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桑拿天 南北民俗大不同
23日,中国农历大暑,武汉迎来高温,不少市民外出戏水纳凉。(中新社)
每年7月22至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大暑」。中国有句谚语:「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极热」,此时民俗活动也多围绕消暑进行,人们会选择吃一些凉性食物消暑,比如喝绿豆粥、吃凤梨等。有趣的是,由于风俗习惯与气候不同,南北方各有不同消暑饮食习惯。
大暑时节,广东习俗是「吃仙草」,而山东则有「喝暑羊」(羊肉汤)惯例,加上辣椒油、蒜等配料,据说出汗可带走五脏积热、排出毒素。早年北京还有药舖施舍「十滴水」之类的药品,缓解人们的头疼脑热。
吃凉性食物散热
中国新闻网报导,民俗专家萧放表示,二十四节气系统至周秦时期应已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意思是大暑节气比小暑时天气更热。谚语则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指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出现的西方,则雨势很快,想躲都来不及。
农业社会夏季农活繁多,但人们没忘记大暑,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比如,会吃一些凉性食物消暑。
农业社会消暑有特色
广东地区习俗在大暑「吃仙草」。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清甜可口。台湾民众同样有喝仙草茶消暑的习惯。
在山东南部地区,则习惯在大暑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暑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加上辣椒油、蒜等配料,据说可借由出汗带走五脏积热、排出毒素,号称对健康有益。
例如枣庄市民在大暑时,会到当地羊肉汤馆「喝暑羊」,这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时,正是麦收结束,一个短暂的农闲期,杀只羊,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一起吃伏羊,便成了一方民俗。
潮湿闷热的天气极容易「苦夏」,不思饮食,食欲不振,人们讲究「贴伏膘」。此时,北方人习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伏日吃面这一饮食习惯,据史书记载,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北京俗语称「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
小灵通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每年7月22至24日间,太阳位于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二十四节气后,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二十四节气系统至周秦应已出现,最早记载大暑的是《逸周书‧周月解》,写道「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汉代刘安主编的《淮南子》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大暑就在其中。(王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