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论行政院「均衡台湾」计划的不足之处

2023年23兆的GDP,分配到受雇人员报酬的比率是44.28%,远低于日本、美国。图/本报资料照片

行政院于日前召开经发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均衡台湾」,并通过六大区域旗舰计划,于各县市推动轨道、公路、医疗、农业、文化及观光等140项建设,以增加就业机会,借由发展六大生活圈基础建设,以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能够提出均衡台湾计划,无论成与不成,都值得称许,六大区域旗舰计划构思非常好,只是这样的均衡方案,究竟能改善多少的城乡与贫富差距?这是几年的计划?新的方案有哪些?既有的方案又有哪些?每年要达到的均衡目标进度、时间表为何?最后可以让受雇人员报酬占GDP比率升至多高?家庭所得差距可降至多低?目前并未看到具体的描述。

有趣的是,此次公布的「推动六大区域发展计划」的分布图,和多年前经建会「家有产业,产业有家」的分布图,概念极为神似,藉均衡台湾来改善所得分配是好的构思,然而不能停留在构思,也不能只是汇整既有计划套上「均衡台湾」一词,这样是不会有效果的,贫富差距非但不会因此改善,反而会继续扩大。

刚好,日前主计总处公布GDP分配面的数字,2023年23兆的GDP分配到受雇人员报酬的比率44.28%,受雇人员报酬所获得的分配这么低,这不是一年的事,近五年平均也只有44.7%,远低于日本的53%、美国的52%,显示GDP的第一次分配,台湾相较其他先进国家已处于不利的基础上。

事实上,1990年代初期台湾的情况,和今天美、日相当,1989~1995年这七年受雇人员报酬始终在50%以上,2000年以前还在48%以上,2013年跌破45%,近年徘徊在44%,这意思是台湾GDP的第一次分配并非一开始就处于目前这个困境,而是随着二十多年来产业政策、租税政策等重分配手段,才形成今日的不均度扩大的处境。

长期以来,不分蓝绿都说GDP的果实要让全民分享,近年税收超征,人民是享受到一点,然而,果实要平均的分享,首先受雇报酬占GDP比率要达到50%以上,否则加上二次分配,岂不更加不均?估算最近十年(2013~2023)每人GDP(依台币计算)成长了55%,而受雇者的年薪同期间只成长27%,劳工报酬的成长率不到每人GDP成长率的一半,这些果实都分享到哪去了?自然是分配到资本家、大股东及外商、外资的手里了,分配到外资、外商的金额有多少?最新公布的国民所得统计,2023年「国外要素所得支出」已达新台币1.1兆,五年来成长逾四成。

以上只是GDP的第一次分配,至于第二次分配,也就是国内800多万名受雇者的薪资分布情况,依政府所公布的年薪分配情况,如今有近七成的受雇者领不到平均薪资,十年前这个比率只有62%,说明第二次分配的不均度逐年扩大。由于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的不均度持续扩大,工作贫穷日趋普遍,愈来愈多人工作不如意,这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隐忧,也是社会安定的警讯。

我们认为行政院「均衡台湾」计划极具前瞻性,也看出台湾如今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所得不均衡、财富不均衡的问题,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善不均衡除了建构基础建设,也必须同时通盘检讨赋税政策、产业政策、教育政策才行,这三项政策都有重分配的作用,多年前访台的法国经济学家皮凯提曾表示:「贫富差距扩大的一项重要原因即在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相较于采累进税缩短贫富差距,给穷人家小孩好的教育是更为有用而重要。」因此,有关均衡台湾,除了推动六大生活圈基础建设,也应该重新审视赋税、教育及产业政策。

政府推动一项方案不可以没有目标及时间表,以2004年行政院「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计划」而言,除了以让台湾笑得更灿烂(Brighten Taiwan's SMILE)为题,也挑出12项产业关联效果大的服务业研拟旗舰计划及主轴措施,并订出法规调适、方案短中长期目标,以2008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达60%、服务业生产毛额占比达71.4%做为努力目标,并设服务业办公室进行管考,与昔日相比,如今这个均衡台湾计划明显有不足之处,应该尽快调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