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正视外汇存底里激增的热钱

工商社论

中央银行日前公布11月外汇存底,我国外汇存底升至5,473亿美元,续创新高,近一年的成长率也领先中、日、俄、德等国,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对于资源稀少的台湾,能拥有这么多的外汇存底,有助于贸易活动的进行,自然是好事。

也许有人会问,何以需要外汇存底?没错,在国内进行交易,用新台币即可,但是在国际贸易上,我们无法以新台币采购所需的货品,因此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准备,才能自国外进口所需的原料、设备,那么外汇存底要多少才行?昔日书本多主张只要储备3、4个月能以支应进口所需已足矣,如今我们的外汇存底已足以支付15个月进口,看来是非常宽裕了。

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得了解这些外汇存底是从何而来,才能据以判断这些外汇能否稳定的为我们所用。1980年代中期以前,毫无疑问的,我国外汇存底全是来自出口所创造的贸易顺差,这时期外汇存底是稳定的,也是台湾经济实力的象征。然而,随着台湾股市愈来愈热络,外资投入逐年扩大,外汇存底已出现本质上的变化,除了贸易顺差,自海外流入的热钱也渐居要角,自2000年以来此一趋势更为明显。

前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于2005年在立法院财委会报告时,曾详细解说外汇存底的内涵,他于当时表示,我国外汇存底为2,537亿美元,较上年底增加120亿美元,外汇存底增加之主要因素:(一)外资净流入(二)厂商提前出售远期外汇(三)外汇存底投资运用收益(四)贸易顺差。他指出:「或许大家认为2,537亿美元很多,但实际上其中44.3%,也就是1,127亿美元是外资流入台湾购买股票的钱。这接近一半的钱是相当不稳定的,随时来去无踪。」

这一席话说明了我国外汇存底里头,有不小的比例来自热钱,至此,外汇存底的扩大已非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是风险的加增。根据央行统计,十多年来热钱占我国外汇存底的比重持续升高,2013年达到五成,2016年升逾七成,2019年奔向九成,2020年攻破100%,日前央行甫公布的2021年11月更达到131%的新里程碑,这个让人仰之弥高的数字,实令人叹为观止。

央行每月发布外汇存底资料时,总会以注解的方式说明热钱占外汇存底的比重,以最近这份资料而言,其备注是这么说的:「2021年11月底,外资持有国内股票及债券按当日市价计算,连同其新台币存款余额共折计7,182亿美元,约当外汇存底131%。」由此可知,自海外来台投入股市、债市的外资已超过外汇存底,如果这些热钱全部离开台湾,我们的外汇存底已不足以支应,对股市、汇市冲击之大,可想而知。当然,乐观的人会说这不太可能发生,不必过度担心。然而,以如今在台热钱规模之大,即使只有一部分跑走,那也是很不得了的事,甚至是非常可怕的事,自不宜轻忽。

不要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1995年总统李登辉访问美国,赴康乃尔大学演讲,大陆旋即于东海试射飞弹,一时风声鹤唳,台股重挫,外汇存底短短数月就跑掉100亿美元。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受创甚深,随着热钱撤离,韩元汇率一年之间由849急贬至1701,所能动用的外汇底流失殆尽,难以采购原料、设备,以致进口衰退三成五,经济遭遇空前浩劫。再如1990年的台湾,股价指数自万点崩盘,直破三千点,不过半年而已,外汇存底竟也流失百亿美元。

那个年代台、韩外汇存底的规模远不如今日,国际热钱与今日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在热钱规模、自由化皆远不及今日的情况下,当年热钱的进出都可以摧枯拉朽,席卷东亚,掀起亚洲金融风暴,如今热钱2.0版要攻城略地,追奔逐北,岂是难事?加以美国量化宽松(QE)遥相呼应,热钱如虎添翼,情势岂不更为可怕?此时外汇存底热钱比重扶摇直上,岂是好事?

近日不少媒体都以重要版面刊载「热钱狂恋台股」、「热钱大回流、外资疯台股」等新闻,文中援引金管会外资汇入统计指出,11月外资净汇入约达新台币1,700亿元,创下近12年新高,此一数据与央行的外汇存底可谓如响斯应,热钱大量涌入台湾已是事实。

我们认为,相较于二十年前,当前我国外汇存底里有更多来去无踪的热钱,更可畏的是,如今热钱已是外汇存底的1.3倍,其风险之大,不言可喻。历史告诉我们,景气繁荣时,热钱的涌入虽有锦上添花之能,惟景气一旦走弱或者出现黑天鹅,热钱的撤离也将是场灾难,昔日如此,今日亦然,主事者不可不慎。

经济学家凯因斯曾于一般理论这本书上示警:「投机者若只是企业稳定发展水流上的泡沫,那未必会酿出祸害,然而一旦企业成为投机漩流上的泡沫时,那就严重了。当一国的资本市场变成赌场的副产品,那就不妙了。」对于热钱,亦当做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