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苏内阁应正视国富统计的最后一里
主计总处日前公布2019年国富统计显示,国人的财富更上层楼,以近十年(2010~2019)而言,每户家庭资产由1,049万元升至1,532万元,成长极为惊人。然而,这是好消息吗?家家户户真的都变富有了吗?应该不是,但由于国富统计最后一里尚未完成,财富分配统计付之阙如,因此迄今仍难以一窥真相。
国富统计是衡量一国的财富,让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资产规模有多大,这和国民所得统计(GDP)遥相呼应,然而国富统计衡量的是财富存量,国民所得估的是所得流量,两者相关却不相同。以2019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的GDP是19兆元,而国富毛额是268兆元,财富是所得的14倍。
国富毛额隐含折旧,减掉折旧后的国富净额比较接近国人实际持有的财富,2019年底国富净额214兆元,分别为企业部门、家庭部门、非营利团体及政府部门所持有,其中家庭部门持有134兆居各部门之冠,然而统计至此,在茫茫如海的数字里,国富统计与大家的感觉还是很遥远,主计总处因此将134兆除以国内总户数883万户,遂得出每户家庭财富1,532万元,创下历年新高。
家庭的财富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活存、定存及现金、退休金准备、汽车、电器等设备等,十年来家庭财富之所以增加,一方面是受惠于经济成长,然更多是来自房地产大涨、股价上扬的贡献。然而,十年里房地产、股价上扬所带来的财富自不可能雨露均沾,平均分配给每户家庭。从学理研判,财富成长的果实绝大多数是由资产较多的家庭享有了。这也就是说,十年来家庭部门的财富大幅成长已形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前述用算术平均估出来的每户资产1,532万元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
我们还是要肯定主计总处运用大数据算出这份国富统计,让我们了解各部门资产分布的情况,然而一份只有家庭财富平均数,而没有分配数的统计形同半途而废,差了最后一里的统计。政府自然不宜拿着每户资产平均数由1,000万升至1,500万来夸夸其谈国人变富有了,因为这样吹牛必惹来民怨。大家也许还记得,2018年5月行政院召开记者会,于会中仅表示「实质总薪资」创新高即召来漫天盖地的挞伐,砲轰官员们不食人间烟火,若今天府院真的宣称家庭财富创史上新高,岂非自捅马蜂窝而自找麻烦?
须知,国人对于薪资、财富平均数创新高之所以如此反弹,正反映平均数与多数人的处境已愈来愈遥远,愈来愈无感,此刻与其援引数字夸耀政绩惹人厌,不如在平均数之外,循大数据研编财富分配统计以了解民怨之所在,并知悉十年来财富分配究竟恶化到什么地步,财富究竟集中到什么程度?
事实上,主计总处也曾于1991年办过一次国富调查,并于次年底公布家庭财富五等分位差距,结果高达16.8倍,远远超过同年的所得差距4.9倍,这是政府办理的第一次家庭财富分配统计,财富差距如此之大自然引来各界的关切,遗憾的是,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此后政府再没有公布过财富分配统计,我们因此也无从得知当年的16.8倍如今到底已扩大到几倍了?
十年来主计总处也曾努力想循大数据,去估算我国财富分配的现况,可惜努力多时,在资料取得困难下,功败垂成,因此迄今台湾依旧没有财富分配统计,财富集中到什么程度?金字塔顶端的前0.1%、0.01%究竟拥有多少资产?仍是未知数,主计总处每年只能行礼如仪的公布那些不痛不痒的平均数。
我们过去几年曾多次呼吁政府恢复昔日这项分配统计,以衔接1991年的数据,让我们知道卅年来的经济发展对财富分配的影响,财富分配统计的可贵,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民怨,更可以解决民怨,政府万不可讳疾忌医,而故意不作为。反之,应该尽速让这项统计大白于天下。
犹记得1992年主计处编成「家庭财富分配提要分析报告」报至行政院院会时,经与会阁员热烈讨论后行政院长郝柏村指示:「政府未来施政要就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及因土地取得之财富,如何为社会分享审慎检讨,此外也应就如何协助年轻人储蓄购屋,研究可行办法。」这告诉我们,财富分配统计好比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政府施政缺失,如此重要的统计自应促其立即恢复才是。
我们最后要指出的是,1991年办理国富调查,挨家挨户访查,其难度之高远远超过今天,若非当年行政院全力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的,如今国富统计要完成这最后一里,也得行政院大力支持才行。我们再次呼吁,行政院要有前瞻的眼光,进行一次划时代的统计,当年郝内阁没有大数据都能办好的事,相信苏内阁今日不仅可以办得到,还可以办得更好,然为与不为,就看苏院长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