝尝鲜体验,但日前中国大陆传出憾事,一名刚满月的女婴在母亲和外婆监管下,戴着脖圈在家中游泳,后来女婴毫无动静,大人以为孩子睡着了,等到发现异状送医时,仍因缺氧时间过长,不幸过世。
「这个事件满夸张的,家长有点太疏忽了,其实我对于小宝宝戴脖圈游泳这件事并不推荐,也不会想带孩子体验,」儿童职能治疗师、婴幼儿游泳教练吴宇辰(小鱼老师)解释,脖圈游泳让宝宝用脖子当支撑点,不太符合人体力学,若是长时间(超过30分钟)维持在固定姿势下,恐怕会影响到颈椎关节,且戴脖圈也可能压迫到宝宝的呼吸道,安全风险太大。
「戴脖圈游泳是不自然的作法,2个月以下婴儿脖子还没发育完全,即使水有浮力可以帮助支撑体重,但还是可能会影响脖子的血液循环和颈椎,且脖圈材质良莠不齐,也可能造成婴儿颈部红肿破皮,这都是需要注意的,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这样是安全的做法,」长庚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加护病房主任徐任甫表示。
吴宇辰则强调,「最大的危险就在于,家长觉得小朋友在水里很安全,」无论是用泳圈还是脖圈等浮具,若是家长觉得很安全,就容易会因为疏忽而发生意外。
(图片来源 / pixabay)
目前常见的宝宝游泳型态,可分为脖圈游泳(个人漂浮)及亲子共游2种形式,亲子共游指的是,由爸爸或妈妈抱着、托着孩子游泳,全程陪同。徐任甫医师认为,宝宝游泳是一个很好的运动,有助于孩子的心肺、肌肉、神经发展,且对于孩子食欲、睡眠也有帮助,「在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游,与其看着孩子戴着脖圈游,或是别人抱着孩子游泳,还不如亲子共游会是更好的做法。」
他解释,在亲子共游的过程中,能透过活动增加亲子互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互动过程也对于父母和孩子有正向的影响,父母在陪伴孩子戏水时,可能会更增加育儿的自信,孩子也能在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亲子共游的过程中,我最重视,也是最大的好处就是增进亲子互动,」不过吴宇辰提醒,并不是有家长陪着就足够,过程中也会让家长练习引导孩子的技巧,学习观察宝宝的需求、回应宝宝的情绪,当家长学会如何好好引导孩子,才能真正增进彼此关系、增加信任度及安全感。
宝宝在0~2岁的感觉动作期,会利用各种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吴宇辰指出,这时候尝试宝宝游泳,能够增加宝宝感觉动作、肢体探索的经验,帮助宝宝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发展,且水中浮力和重力抵销,对于宝宝训练抬头、坐等抗重力动作有帮助,尤其是发展较迟缓的孩子。
此外,水中的阻力、浮力、水压的特性,提供丰富的本体觉、触觉及前庭觉,帮助宝宝感觉统合的发展。「虽然也可以透过其他方式增进孩子的感觉统合发展,像是前庭觉可透过平衡游戏、秋千训练;触觉可透过拥抱、按摩,来达到让孩子情绪稳定、舒缓焦虑的效果,但游泳是可以同时给予本体觉、触觉及前庭觉的丰富环境,我自己也是生了女儿之后,开始带着她尝试游泳,」吴宇辰说。
2个月以上的宝宝就能体验、感受漂浮的感觉,这个阶段的宝宝颈部发育还未完全,最重要的是头部控制,避免让宝宝喝到水,若是4~6个月以上的宝宝已经会翻身、爬行,就可以开始尝试更多动作。不过吴宇辰也提醒,家长的期待要正确,让宝宝游泳是希望培养孩子对水的喜好和兴趣,让孩子不怕水,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会复杂的游泳姿势,过程中家长也要有耐心,适切地引导和耐心观察孩子。
若想带宝宝尝试游泳、体验漂浮,最好选择具备婴幼儿游泳证照的师资指导,可先透过试上课程,挑选合适、有默契的老师,至于场地选择上也应留意以下几点:
1. 水温控制: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健全,建议控制在32~35℃,这样的水温宝宝不容易着凉,也比较容易放松。有异位性皮肤炎的宝宝,则要避免超过33℃的水温。
2. 慎选场地:尽量选择氯含量较低的泳池,或挑选用臭氧、紫外线或铜银离子等方式杀菌的泳池,且结束后要让宝宝冲水或洗澡。
3. 适宜时间:建议在宝宝睡饱且喝完奶后的1小时再安排课程,且最好避免挑选人多、吵杂的时段,可能会让宝宝太紧张,水质卫生也恐会受到影响。
徐任甫医师强调,戏水仍存在一定风险,无论是孩子自己玩水,还是亲子共游,家长务必要全程关注孩子,并且挑选安全、合适的场所,若是身上有伤口的宝宝也要避免下水,恐有伤口感染的风险
延伸阅读:
游泳有助缓解下背痛 但2种姿势要避免
疫情持续升温去游泳安全吗? 来看运动医学科医师怎么说
易胖体质也能瘦下来 研究告诉你「6种运动」比游泳还有效
儿童为何不易感染武汉肺炎? 专家这样解惑
艾力克斯夫妻教育小孩观念大不同! 透过「一个方法」化解问题、维系家庭好关系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