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时代士大夫最闷全凭皇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认为知识分子在今日对社会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广西师大提供)
杨念群书中,知识分子的郁闷来自皇权。(广西师大提供)
四库全书在杨念群看来实为文字狱的手段,图为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乾隆编撰《四库全书荟要》。(本报系资料照片)
两岸「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下,明星学校迷思也在考试制度下被凸显,大陆历史学者杨念群不禁要问「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认为「士」这个阶层,也就是所谓的读书人,相较于文化大革命及清代康雍干时间的文字狱,当代已属好时代,而知识分子最终应追求的,是在社会上扮演适合的角色,而非传统的「功成名就」。
虽说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焚书坑儒的秦朝,也有过「独尊儒术」的汉代、「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宋代,但杨念群提醒:「秦国以吏为师,人才政策还是颇为开放的。」而汉武帝虽独尊儒术,但西汉的政治始终在儒、道、法家之间徘徊,儒家并不占优势。杨念群强调:「读书人在中国的地位和西方不同,中国读书人的身分往往和皇权紧密相关,皇帝抬高你,你就厉害,皇帝贬你,你就完蛋。」
杨念群认为,身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或皇权抬高身价的时代固然称得上好日子,但真正的「感觉良好」应该是生活在多元文化中,精神上才会更有张力。以这样的标准看来,清朝皇帝和臣子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清朝皇帝的强势固然带来帝国盛极一时的武功,但强势的后果就是人民被迫放弃个人权利,甚至是尊严。相对于明朝皇帝,虽改变了对读书人的宽厚政策,但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拥有集会结社等基本权利,且讲学风气盛,书院、流派林立,学术思想自由空间大。
现今影响力边缘化
清朝的文字狱是全面控制社会舆论,杨念群指出,修订《四库全书》其实也是文字狱的手段,表面上是征集历朝历代书籍,实际上征书的过程就是毁书,这个过程也是对官员的培训,培养出「征什么、禁什么」的政治嗅觉。在这样的控制下,科举制度给予了「分级制度」,即便只是秀才,也拥有免劳役,见官不跪等权利。科举制度乃至今日的高考、会考……,就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坐标,似乎意谓着身分愈高,愈有活路。
时至今日,杨念群认为即使没有了皇帝,但知识分子仍被赋予期待,然而事实上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力愈来愈边缘是全球皆然,与其再以士大夫心态看待考试制度和迷信明星学校,不如趁早明白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如何扮演适合的角色。