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家庭失灵下的政府角色

孔子礼运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上段内容,展现约2,500年前之儒家思想,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接近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呈现「世界大同」的观点,「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境界。在政治及管理上,务必要选贤与能,甚至具有民主观念。在人际关系上,讲求信用与和睦相处。在世道人心上,具有利他心、公益心,不只是爱自己、爱亲属,也爱社会中其他人;具有类似现代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发想,从出生到死亡,均能受到照顾。在经济生活上,具有各尽其力及分工合作的想法,男女各有所职,资源得到适当配置。不浪费资源,但也不吝于施舍;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在公众治理上,司法清明,治安良好,世界趋于美好、一致,憧憬着博爱、富裕的大同社会。

这种强调无私无我、至公至正人性至善、公而忘私的利他主义,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其中绝大多数的情境与理想描绘,至今仍可望而不可及。然而,依赖个人家庭政府或社会其他组织之角色扮演,如何建立分工、合作、有效率运作体系与分配制度,人类社会至今仍在不断努力中。

回顾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强调个人经由利己心的发挥,可以达到公益的结果。资本主义市场机能的运作,将能引导资源有效率的配置。福利经济学观点则指出,市场价格机能运作能产生有效率的结果,其前提是假定没有公共财、外部性资讯不对称、自然独占、分配不公等造成市场失灵之原因存在,否则构成政府介入的理由。

然在现实社会之各项经济、社会、政治等活动中,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哪些交给厂商或市场去做,哪些交给政府去做,哪些仍由个人或家庭进行,随着使用不同组织之交易成本不同,将影响组织的变迁。此处关心家庭角色,以及其功能随社会变迁而产生失灵现象时,政府应如何扮演适当角色。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Gary S. Becker),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剖析家庭的社会行为。在贝克大着《家庭论》中,透过利他性(正的外部性)、资讯不对称、交易成本、殊价财(merit goods)等观念,论及家庭与政府的角色,认为家庭若无法有效率的提供某些财货劳务,政府介入家庭决策往往展现效率性;然他却避提「家庭失灵」(family failure)一词。由于文献上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谈的很多,却鲜少提及「家庭失灵」,值得讨论。

在检视「家庭失灵」前,需先关心家庭包括那些功能?就传统上言,在生物性功能方面,着重传宗接代、繁衍子孙后代,巩固跨世代双向血亲关系;在经济性功能方面,透过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活动,提供生活上所需,例如男耕女织;在社会性功能方面,经由婚姻制度建立亲属网络关系,扶养子女及照顾老人,以及满足精神生活;在教育性功能方面,透过父母或长辈,学习语言,传递生存、生活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利于人际沟通

如今,一般而言,家庭几乎不再视为生产单位,却是重要的消费单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也不再是构成家庭的必要条件。由于小家庭制的普遍存在,传统家庭的角色随着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家庭规模结构的改变,以及受到规模经济、专业化、外部经济等的冲击,家庭对某些财货与劳务已不能或无法有效率的提供,造成失灵现象存在,亟待政府出面解决,当责无旁贷。例如基础教育、医疗照顾、老年生活保障等,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且基于公平正义的落实,往往受到各国宪法或相关法律的保障。凡此种种,造成教育、社会福利、退抚等支出不断膨胀,为政府带来极重的财务负担,明显影响财政收支的规模、结构,以及债务累积。

基于家庭在某些功能上已存在失灵现象,且在不可逆转之情势下,政府无可避免地扮演「大家长」角色,相关职能当有增无减。在此同时,政府官员与民代,应该为人民福祉着想,而非谋取个人利益,实有赖资讯透明化及制度健全化,让选民发挥监督与制衡作用,不要为了矫正家庭失灵而制造更严重的政府失灵现象,方能寄望增进全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