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营收与利益共享 B型企业将成未来主流
▲活水社企董事长郑志凯(左)、亚太B型企业协会执行长杨家彦(右)都认为,「B型企业」将成为趋势。(图/记者李钟泉摄,下同)
赚钱不再是企业的唯一价值!追求获利并兼顾环保、员工福利、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的「B型企业」,正悄悄崛起。
「B型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简称B Corp)是对企业追求利润极大化,却忽视环境保护、顾客与员工权益的反思。想成为「B型企业」的公司,必须先针对公司治理、员工照顾、友善环境、社区经营等4大面向,填写超过300个问题,分数达80分以上(总分200分),再通过「B型企业实验室」(B-Lab)访谈、审查,才可获得认证。
目前全球获得「B型企业」认证的公司,共有1,659家,遍及47个国家,产业类型多达130种,其中台湾仅占6家(截至2016年3月为止)。
经济学家、亚太B型企业协会执行长杨家彦认为,「B型企业」不只生产商品、满足市场需求,还会避免伤害环境,注重利益共享,「这一定是未来主流!」
台湾第1家以社会企业为投资标的投资开发公司「活水社企」,对于「B型企业」的理念相当认同。董事长郑志凯指出,获得「B型企业」认证,代表这家公司符合某种程度的道德标准、社会意义,「活水社企」也愿意提供资金协助,「让他们不会那么孤独」。
这次,《ETtoday东森新闻云》财经中心,专访了5家「B型企业」负责人,透过他们的故事,带领读者深入了解,「B型企业」在台湾的实践与发展。
嘉威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是亚洲首家获得「B型企业」(B Corp)认证的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张威珍奉行「利他」价值观,强调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照顾员工、回馈社会,他的经营理念,是让员工「钱多、事少、离家近」,并将公司获利,用于推广偏乡英文教育。
绿藤生机是全台第3家获得「B型企业」认证的公司,郑涵睿、廖怡雯、许伟哲等3名创办人,放弃金融业百万年薪待遇,变身「种菜达人」,透过上千次实验,研发「活体芽菜」,只因他们相信,「台湾人值得吃更好的食物」。
▲绿藤生机种植的活体芽菜。(图/记者林信男摄)
御之馔连锁拉面店有7成员工来自弱势族群,创办人杨博宇认为,帮助弱势,是企业的责任,无论员工来自什么样的背景,只要愿意真诚服务客人,就是好员工,凭着这股信念,御之馔生意好到开了16家分店,2016年还要扩大至20家。
DOMI(绿然能源)这家由6名有科技、网路、经济、品牌与公关专业背景的创业家组成的公司,不只贩售LED节能灯具,在卖产品的同时,还会把收益拿来帮客户种树,也因此成为全台首家「B型企业」。
瑞德感知创办人陈硕鸿、林筱玫,携手开发智慧疏散系统与动态导引号志,希望运用科技,从火场救出更多人,充分展现7年级创业家的创意和毅力。
▲瑞德感知智慧疏散系统。(图/记者林信男摄)
有获利、愿回馈,兼顾营收与利益共享的「B型企业」,已不再孤单,当越来越多企业获得B Corp认证,这股力量的崛起,将开始挑战人们对企业经营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