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忘记送餐成特色 民众喝咖啡体验「记忆中的空白」

北市大安区巷弄里一间不起眼的咖啡馆,店员热情的招揽客人上门,其实店员除社工和照顾者外,全是「年轻型失智症」患者。(图/方万民摄)

走进大安区的一处巷弄,映入眼帘的是整排的住宅,而在整排的住宅区中,隐藏了一间极为不起眼的咖啡厅,仅有一个小小的黑板,上面写着「年轻失智者咖啡」,昭示着这里有一间特殊的咖啡厅正在营业中。路过的人们稍微探头察看,当天负责外场工作的邱大哥热情走出招呼,「要不要进来喝杯咖啡?我们这里的咖啡很好喝喔!」看起来与一般咖啡厅并无太大的差别,让人几乎难以察觉这里的工作人员其实是年轻型失智症的患者。

「记忆咖啡馆」,一间不为营利,一个礼拜只营业一天,里面的服务人员更仅聘用患有年轻型失智症的患者,这是一间可能点餐后却迟迟不见餐点上桌,还得耐心提醒店员─因为「他们忘记了!」这里是台湾失智症协会提供这群65岁以前就患上失智症患者训练的一个场所,希望一方面减缓他们退化速度,又可以持续与社会接轨。

记忆咖啡馆没有华丽装潢,走的是居家温馨路线。当记者抵达时,只见咖啡厅坐满人潮,整间咖啡厅闹哄哄的,充满人声、磨豆机声、烤箱声,各种声音此起彼落,工作人员忙进忙出,甚至认不出到底谁才是工作人员,更难以想像这些工作人员中,除协助的社工外,全都是年轻型失智症的患者。

66岁的邱大哥在52岁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捡回一命后却确诊失智症,成为咖啡馆的「元老级人物」,主要负责外场送餐作业。(图/方万民摄)

而这样的感觉更不只是记者的错觉,就连前来消费的客人也分不出来到底谁才是失智症患者。罹患年轻型失智症已长达14年的66岁邱大哥,当天缓慢的端着装有咖啡和餐点的餐盘送餐,在替客人送上餐点后,熟络的和客人攀谈,甚至豪言,「以后你们礼拜六都来找我,我请你们喝咖啡!」,逗得客人哈哈大笑,过程中邱大哥亲密的和客人们搭肩、合照,若不细问,还以为是常客来访,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其实是第一次光顾。

待邱大哥完成送餐服务后,其中一名客人拉着记者偷偷问到,「他是失智症患者?完全看不出来啊」,点出一般失智症患者其实难以从外貌辨认的情形。不过只要稍微观察,其实不难发现邱大哥的不同之处,除了在端餐过程中移动速度较为缓慢外,尽管邱大哥和客人热络对话,但对话中会出现短暂的停顿和空白─「他忘记要说什么了」。

在咖啡厅已经服务4年的邱大哥,可说是咖啡厅成立至今的「元老人物」,但在确诊失智症之前,他其实是一家国际贸易物业公司的老板,白手起家,更将美丽的大学同班同学娶回家,本应是人生胜利组,却在52岁的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休克,鬼门关前走一遭,尽管捡回一条命,但当他醒来时,认得所有人,却独独不认得和他携手相伴的挚爱老婆,被医生宣判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人生从此变调。

台湾失智症协会专员张育宸指出,年轻型失智症的定义是65岁前确诊,更强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图/方万民摄)

台湾失智症协会专员张育宸指出,年轻型失智症的定义是65岁前确诊,「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这样的发生概率大约为千分之一,协会还曾接触最年轻仅27岁的患者。

他强调,失智症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确诊几乎就能算上是一种「慢性病」,而这群确诊的人们中又多是青壮年族群,这群人往往在家中多扮演着经济支柱的角色,只要被宣告确诊,对每一个家庭来说,绝对都是一场冲击。

「协会所能做的,便是针对这群年轻型失智症患者,提供全面的课程训练与复健,减缓他们的退化速度。」张育宸说,协会还会在心灵上给予家属扶持,陪伴他们度过难关,创造一个温暖而强健的避风港。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