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的高人均所得是假象?

图/本报资料照片

据国际货币基金(IMF)推估,今年台湾人均GDP将达3.4万美元,超过韩国并逼近日本。但一般台湾民众的平均月薪却远远低于韩国,因此就有韩国媒体不服输地质疑:「台湾的高人均GDP是不是一个假象?」

就实况而言,台湾在2019至2021的这三年期间,人均所得大幅增加7,000美元,背后原因在于:其一,新冠疫情封城带动了远距工作、学习、教育、娱乐的需求,进而驱动了3C产品的大爆发。其二,美中贸易、科技战带来的转单、抢单效应。其三,电动汽车对半导体晶片需求的大幅成长。上述三个原因,也代表了半导体、电子资讯业等高科技产业,把台湾的经济拉擡了上来。

3.4万美元的人均GDP,约当新台币110万元,但台湾中位数年所得大概只有50多万元,足足低了一半。背后原因在于半导体、电子资讯业员工的薪水,拉高了台湾薪水的平均值,这也是台湾人均所得大幅提高,但多数民众无感的原因。就统计资料而言,台湾半导体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40%,占全国GDP约13%,但就业人口则只占了7%(约70多万人),这也是每次政府发表人均所得大幅增加,但民众的反应却普遍冷淡的主因。

至于韩国媒体指出台湾人均GDP大幅成长的假象,主要指的是台湾产业发展不平衡,半导体、电子资讯业一枝独秀,但传统产业发展低迷、服务业表现平平。韩国也有类似的缺点,只不过问题出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薪资差距过大。

因此,台湾欲突破人均所得不够平均的迷思,必须从产业的均衡、多样化着手。当然,一个国家的生产因素、政策背景,定有一、两个产业表现优于其他产业,也会排挤到其他产业资源的使用(包括人才、资金、土地、水力、电力等),而倾斜的产业政策,让台湾土地随着半导体园区的开发而大幅飙涨。高科技产业附加价值虽高,但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这是民众望着经济表现优异、人均所得飙升无感的原因,因此,产业多元化势在必行。

产业多元化的推动可以从以下几个面向着手:首先,整合政府资源、基金,成立主权或类主权基金,投资若干新兴产业的新创企业、创投企业,让台湾有源源不绝的创新、新兴领域。不只有半导体、电子资讯业的发展,可扩及生医产业、电动汽车、绿能产业等。

不少人认为台湾有国发基金、台杉基金,但国发基金不做领导投资人,产业政策功能大为减弱;台杉基金较像民间基金,产业政策功能比较少。加上台湾欲在先进科技领域,与国际领导者合作、策略联盟、并购,都要有足够的资本、门当户对才能进行,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就像龟兔赛跑一般,乌龟只能祈求兔子睡着或过不了河才有机会能赶上。

第二,加强半导体的纵深及垂直整合。台湾半导体虽然在晶圆代工、封装、测试、IC设计表现很好,但在原材料、设备上仍相当有限。透过前述的主权基金加强对原材料、设备的投资,或是以补助、租税优惠等政策吸引外资来台湾设立原材料、设备,除了加强和本土原材料设备厂的技术合作之外,也可以强化整个半导体供应链的韧性,避免地缘政治的风险。

第三,加强高科技对其他传统产业的横向扩散效果。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弱化、产能过剩,石化、钢铁、水泥、工具机等产业均面临经营压力,数位转型、绿色转型也让上述污染较高的企业疲于奔命。现阶段很重要的任务在于强化高科技产业、AI、晶片对上述产业的扩散,加速它们的升级转型。如石化业若接近特用化学、ESG,以及和半导体连结的企业都表现得较好。而机械业则和重电工业、自动化、AI链结的表现较优异,如此的发现,值得正视并配置更多资源来协助。

服务业的松绑、产业化,更是重中之重。年轻人有很大比例投入服务业,但普遍都是中低薪的行业,因为管制太多,以至规模太小,无力吸纳多数专上毕业的高级人才,导致学用落差、高阶低用,形成青年人普遍低薪的现象。

行政院应赋予服务业主管部会一定比率的产业化绩效指标(KPI),加速松绑、产业化,让它们有机会扩大规模,引进高级人才、商业模式,提升竞争力。除了让年轻人有更多高薪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将过剩资金导入,避免大举投入房地产导致价格飙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