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新视界-大陆两会的「干货」与「水货」

3月3日,大陆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外使用手机直播。(新华社)

大陆全国两会如火如荼进行,〈2016政府工作报告干货版〉、〈十三五规画纲要干货抢先看〉、〈干货:两会「新词儿不学习,小心落后一整年」〉、〈全是干货!部委负责人两会上响应十大热点问题〉。《人民日报》近日刊发评论员李斌的文章〈喜见两会干货多〉,发现「干货」一词在两会报导中频繁出现。

干货一词频出现

不少代表委员的发言让《人民日报》评论员印象深刻,让他直奔主题说「干货」是直言不讳提出批评,比如,关注行政审批改革的代表委员建议对「奇葩证明」动真格,关注土壤污染的代表委员呼吁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画,关注扶贫开发的代表委员则严厉斥责个别贫困地区借扶贫开发、对口帮扶搞「形象工程」和「跃进工程」。总之,这位评论员对议案提案的质量和小组讨论的水平都给予高度评价

有干货,当然就有水货。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在「静说两会」专栏坦率批评了一些代表团媒体开放审议会「干货」太少,「水货」太多。具体表现为代表的发言都是预先安排的,来自基层的代表,当着省委书记省长,发言的内容和模式几乎是千篇一律:先「激动」,后「感谢」,接下来就是「汇报工作」。即使有意见,也是说「建议」。甚至有些代表团的记者提问环节也是事先指定好媒体,因此总会看到境外记者提出抗议的场面

其实,上述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了。共识网在今年两会期间重新发表了两年前的一篇旧文,希望两会不要开成庆功会、颂圣会、表态会、无聊会、哑巴会。著名作家李承鹏的一篇杂文长江后掌推前掌〉也再度现身社交网路作者讽刺大陆最资深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一个永恒的肉身版同意牌投票机」,同时调侃大陆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老中青三代都在鼓掌,长江后掌推前掌,前掌修成仙人掌

大陆民主操练场

被舆论诟病的「水货」还不止一些代表委员。《中国青年报》记者陈璐就记录下了一次夸张的媒体追星场面:「在一次政协文艺界别组讨论间隙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冯小刚起身去了卫生间。十几位记者立即追随过去,苦苦守候。」那么,苦苦守候的记者们想问什么问题呢?有媒体披露,很多问题跟两会八竿子打不着。比如有记者问冯小刚:拿了金马影帝后是否还会当导演?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有记者问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翔:你和新婚妻子度假的感受如何?

什么才是代表委员正确的履职姿势呢?就大陆财长声称工资增长过快损害劳动者利益这一话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撰文指出,两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来「吵」的,因为两会是参政议政平台,也是一个利益博弈平台,没有争鸣就没有共鸣,没有辩论就没有能平息争论的结论。遗憾的是,这位评论员发现博弈的战场不是在制度化的两会上,而是在网路上。换言之,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正襟危坐,一团和气,鲜有交锋,被代表的网民们却吵得一塌糊涂。

正如《人民日报》援引一位资深记者所言,两会是大陆民主的操练场,正是在一次次的操练中,民主政治走向进步。希望无论是代表委员,还是各路媒体都能更多聚焦「干货」,向「水货」说不,共同推进大陆的民主政治。(作者为大陆自由作家、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