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评杜如松《长期博奕》(上)(周永秦)

图为舷号18的大陆海军第3艘航母福建舰。(央视)

杜如松(Rush Doshi),现任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中国事务主任,是拜登政府负责对中政策的核心幕僚。2021年7月他出版新书《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的大战略》(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引发热烈讨论与关注。外界好奇其立场多大程度影响拜登对中政策,也在观察作为新兴华府青壮派的「中国通」,杜氏观点是否也反映下一辈美国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对于中国大陆事务的新见解。

杜氏在《长期博弈》提出中国大陆存在一横跨近三十年的「大战略」:自上世纪90年初「三连发事件」(天安门事件、苏联解体、伊拉克战争)后,北京意识到美国将成潜在之敌,但自身没有与之对抗的本钱。对此,中国大陆官方研拟一个从长计议的大战略:自「削弱」战略(1989~2008)到「建立」战略(2009~2016),最后是「全球扩张」(2017至今),一步一脚印「取代」美国霸权。该书就以这大战略的「三步走」,分军事、政治、经济三部分,论证中国大陆在这些领域的发展,都是依循大战略步伐。

探讨当代中国大陆崛起与意图的书所在多有,杜氏《长期博弈》特别在于他在文献审阅上的用心着墨:用近三十年大量中文资料的统整与搜集,更有系统组合中国大陆该段时间的「意图」与「行动」,而这两元素正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观察行为者的关键指标,让其论点看上去颇具说服力。不过细而观之,会发现仍然有遗漏、缺陷之处,有待深入论证。

就军事领域为例,杜氏认为在「削弱」战略时,中国大陆的目标在于削弱美国力量,因此力求发展专职反舰的柴电动力潜舰、反舰弹道导弹等「杀手鐗」武器;待2008金融危机后,北京发现「东西降」趋势明显,美国被削弱产生的战力真空需要填补,因而改行「建立」战略,大举兴建航空母舰、驱逐舰,扩增两栖部队等动作,增加中国大陆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

国际关系习惯以国家作为行为者的基本单位,不免忽略国内状况影响这一事实。为此,杜氏这特别花一章说明中国共产党体制在拟定并遵循大战略的潜在优势,让其观点看起来更加诱人。然而,中国大陆过去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领导人个人因素影响国家行为之深。正如台大政治系张登及教授所评,是否历任中国大陆领导人都自觉其目标是取代美国霸权的长期大战略,论证起来颇有挑战。

我们可以假定,北京在军事发展上并没有这么深思熟虑,很多时候建军、扩军停滞仅是因技术或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持而拖延,待条件允许再进行。换句话说,中国大陆的军事能力发展可能不是长远大战略指使,而是在某段时间取得技术,同时赚够钱了,当然就有理由建造新武器了。

杜氏在书中也有与其他理论进行对话,例如战力扩散论(一国军事力量发展会效法世界首要强国)、战力采用论(一国军事力量发展取决于其能负担的技术与资金)、官僚政治论(一国军事力量发展取决于政府内部官僚斗争与决策)等,借此增加其大战略的正当性。惟围绕这些对话的篇幅较少,这也是为何笔者认为其大战略论有许都可以重新检视之处。

事实上,有许多充足的理由可以反驳杜氏的看法,例如他说中国大陆在「削弱」战略时期选择发展专门用于反舰作战的潜舰,是为了削弱美国力量而来。但事实上,当时中国大陆的军事发展很大程度都是承袭前苏联(杜氏自己在文章中也有提到),甚至90年代与2000年初相继购买了十余艘基洛级潜艇,这种对军备与战术战法的沿袭属于战力扩散论与战力采用论范畴。

如果中国大陆要军事现代化,以世界军力第一名的美国为对象,再合理不过,尤其依照杜氏「三连发」的逻辑,中国大陆在看到伊拉克战争美军的科技优势,更有理由遵循美国步伐。然而此「削弱」战略时期,中国大陆却是依循前苏联脚步,航母也是从乌克兰买回来的瓦良格号,据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中国大陆希望效法的对象一直是美国,但碍于资金与技术无法与美匹敌,因此沿用前苏联作法与装备,待后续资源充足后再依循美国的步伐。

这可以解释为何中国大陆往后陆续发展了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舰(舍弃掉苏联特有的滑跳弹射)、建造两栖突击舰,以及配备相位阵列雷达的驱逐舰等(2005年服役的052C),前二者都是苏联/俄罗斯没有的军备,后者研制时间比俄罗斯还要早数年。而这些武器帮助扩展中国大陆在周边区域的影响力,也就成为杜氏认为有「建立」战略存在的依据了。(作者为北京大学「䇹政计划」访问学人、军事评论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