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美中为何南海隔空交火?
▲马提斯(右)表示,中俄的长期战略竞争对美国造成巨大威胁;傅莹则表示(左)这只是美国「冷战思维」作祟心理。 (图/达志影像/美联社/合成图)
从最近中美两国官员的隔空交火来看,美国直指中俄两国是「战略竞争对手」,中国不以为然,认为美国是「冷战思维」。美方官员则指出中俄两国的确分别在南海、欧洲以行动挑战美国为首的势力。双方话都说得很直白,显示在东亚地区,继朝鲜半岛之后,南海将成为美中两国下一个冲突热点。
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16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指摘美国不应拿中国作为调整自身核态势的借口;也参加该项会议的美国国防部长马提斯(James Mattis)则在17日返国途中说,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让美国视其为「战略竞争对手」。
第54届慕尼黑安全会议16至18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多年以来,这项会议一直是各国军事、外交和情报专家对话的重要平台。这样的机锋「对话」看来不简单。
举朝鲜半岛为例,傅莹说美军及其盟国与北韩之间的军事敌对态势一直是朝鲜半岛紧张的根源。平壤视华府的巨大军事压力,威胁到国家存亡,为实现终极自保而走上拥核之路。然而,她话锋一转,强调美国不应拿中国作为自己调整核态势的借口,所谓「中国对美国威胁」毫无根据。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俄等大国不应相互视对方为战略竞争对手或威胁,而应加强对话。他说美国将中俄两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只是美国的「冷战思维」而已。
马提斯17日在返国旅程中则指出,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乃是中国将南海的岛礁变成军事碉堡。在欧洲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则是俄罗斯侵占克里米亚,以及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支持分离分子。
在傅莹与马提斯的隔空辩论中,他们可说针锋相对,有助于外界进一步了解美国为何在最近的报告将中俄两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他们的空中对话制哨具有三项政治意涵与三项战略意涵。
▲川普政府上台后,美国海军已在南海进行多次「自由航行行动」。(图/视觉中国CFP)
首先,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早在2012年就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模式」,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发展出一种不致沦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新关系。未料,不仅前美国总统欧巴马不买帐,而且川普总统也不肯背书。
美国国务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2017年3月访问北京时,曾表示美国认同「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14字原则,因为这也是大陆外长王毅为习近平「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模式」所做的诠释。但是,提勒森的谈话,被美国媒体与智库学者抨击是拱手送给北京的外交大礼。后来,提勒森又数次提到美中关系正处在转折点,双方将讨论如何定义未来50年的美中关系;提勒森当时提到,采行「一中政策」、三个文件与协议让美中两国能长时间遵守,有助于规画今后未来美中两国50年的发展框架。
没想到,川普不接受「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模式」也就罢了,反而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川普政府陆续公布的「美国安全战略」(NSS)、「国防战略纲要」(NDS) 与「核态势评估报告」(NPR) 等三项文件,不仅将中俄两国视为「竞争对手」,并将他们并列为挑战全球秩序与价值观的「修正主义强权」。
从傅莹与马提斯的空中对话来看,不管北京怎么反对,华府显然是「吃了秤铊铁了心」,仍会继续将中俄两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
其次,傅莹本次参加了主题为「失控的核安全」全会论坛,并发表「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核领域全球治理」的演讲。然而,马提斯对她的演讲内容显然不以为然──难道中国队朝核危机的日益恶化完全没有责任?
第三,就战略层面来看,川普将中俄两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是否会将两个原来就有战略矛盾的中俄两国推向成战略同盟,还是美国有能力分化他们?
最后,从马提斯的谈话可以看出,川普政府对中俄两国分别在亚洲与欧洲挑战美国的利益是高度不满的。然而,除非美国能够推动有效的「印太战略」, 在印太地区合组美日印澳四国联合舰队,在南海预期他海域进行「常态性巡弋」, 确保空中与海上的「自由航行权」,否则中国在南海仍占尽优势。
好文推荐
陈一新/顺便募款?川普国情咨文被讥史上最商业
陈一新/中梵建交十之八九 我中南美友邦危险了►►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陈一新,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系讲座教授。本文转载自2018年2月22日《中国时报》。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